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对比】中西文化差别真有我们想的那么大?

2017年02月22日 重庆澳利通澳洲房产


我在3年前完成了国内一所着名建筑系的设计硕士学位以后,来到了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大学攻读建筑哲学理论硕士学位(architecture by research),找到了一名十分有名望的教授做自己的导师。寒窗苦读自不必说,但是和西方同学和教授的沟通和学习中我却发现了一个以前在国内从未体验到的情况,那就是我该怎么样正确看待自己的祖国。




事实是我们这群留学人员的确从中学到了在国内看不到的进步思想和理念还有专业知识。但是就我个人而言,我还看到了更多我以前在国内所一直误解的西方精神和文化,同时当我转回头再去看待自己的文化,一股复杂滋味涌上心头。


很多人说,中国是腐朽的人际关系网社会,一切都靠关系。西方都靠能力和水平。


诚然,我部分的支持这个观点,但是去仔细比较中西文化,你就会发现中国几千年来的"人情"特性并非一日之寒,它埋根于中华文化的点点滴滴之中,中国向来都并非是一个法治或法制社会,因为中国从未是一个机械的理性社会,良好的法制和法治来源于清晰的理性思维和机械式的(此处不是贬义)执行制度,而这两点在中国的浪漫主义式的生活习气中极难滋生,中国人的感性是一直超越理性的,就好比我们中国人最喜欢说


"总的来说……,大概……,考虑各种情况……"


而对各种方面的妥协和思量正是对严苛法制的最大障碍。


西方则不然,在研究过程中就深切体会到西方的一根筋态度。教授博学但是一根筋,同学热情但是一根筋,在相当的时候不知道妥协和让步,但是研究态度非常让人肃然起敬。


回到人际关系上


中国人因为要牵扯注意的人脉和利益过于广泛,所以把经营社会关系看成是人生一直使用的筹码,我今天帮你的忙,言语中你以后也得帮我的忙。就像结婚包红包,包来包去基本上最后是为了一个平衡。


制度和政策在这种人际关系的博弈中显得苍白而无效。但是就是西方并不是像我们想的那样只看能力不重关系。在后来找工作的过程中就充分认识到西方关系网的重要。


我一个很有能力的加拿大朋友(做规划设计的),工作经验也有,学历也有,工作能力超强,还是无奈的被一个当地的cad图都画不好的懒女孩抢去职位。只是因为那个女孩的男友在那个公司工作,跟老板关系很好,因此被录用。




后来我在一家建筑事务所开始上班,老板是个英国人,对人很和蔼。公司里一个女孩离职以后,他也尝试着重新招聘一位相应岗位的员工,来了三四个面试的,他都不满意。


后来来了一个女孩,什么都没有准备,面试的时候老板问她你的室内节点画过多少,女孩说没画过。老板问那你觉得未来你有多大信心可以把室内设计这块搞好,她说她也不知道。


结果第二天那个女孩竟然来上班了,我和另外一个白人同事都很惊讶,中午和老板出去吃午餐,那个白人同事一根筋,忍不住问老板为什么这么快就决定雇佣这个女孩子了。老板头都没抬,说这个女孩的叔叔是他的一个大客户,客户关系要搞好,给这个女孩一点薪水就能换来她叔叔那边更多的合同,为什么不?


白人同事在那边说他很担心这个女孩能不能胜任,我在一边笑着不说话。白人同时说你笑什么,我说没什么,只是觉得那个女孩运气真的很好。


老板拍拍我肩膀对那个白人同事说,You can never understand the asian's smile.(你永远搞不懂亚洲人的笑是什么意思)。这就是西方的人际关系重要性。并非我们所想的唯能力论。


就拿我的教授来说,非常有名,当时还是系主任,但是我碰巧遇见一次他给伦敦一个全球着名的出版社打电话,那个孙子样真是从未见过。又是询问上次送去的礼物有无收到,又是拜托人家一定要认真仔细的保证出版的顺利,还说来年人家来墨尔本他一定热情接待。


