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名媛狠心将5个子女送出国,从此生死相隔,却避免了一场家族覆灭...

2020年01月09日 华人瞰世界




今天是 华人瞰世界 陪伴您的2401


京剧大师周信芳家族:传奇背后的悲喜人生



· 华人瞰世界精选推荐 ·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精英说

ID: elitestalk



1953年一个深夜,一辆汽车飞驰过华灯初上的上海滩,在开往机场的路上,一名12岁的小男孩眼里尽是迷茫与不舍,他失落地捂着脸,喃喃地说道:“妈妈,为什么那么小就让我离开你?”


西方教育骗局,终于明白精英和普通人的残酷差别!2018-01-14 找投资,上 岭南会 你不知道的是:西方教育通过一个宽松的过程,偷偷完成了社会分层。1 “中国学生真是太苦了!”我的同学李女士总是发出这样的感慨。李女士是我中学同学,在一线城市打拼,过了30岁才结婚,35岁时收入地位稳定了,要了孩子。和中国大多数家长一样,她很心疼孩子,每当看到孩子写作业到很晚,总在同学QQ群鄙视中国教育“毫无人性”,把分数看得很重;羡慕西方的教育,注重孩子兴趣培养,课业负担少,轻松快乐。于是,为了孩子将来,孩子上四年级时,她真的移民到英国了。初到英国,李女士总爱晒孩子上学的情况,甚至包括下面这张课表:课程科目多种多样,除了英语、数学、科学等“主课”外,还有戏剧、音乐、交际技巧课程,此外还有阅读、故事时间等活动。上午9点上课,下午4点半就放学。如果家长没时间接孩子,可以留在学校参加各种兴趣班,体育、手工、园艺、跳舞,烹饪、魔术等等。当然要收费,10镑(100人民币)左右。回家以后,作业负担很小,几乎全是阅读。更让李女士高兴的是,学校对学生管理宽松,以鼓励为主,所以,孩子轻松了,笑容也多了。看着她和孩子照片幸福的表情,我们都暗暗妒忌了,只恨自己挣钱少,没有能力移民。但是,李女士后来渐渐不再晒“幸福”了...... 2 有次她回国探亲,我们坐在一起吃饭,问起她孩子在英国情况。她苦笑了一下,慢慢说出她的苦衷。刚到英国时,她觉得孩子没有学习负担了,轻松快乐,自己也很欣慰,但是她慢慢觉得不对头了。首先,孩子的数学计算能力下降,这点她倒能帮孩子补一下。可是孩子的学习越来越凭兴趣出发了,习惯了鼓励表扬,对自己学习上的弱点、缺点也不太重视了,也不如在国内勤奋了。我说,这样不是很好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不正是我们教育欠缺的地方嘛。李女士无奈地说,可是将来孩子要上私立中学的,私立中学考试题的难度和学习强度可不比国内差。这样轻松下去,最终,孩子会难以通过国外名牌大学选拔。李女士感慨说,我毕竟是干金融财会的,数学计算能力多重要,要是小学不训练思维和计算速度,我现在还能把工作拿下来么?可是英国的公立学校,在培养孩子数学方面太不重视了。这样怎么能成?我得把孩子转到私立小学去,再不能这样耽误孩子了。等李女士再回到英国,真就把孩子转到了私立学校,每年学费至少2万英镑(18万人民币),这还不算寄宿费。李女士的宝贝儿子上了英国私立小学,她也再也听不到老师的表扬了,而是直接说出孩子不足,孩子再也不愉快了,感到了和在中国同样的压力。唯一庆幸的是,孩子的数学成绩一直不错,可是别的成绩却有点惨不忍睹了。原来,英国的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截然不同,有些课程设置要求和配套很高,作业量很大,要求严,很多家长也很在乎小孩成绩。而且课外活动也不比公立学校少,要对学生进行各项个人能力训练和培养,这也让李女士的孩子感到时间更不够用。要强的李女士开始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而且全是科学、地理和法语的全面补习。开销增加了一大笔。现在,李女士儿子如愿上了私立中学,学校规定GCSE考试中拿到6个A才能进入下阶段学习,否则就要转学。她再也不吐槽中国教育了,偶尔私下发出一声感慨,中国目前的教育还是公平的。我不厌其烦地介绍李女士的情况,聪明的读者这时候也许已经发现了一个可怕的现象:英国教育实现了阶级的固化以及分层。3 英国中学教育系统有两类学校,一类是政府拨款的公立学校,一类是私立学校。公立学校免学费;私立学校一年学费相当于一个普通家庭一年的收入,普通人家很难负担得起。