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辛亥革命中应运而生,在内忧外患中艰难成长,在新中国成立后获得新生,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壮大———这是一家经历了无数风雨洗礼的百年老店。
百余年间,她的命运与国家的兴亡紧密联系在一起,见证、参与了中华民族在苦难中崛起并走向复兴的历史进程,成为中国近现代金融史上的一个缩影。
她,就是中国银行。
回顾走过的历程,有中国银行高层曾这样感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国有控股,是中国银行无可比拟的优势和价值所在。加强党的领导,是我们事业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的根本保证。”
涅槃重生
时光回溯到1949年5月27日,上海,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
一大早,“庆祝上海解放”和“欢迎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幅长达30米的大标语 就从外滩23号中国银行大厦楼顶倾泻而下———这是外滩最早悬挂出的迎接解放的大标语。
冰冷的建筑,从此跃动起生命的活力。
翌日,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派军代表率队来到外滩,正式接管中国银行。由于中国银行拥有多家海外机构,又是一家老牌银行,中共中央决定,继续保留中国银行的原名、原机构,原有员工原则上都加以留用。
6月4日,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一书记邓小平在上海主持召开会议,指示中国银行要“原封复业,尽快恢复营业”。5日下午,上海市副市长兼华东人民银行行长曾山在中国银行大楼四楼召开的全行员工复业大会上宣布:“今天是中国银行新生的一天,从今天起它已经属于人民。”1949年12月,中国银行总管理处迁往北京西交民巷17号,中国银行随即也被划分到中国人民银行外汇业务部门。在此后的岁月中,中国银行成为了刚刚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融入国际社会的金融名片。
建国初期,新中国不仅要医治战争创伤,还要稳定金融秩序。这一时期,在党的领导下,中国银行配合政府打击金银外币黑市、统一外汇管理、治理通货膨胀、稳定金融物价,巩固新政权。
正当百废待兴之时,朝鲜战争爆发,西方国家开始对中国实行全面封锁和禁运。为了打破局面,在党中央领导下,中国银行和外贸部门共同开展了反封锁、反禁运、反冻结的斗争。这一时期,中国银行坚持发挥外汇专业银行的作用,尤其是在周恩来总理亲自倡导下创办的外汇贷款业务,成了那个年代中国银行支持国家建设的一大亮点。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银行香港分行、伦敦分行等11家海外分行相继起义,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当时,中央确定的中行海外机构的工作方针是:争取长期存在,为祖国建设服务,为华侨服务。中国银行各海外机构认真落实这一方针,全力支持对外贸易,积极拓展各项业务,成为连通世界的重要纽带和服务侨胞的重要基地,为沟通国内外金融渠道作出了无可替代的特殊贡献。
新中国远洋运输需求不断增加,然而当时国内制造远洋船舶的能力还很薄弱,购买外国船舶,外汇又存在困难。中国银行总行运用在香港中行等海外机构的外币存款,帮助新中国建立起了第一支远洋船队。同时,中国银行还运用外汇贷款全力支持钢铁、汽车制造、纺织等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建设,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
历史性转身
如果说,1949年到上世纪70年代末的30年,在党的领导下,中国银行获得了涅槃重生,那么,改革开放后,中国银行则用了30年的时间完成了历史性转身。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战略决策,揭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与此相适应,金融体制改革大幕开启,在邓小平提出要“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之后,国有银行改革开始起步,“工农中建”四大国有专业银行相继恢复和成立。
1979年3月,国务院同意并批转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改革中国银行体制的请示报告》。从中国人民银行中分设出来的中国银行,被明确为国家指定的外汇专业银行,同时行使国家外汇管理总局的职能。
也就是在这一年,中美正式建交。3月2日,美国财政部长布卢门撒尔访华,提出了将50年代因为朝鲜战争而相互冻结的资产彼此解冻的要求,而负责相关谈判的重任就落在了中国银行身上。
过程异常艰辛。经过努力,中国共索回被冻资金1.12亿美元,超额完成了中国银行向国务院保证的收回任务,维护了资产持有人的合法权益和国家利益。
对中国银行来说,1979年注定是不寻常的一年。这一年,中国银行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家海外分行卢森堡分行成立,而这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国银行迈向全球化的标志,也是中国金融业国际化进程中迈出的重要一步。
