编者按:
如今,身处南半球的澳洲大陆由于拥有明媚的阳光与肥沃的土壤,已俨然成为了世界葡萄酒爱好者们的宠儿,该国盛产的西拉子(Shiraz)葡萄所酿造的红酒尤受推崇。但是,坐落在维多利亚州西斯寇特(Heathcote)的绿石酒庄(GreenstoneVineyard)却另辟蹊径,从遥远的意大利引进桑娇维塞(Sangiovese)葡萄,致力于酿制这一古老而尊贵的红酒品种,以期16世纪风靡亚平宁半岛的贵族传统在这片土地上得以延续。澳大利亚红酒教父詹姆斯-哈乐迪(JamesHalliday)曾这样评价道,“为了把桑娇维塞留在澳洲,我们正在顽强挣扎。”
桑娇维塞:
源自亚平宁半岛的古老和尊贵
意大利,这个神秘而典雅的国度,除了拥有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文化,葡萄酒的产量也长期占居世界第一。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有2000多个酿酒葡萄品种,每个产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品种。在葡萄酒产业全球化进程快速发展的时代,这一点尤其值得葡萄酒爱好者庆幸。
桑娇维塞(Sangiovese) ,是意大利最古老的红葡萄品种之一,其名源自“Sanguis Jovis”,在意大利语中意为“丘比特之血”,由托斯卡纳(Toscany)的酿酒师们定名,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1722年。同时,它是一些意大利最知名葡萄酒的原料,比如是生产Brunello Di Montalcino葡萄酒的唯一原料,也是驰安酬(Chianti)葡萄酒的主要原料。
但是,如果只作为单系酒酿造,该品种的选择将格外严格,否则,生产出的葡萄酒只能达到一般的品质。而且,桑娇维塞最主要的特性是成熟较晚,且过程缓慢。通常,其采摘工作在9月29日过后开始,一直延续到甚至超过10月中旬(如今的情况也是这样)。
绿石希斯科特庄园出产的红酒(左1与左3为桑娇维塞)
再者,该品种的种植对于气候也十分挑剔。在炎热的年份里,桑娇维塞酿制出的葡萄酒口感丰富、酒精度高且酒龄长,而在凉爽的年份里,则会出现酸度高及单宁粗糙的问题。所以,同一产地的桑娇维塞葡萄酒由于年份不同,品质可能会出现极大的差距。
此外,如果桑娇维塞的产量过高,酿制出的葡萄酒则酸度突出,颜色较浅;在酒龄尚浅的时候,酒液就变成棕色,还会出现氧化的问题。桑娇维塞的葡萄皮又薄,因此,在凉爽和潮湿的年份里,容易腐烂,这对于10月份经常下雨的产区来说,是十分严重的问题。
总而言之,在当今追求规模经济、利润最大化的资本主义生产模式中,桑娇维塞绝不是最佳选择。其“近亲”品种希列吉洛(Ciliegiolo)与蒙特诺瓦(Calabrese Montenuovo)曾经在16世纪盛极一时,如今几乎绝迹,变成“活化石般的品种”,而桑娇维塞倔强的存在也使其成为了硕果仅存的古老品种之一。
远渡重洋
在澳洲大陆涅槃重生
21世纪初,来自意大利的品酒大师艾尔伯特-安东尼(Alberto Antonini)在距离墨尔本市区仅90公里的蔻碆娜宾(Colbinabbin)小镇上,偶然间发现了一块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均与桑娇维塞的原产地托斯卡纳极为相似的地区——希斯科特(Heathcote)。
绿石酒庄创始人安东尼先生(Alberto Antonini)
通过长期的实地考察和研究,安东尼发现,该地区处在大分水岭东部的古老的寒武纪土壤带上,而这条寒武纪土壤带在整个澳大利亚仅此一条,而“骆驼山形”的形成则是海平面上升的结果。来自海底的熔岩上升,将石灰石包裹在了岩浆里。由此而形成的土壤非常深厚,呈赤色,夹杂着石灰石。寒武纪土壤又接近中性,在这样的土壤上生长,葡萄的生长势不会过旺,于是其优秀的品质就得到了保证。
而且,由于古老土壤下蕴藏着丰富的含铜玄武岩矿产,也就是当地人说的“绿石”,安东尼决定将在这片土地出产的酒命名为“绿石”红酒(Greenstone)。适宜的气候加上慷慨的红土,这种独一无二的结合,为酿造杰出的西拉子和桑娇维塞葡萄酒提供了绝佳的条件。