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在教学质量上天壤之别,与公立学校自由散漫相比,私立精英学校管理严格、学业压力巨大,在许多地方甚至比中国的重点中学还要残酷。当然最后学生的人生命运和前途也不一样。英国的伊顿公学等5所私立学校学生考上牛津、剑桥两所大学的人数,相当于1800所公立学校考入这两所学校的学生总数。伊顿公学 英国社会80%的要职由私立学校的毕业生担任,1/3的国会众议院议员、半数的高级医生、2/3以上的高等法院法官,来自仅仅容纳英国7%人口的私立学校。而公立学校则是为了穷人和移民孩子准备的教育机构。在这里不要求孩子掌握多少知识,不要求学生有多么严谨,而是提倡快乐学习。公立学校的孩子的确能有一个开心、幸福的童年,教师只要把学生哄得快快乐乐、轻轻松松毕业,就算是完成任务。但当学生走向社会的时候,不懂得高等数学,也不懂爱因斯坦,更不懂哲学,他们大多只能从事底层工作,端个盘子,干点体力活。所以,英国快乐教育的本质,其实就是处于领导阶层的精英保持整个社会阶层稳定的手段。在英国,更少的学习时间、更宽松的学习环境,也意味着一个孩子想要成才,就需要更自律,更多的课外辅导,更多金钱投入,西方教育实际上通过一个宽松的过程,偷偷完成了社会分层,平民的孩子永远是平民。公立学校平民子弟如果真要跨越自己的阶层,只能靠天赋了,成为体育或者娱乐明星,这得完全靠偶然的因素。英国前首相梅杰曾指出,很多孩子从一出生就被家庭环境决定了未来,教育机会的缺失让他们几乎无法做出改变。有影响力的机构中很难见到工薪阶层背景人士,社会流动性几乎停滞。值得庆幸的是,今天我们中国还是以公立学校为主,即便是重点小学、中学更多的是看分数,也不存在高昂的学费。4 现在有很多人指出我们当今的高考弊端众多,但有一点不能否认:在分数面前,所有的考生是平等的。相对于中国而言,美国的大学入学则是以推荐为主。在美国电影《蜘蛛侠3英雄归来》中有这样一个情节:钢铁侠建议蜘蛛侠将来去上大学。作为史塔克军火公司的董事长,托尼的推荐当然让小蜘蛛很容易上麻省理工这样的重点大学。但如果没有这一层关系,作为平民英雄的小彼得是否还有这样的机会呢?又有多少普通家庭孩子可以得到社会上有实力的人士的推荐呢?在美国,你想读名校,要么家庭有深厚的背景,要么就去上私立中学。2016年全美高中排行榜第19名、加州第1名的惠特尼中学,156名毕业生共收到14份常春藤和250份斯坦福、麻理等一流名校在内的822份录取通知书。而且这些精英的孩子,压力也不比中国压力小,该校流传着一个数字——4。即“4小时睡眠、4杯咖啡、GPA4.0”——要想获得满分为4分的成绩,每天只睡4个小时,困了就喝4大杯咖啡。中西方教育的不同,表面上是方法的不同,其实质是教育功能定位上的不同。中国的教育是底层向上攀登的阶梯,只要有个好分数,就可以上名校,改变命运。而西方的教育则是一个分层机制,大众教育只提供基本、有限的教育,要想成为精英,就必须从市场上另行购买教育,买不起的人则自然而然地被淘汰了。附:你知道吗,乔布斯是不许自己的孩子玩iPad的!工人回菲律宾休假的这一个月,带狗狗带得我很幸苦。有时候我真心希望苹果能出一款狗狗喜欢玩的iPad,那样我就不用总是要陪他玩啦!给孩子玩iPad或者打游戏或者看电视,很多时候是解放父母的好办法。例如朋友聚餐的时候,给小朋友玩手机游戏,他们就不插嘴啦;例如在家里加班的时候,给小朋友玩iPad,他们就不打扰你工作啦;例如小朋友不肯吃饭,你答应他吃完饭就可以玩iPad,他就会快快吃啦.... 而且,现在的智能工具还可以给小朋友读书,教小朋友学习...真棒,对不对?可是,你知道吗?乔布斯是不允许自己的孩子们用iPad的。乔布斯生前有三个年幼的孩子。有一天纽约时报的记者Nick Bilto问他:“你的孩子们一定很喜欢iPad吧?” 老乔回答:“他们没有用过。我们限制孩子们在家里使用智能产品。” 听起来是不是怪怪的?iPad之父居然不允许自己的孩子用iPad?感觉就像是毒贩不允许自己的孩子吸毒一样.... 无独有偶。在硅谷,很多高科技公司的高层和工程师里面,开始流行不让自己的孩子接触智能科技产品。他们甚至把孩子们送到传统的,完全没有智能和科技产品的Waldorf学校,在这个学校的校园里根本就找不到电脑!有一次3D Robotics (一家机器人公司)的CEO,有5个孩子的父亲Chris Anderson在接受时代周刊采访时,解释了为什么在高科技领域工作的人反而不让自己的孩子接触科技:“我的孩子们抱怨我和我太太对于科技的担忧过于法西斯。他们说他们的小伙伴没有这样的规定...那是因为我们第一手看到了科技的危险。我亲眼看到了科技对我的影响,我不希望这些发生在我的孩子们身上。” 