进入80年代,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批示,中国银行在新时期的基本任务是:认真履行国家外汇专业银行职能,做好各项外汇工作,组织和积累更多的外汇资金,在管好用好外汇资金上下工夫,真正发挥在生产和流通领域中的促进、调节和监督作用,为加快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服务。
面对汹涌而来的改革开放大潮,中国银行积极承担起对外筹资的重任,为国家重点行业和重大项目提供外汇资金。据统计,1979年至1992年,中国银行通过“三贷”(外国政府贷款、政府混合贷款和买方信贷)、商业贷款和发行国际债券,共筹措资金168.4亿美元,占同期国家实际利用外资的88%,是同期外商直接投资额的1.5倍,成为国家对外筹资的主渠道。
改革开放不仅为中国银行拓展国际市场带来了历史性机遇,同时,发行债券、国际汇兑等业务也让中行筹集到更多资金,贷款给国内能源、运输、城市建设等项目——这一切,在改革开放初期,对促进国家经济建设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不能不提的是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外交史上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两件大事——香港和澳门相继回到祖国的怀抱。按照党中央的指示,中国银行为港澳平稳过渡开展了大量工作,以1994年和1995年成为港币和澳门币发钞行为标志,中国银行从各方面为促进港澳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不忘初心
中国金融业的历次改革,其背后的艰辛困苦与惊心动魄,也许并不能为人一一探知,但在每一次浪潮中,中国银行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却是无法忽略的。而对于这艘在改革开放大潮中破浪前行的巨轮,国家意志、党的领导,始终是给予其强大动力的“红色引擎”。
2003年,中国银行再一次走到了历史性的拐点上。这一年,按照“重组—引资—上市”三部曲,国家启动了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综合改革试点,希望通过大规模财务重组,从根本上改革国有商业银行体制。
在这次脱胎换骨式的改造中,中国银行再一次成为探路者。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统筹安排,2003年9月,中国银行被确定为首批试点行,第二年1月正式启动股份制改革。此后5年间,中国银行紧紧抓住改善股权结构、健全公司治理、转换经营机制、促进绩效进步等关键环节,各个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2006年6月和7月,中国银行先后在香港和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成为首家A+H发行上市的国有商业银行,成功实现了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革。
中行股改的成功,为其他国有商业银行建设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做出了有益的探索。然而,一场辩论也随之而来:董事会决策,还要不要党的领导?
中国银行用实际行动和优异的业绩做出了回答:把加强党的建设与建设良好公司治理机制有机地统一起来,把坚持民主集中制与发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各自的职能有机地统一起来,推进了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和制度化。
到2012年,中国银行共有11万名共产党员,6000多个党组织,成为团结带领广大员工共同前进的中坚力量,在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维护稳定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坚持以改革促发展,推动了中国银行经营绩效持续改善,盈利能力、资产质量等核心财务指标达到国际一流银行水平。2011年11月,中国银行成为新兴经济体国家和地区中唯一入选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银行。这既是对中行国际化和多元化程度的认可,更是对中国近年来金融改革发展成就的充分肯定。
如今,中国银行已发展成为一家跨国经营的多功能大型银行集团,到2015年,在“全球1000家大银行”中排名第4位。
用中国银行董事长田国立的话来说,“不忘初心,方能行久致远”。近年来,面对国际经济低迷、全球市场动荡、国内金融改革深化的大环境,中国银行始终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这个核心,切实落实党的各项战略方针,持续打造在民族复兴中担当重任的银行。
而伴随着“十三五”规划开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成为中国银行在新常态下的发展理念。
可以看到,中国银行密切跟进国家发展战略,加快构建“一带一路”金融大动脉;合理平衡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关系,以信贷结构调整支持产业结构优化,推动国民经济加快转型升级;坚持以创新驱动发展,积极投身“互联网+”行动计划,切实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银行加快建设覆盖全球的人民币清算网络,不断创新人民币跨境与离岸金融产品,已经成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力量。
来源:金融时报 李岚 2016-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