随后,惊喜中的安东尼立即将这一消息在业内公布,一时间引起震动,并最终吸引了意大利呀葡萄酒商桑德罗-莫塞尔(SandroMosele)、澳大利亚葡萄种植专家马克-沃坡(MarkWalpole)和英国品酒届泰斗大卫-格利夫(David Gleave)等共同投资开发该地,并在2003年建成了绿石酒庄希斯科特葡萄园。
澳大利亚著名报刊《澳大利亚人报》曾这样描述其出产的第一批桑娇维塞红酒,“绿石酒庄只选择10%最鲜艳和饱满的葡萄用于酿造,而这也大幅提升了其生产成本。可是,高雅的桑娇维塞红酒却为沉寂已久的希斯科特地区带来了一道炫目的光芒。”
2005年,《葡萄酒观察家》杂志(WineSpectator)也对其评价道:“绿石酒庄所生产的桑娇维塞有难以置信的柏油香气、皮革香和黑甘草气息,接着变成成熟的水果和葡萄干的味道;酒体丰满,如天鹅绒般的柔顺,具有香草和巧克力特征香、果酱味,随后变得精致而优雅;采用严格而现代的酿造手法,适合2006年后饮用。”
2014年,澳大利亚的红酒教父詹姆斯-哈乐迪(James Halliday)正式将绿石酒庄列为澳大利亚五星级酒庄,并为每一款酒都做了详细评论。结果,除了年代较久的2004年霞多丽白葡萄酒以外,其他近20余款酒均得到96分以上的高分(满分100分),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为绿石酒庄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
澳洲葡萄酒教父哈乐迪先生(James Halliday)在绿石酒庄品酒
一度,人们曾经惊呼,“桑娇维塞在澳洲的春天就要来临了!”
绿石酒庄:
桑娇维塞最后的卫道士
如今,经历了十余个春秋的绿石酒庄已将原本只有10公顷的葡萄园扩大了数十倍有余,并收购了附近的另一著名葡萄园,澳大利亚霞多丽(Chardonnay)和黑比诺(Pinot Noir)的故乡——雅拉山谷(YarraValley),用于生产当地的特色品种,广销世界各地。
但是,即便如此,绿石酒庄仍然顽固地坚持种植和酿造桑娇维塞。其首席酿酒师特雷维斯-布什先生(TravisBush)表示,“我们精力集中,培育最好的葡萄,酿造最顶尖的葡萄酒。即使我们的产量极小,成本太高,但是,大规模的商业化生产从来都不是我们的追求。我们所制造的,是小规模、手工采摘和酿造的传统葡萄酒。”
绿石酒庄首席酿酒师布什先生(Trivas Bush)
在设计希斯科特庄园之初,其栽培专家们甚至刻意压低了每株葡萄的产量,也降低了种植密度,避免过多株葡萄在同一块土壤中争夺水和营养物质,导致葡萄果实较小,植株和葡萄紫木质化程度提高等问题。“园中葡萄的种植密度为4545株每公顷(2.2m*1.0m),虽然有人说这是浪费土地面积,但是,我们必须这么做。”布什说道。
此外,为了避免葡萄受到澳大利亚炎夏的阳光炙烤,希斯科特庄园葡萄排列方向为东西走向,而不是广泛采用的南北走向。当然,这也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据布什介绍,这种传统且特有的排列方式维护成本较高且收效甚微,业内已几乎无人这样去做。
“热辣的阳光能使葡萄中的一些负责形成天然色素和风味的酶失去活性,但这些只在收获的葡萄品相上体现,酿成葡萄酒之后,如不仔细品味,差别不大。”布什解释道,“但还是那句话,我的内心不允许那样做。我们不能放弃传统。”
在酿酒师坚定的话语中,身处酒庄欧洲风格的建筑里,恍惚之间,仿佛回到了桑娇维塞的鼎盛时代——遥远的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的巅峰。在亚平宁半岛小城佛罗伦萨的街头,身着华服的人们正坐而论道,品味至纯佳酿,体会哲学精微。
然而,蓦然回首间,资本主义规模经济的狂潮正如洪水猛兽一般翻滚而来,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不甘心的堂吉珂德手持生锈的长矛,向被当作巨人的风车无谓抵抗,顽固地试图保护自己仅剩的那点光荣,可惜,他却总是徒劳无功。
许多年后,当人们已经忘记什么是桑娇维塞的时候,是否还会记起那个在维州的小镇中,在名叫希斯科特的土地上,曾为之苦苦挣扎过的倔强卫道士——绿石酒庄。
来自澳洲中文周刊第一品牌《BQ澳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