非常有意思。几年前我曾经在微博上写过这样的一句话:“移动互联网火的其中一个原因是:我们觉得移动帮我们省了很多时间。后来发现上当了,因为最终它浪费了我们更多时间。” 当今大多数人已经对iPhone和很多智能科技产品上瘾很深。很多儿童学家开始呼吁,如果我们在孩子们很小年龄的时候就让他们接触科技,也许会让他们陷入不完整,没有想像力和创造力的人生。在户外靠亲身接触学到的知识,毕竟是和从谷歌百度里面学到的知识性质非常不同。两天前一篇文章再次震惊了我。这篇文章说的是商业怎样才能吸引90后和00后。其中两条:“他们非常地不耐心,需要立刻得到满足。”“他们会千方百计地避免和真人做交流。” 避免和人交流!是的,如果想成功地得到年轻一代做为客户,第一,就是要立刻满足他们;第二,就是不能让他们说话。他们非常不喜欢说话。他们害怕和人用语言交流!这已经是我们的生活状态了。我们已经不再和人交流。其实不光是90后00后,很多85后也已经失去了与人用语言交流的能力。我创业后公司雇佣了几个85后90后,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在网上找东西很快很给力,但是坚决不愿意拿起电话和人交流。他们与人交流的方式是微信或者电邮。与人用语言交流,他们不愿意,也不会。可是解决问题,很多时候必须是人和人之间的语言直接沟通是最有效的。失去了这个能力和意愿,会失去多少效率啊!这个现象让我非常担忧。未来的人类,如果生活在害怕和其他人类用语言交流的世界里,而且生活在迫不及待的状态中,会是怎样的一个情形?真的是戴上眼睛就离开了现实社会,可以在虚拟中满足一切需求吗?也许乔布斯对于他的孩子们的态度是正确的。美国儿科学会和加拿大儿科组织表示,0-2岁的婴儿不应该接触科技,3-5岁的幼童每天应该接触不超过1小时,6-18岁的孩子应该限制在2小时以内。接触超过4-5倍以上建议的时间的孩子和年轻人,经常有很严重甚至危及生命的后果。例如:0-2岁的婴儿,大脑的体积会增大2倍(其实人类一直到21岁大脑都在迅速发展)。大脑的早期发展受制于环境的刺激,或者缺乏刺激。过度接触科技产品(手机,网络,iPad或电视)对大脑会造成刺激,使小宝宝出注意力不集中,认知延迟,学习能力低下,容易冲动以及不能自律。另外,过多过早接触科技会造成成长迟缓。现在美国每三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到学龄时智力低下,影响阅读能力和学习成绩。由于多看电脑就减少了运动,而运动是可以增加注意力和学习能力的。12岁以下用科技对孩子的成长和学习是非常有害的。1 多看电视和玩游戏还和肥胖直接有关。被允许在卧室里玩智能产品的孩子比一般孩子多30%是肥胖的。而30%的胖孩子会得糖尿病。2 玩游戏的孩子中75%会睡眠不足,影响学习成绩。3 过度使用科技产品有可能增加孩子的抑郁症,焦虑和对科技产品变态的依赖。很多孩子不能集中注意力,自闭,人格分裂,精神病甚至有病态行为。4 暴力的媒体内容有可能造成孩子的暴力倾向。5 高速的媒体内容可以造成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因为大脑将神经推向前脑。无法集中注意力的孩子是无法学习的。6 如果父母也对科技上瘾时,跟孩子们就越来越远。没有的父母的亲密接触,孤独的孩子们就转向电子设备,更加造成了他们的上瘾。最后,电子产品的辐射对于大脑和免疫系统正在成长的孩子们的影响远远大于大人。也许,当iPad之父都不允许自己的孩子接触iPad的时候,我们真的应该想一想到底是为什么?正文自华人周刊,附自宁财女 推荐阅读:回复精英,看《赵薇花1亿买学区房,终于明白精英和普通人的残酷差别!》 回复郭晶晶,看《郭晶晶儿子的天价幼儿园和窦靖童的北京四中,终于明白小扎和强东的差别》 BP通道:[email protected] 回复LU,看《LU,一个打飞机APP,凭什么狂吸四亿美金》 回复思维,看《罗辑思维的骗局》 回复AV,看《一家AV公司从创业到上市的故事》 回复400万,看《日流水400万,他靠情色日进斗金》 回复车震,看《一款精准车震服务商业计划书》 回复叫鸡,看《滴滴叫鸡,一个青楼O2O项目,凭什么估值10亿》 回复1999,看《刘强东与马云相约1999年,17年前绝密视频曝光!》 回复A轮,看《去年A轮融资的846家O2O创业公司,现在快倒闭完了》 Read more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 样式以及图文采集收藏 采集样式采集
西方教育骗局,