挂完电话后立马跟我说出版社的人其实他很不喜欢,但是没办法要打点好,还补了一句"你是中国人,对这种社会行为你可能比我熟悉。"


在西方,一个教授的成就和他的研究理论以及出版着作是紧密相连的,从这个角度说,出版社的人就是他的大爷,我十分理解他的这种反常行为。


从人际关系网再说回文化


西方的文化是进取的,侵略性的,宗教的。相反中国的文化是相对静态的,无神论的,保守的。


一个中国人在西方最怕的就是难以融入当地的文化和社会。我诚实的说,我难以融入。我曾经说服自己只要时间长,我就能够自然得变成一个西方人。但是我错了,我越尝试融入西方,就越发地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东方人,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东方文化的烙印,无法抹除,甚至无法更改。




越是生活的时间长,越能看出你所处生活环境的弊端,于是人总是想着先前的好。以前在南京生活久了,觉得南京人说话脏字儿特别多,南京夏天特别热,南京饮食一般没有特色。但是在号称"世界上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墨尔本,我也慢慢的积累出一系列牢骚,诸如市内火车(墨尔本主要的公共交通方式之一)服务一团糟,周末酗酒者成群,一天温度变化反复无常。但是我仔细思量以后,我不由得开始反思我在两个地方的不同抱怨。


凭心而论,中国的南京和澳大利亚的墨尔本都是在本国相对十分优秀适合居住的城市,但是作为居民的我还是永远不能满足,鸡蛋里挑刺。我想这就是人的劣根性,作为一种动物永远贪婪的要求环境给予一切。即使让我去了书上才有的梦幻岛,可能我还会生出"天天看到都是美女都腻了"的抱怨。



这种反思让我树立了一种思想,就是作为一个人,是永远不懂得满足的,因此既然不能够满足,那么环境就是一个永远有缺陷的载体,勇于接受各种各样的外在缺陷并克服之才是体现一个人真正能力和品格乃至勇气的途径。对环境的要求对我来说已经从之前的高度挑剔变成了自我挑战,有什么不可以面对的?


澳大利亚和很多欧洲国家一样,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法制健全,居民素质也较高,社会福利完善。但是它也有它的局限,就像中国一样,它有过很黑暗的政治污点,但正是澳洲政府作出的一种政治补偿让我看到了民主的虚伪和苍白。




相比较中国的民众,西方的民众有着非常高的话语权和监督权。当然这里面有着文化根性的因素在里面(顺从和反叛的精神文化),我不想多谈。墨尔本的民众可以因为澳洲的女子游泳奥运冠军不来墨尔本市庆祝而集体上街示威,并且拿出一份财务单子,证明墨尔本的税收有多少钱被分派到这位冠军身上帮助她提高比赛成绩(大概合计起来10000多澳元),因此纳税人交了钱,就有权利看到这位奥运冠军。她不来,就是糟蹋我们的税金。墨尔本市政府最后出来道歉。虽然看上去有点小题大做(以我们中国人的观点),但是这说明老百姓的权力很大,哪怕是这种一般的事件都能动摇政府的诚信度。政府也能马上作出积极的反应。目前这在中国还是看不见的,而且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可能看不见。




再来说国民的基本素质,撇在我所待的墨尔本,市民素质是非常高的。不管是办公室的白领还是水管工,白天工作的时候待人接物都是彬彬有礼。而且最重要的是,这里的人都非常能够接受不同的意见和文化。诚然,墨尔本是一个移民城市,有很多民族的人生活在这里,但是我能够预想如果在中国,不管是哪一个城市,都不会有很多人对外国人甚至外地人给好脸色。


也许是多年的文化多元性造就了每一个墨尔本市民的温和和宽容,他们会善意看待新的事物,哪怕这些事物本身不具有善意。


商业交往的规则上,国内就相当不正规了,当然这也可能是优势,在资本的积累速度上,中国商人相当厉害,但就是不喜欢按正常规则出牌。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