小男孩名叫周英华(后被誉为“华裔食神”,Mr.Chow 高档中餐厅的创办人),和他一起的还有他16岁的三姐周采芹(百老汇知名演员,第一位华裔邦德女郎),兄妹俩都是京剧大师周信芳的子女。




梅兰芳与周信芳(右)


周信芳,与梅兰芳齐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麒派创始人。在他第二段婚姻中,共育有6个孩子,分别是:长女采藻、次女采蕴、三女采芹、长子傲菊(后更名为:少麟)、次子英华和小女儿采茨。


每个人的名字都由周信芳钦此从《诗经》中取词,用字都极为考究,意蕴深长,饱含着一位父亲深沉的爱。




左起周少麟、周采藻、周英华、周采芹和周采蕴


但在周信芳百般爱护的六位子女中,除大儿子少麟留在身边继承衣钵,其余五位都在很小的年纪被送至海外。


十一、二岁,尚是孩子们懵懂可爱的年纪,却不得不独自在异国他乡开始漂泊无定的生活,这其中到底是什么原因?


一切都要从周信芳的夫人,裘丽琳的故事说起……


在那个纷繁复杂的时代浪潮中,这位上海滩奇女子,就如同一颗暗藏的纽扣,将周家家族命运的大衣得体地装戴和收拢。





裘丽琳照片



1

上海滩名媛&绝世京剧大师


裘丽琳出生于上海滩大名鼎鼎的巨贾之家,父亲裘仰山同时拥有谦和茶庄与致和钱庄两家产业,从小锦衣玉食,享尽荣华富贵。


美丽大方的裘丽琳,还有四分之一的苏格兰血统,她穿着时髦,烫着最流行的发型,跟随自己的哥哥出入各种名流场所,吸引着富家子弟如狂蜂浪蝶一般的疯狂追求。


我对妈妈记忆最深的就是她的美。我懂事起,每当妈妈牵着我的手,走在路上的时候,还是会经常吸引不少行人的目光。”女儿周采芹回忆。


不仅如此,裘丽琳在上海一家教会学校读书,学校的课程以英文为主,中文和法文则是第二和第三语言。




年轻时的裘丽琳


就是这样一位知书达礼的“上海滩首席名媛”,在一次看戏过程中,对正在舞台上唱戏的周信芳一见倾心。


一个是上海滩名媛,一个却是“地位低下”的戏子,两人的恋情立即遭到了裘家的反对,裘家把这个最宠爱的小女儿软禁在家。


但裘丽琳深受西方文化感染,是个敢爱敢恨的女子。一天夜里她穿着睡衣、穿着拖鞋就出了家门和周信芳私奔,途中还带上了两名丫鬟。这两位上海滩备受瞩目的人物一路逃到苏州,一时轰动全上海。




裘丽琳与周信芳结婚照


当年的十里洋场鱼龙混杂,唱戏的人地位又低,嫁给周信芳后,这位曾养尊处优的千金已不再是闺阁里的“娇小姐”。


从逃离家门的那一刻起,裘丽琳就必须学会和社会上的三教九流打交道。乱世之中,这位性格坚毅又颇有侠肝义胆的奇女子,留下了不少传奇。


生活中的周信芳不善言辞,性格木讷却又非常清高,为了保护丈夫,她可以带着枪跟周信芳去演出;为了维护周信芳的收入公平,裘丽琳找到戏院老板软硬兼施。


到了日伪时期,爱国又耿直的丈夫得罪了当时的汉奸吴世宝,遭遇绑架差点被加害。裘丽琳求助四方关系,出了一大笔钱才把周信芳救出来。





在那段和周信芳颠沛流离的日子,裘丽琳却甘之如饴,将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才干都用来帮助他。从一个出门都要带两个丫鬟的富家小姐,变成了一个洗衣做饭、照顾爱人生活起居的妻子,她总说:“信芳被我照顾习惯了,他没我不行。”


两人共同生活45年,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裘丽琳不仅是周信芳的一生挚爱,更是他的贤内助和经纪人。


在裘丽琳的精心理财下,不仅帮周信芳还清了外债,还购置了长乐路上的花园洋房(原长乐路188号),送子女进最好的学校接受教育,让丈夫专心钻研京剧表演艺术,毫无后顾之忧。





2

未雨绸缪,陆续送子女出国


出生在富贵人家的裘丽琳经逢乱世战祸,这位聪慧通透的女子对时局异常敏感,浩劫前一波一波的政治运动,让她隐隐有种不祥的预感。


1947年,裘丽琳的娘家人裘氏家族准备离开上海移居香港,家人便邀她一同离开。但无论什么艰难凶险,裘丽琳都坚定地陪在丈夫身边。


在小儿子周英华的记忆里,“母亲对我很宠溺,我是那种娇生惯养的孩子”,在乱世之中,裘丽琳担心自己无法保护六个孩子的安危,她舍不得让心爱的儿女们冒险


裘丽琳与女儿们的生活照


于是,裘丽琳开始绸缪一切。


丈夫周信芳常说,裘丽琳“就像个老猫一样,把小猫一个个地含着出去”,从上世纪四十年代末期开始,周家的孩子陆陆续续被裘丽琳送去国外念书。


大女儿采藻是家里第一个走的孩子,1947年裘丽琳将她送到美国读书,这位大姐随后一直定居在美国东部的马里兰州。


这位长姐比起名扬海外的弟弟妹妹们,可谓低调至极,似乎只能在弟弟妹妹的自传回忆录里窥见一点她的事迹,连公开的照片都少之又少。


1953年,裘丽琳将年仅16岁的周采芹和13岁的周英华送去英国读书,他们甚至来不及带上一点家中信物,就匆匆上路。




裘丽琳与女儿采芹和儿子华英在伦敦


1959年,裘丽琳将女儿周采茨送上了去香港的火车。


为纾解思念儿女之苦,她频繁往返上海、香港之间,甚至远赴英伦去看望他们,并时常写信关心子女的学习生活状况,教他们做人的道理。


美国、英国、香港……到上世纪50年代末,几个子女慢慢走光了。


多年后,那个在出行前一周才知道离开消息的周采茨(上海国际元媛舞会创始人,香港、上海艺术圈风生水起的人物),回忆起家中兄妹六人的境遇,说道: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总想起妈妈当时最爱念叨的一句话:“迟早有个大的搁头。”这是上海话,也就是迟早有个过不了的坎的意思。妈妈总觉得会一个大风波来,把我们全淹掉。我后来想,妈妈真的很怪,她怎么就有那么敏感的直觉呢?


3岁的周采茨与母亲



3

浩劫当前:周信芳首当其冲


裘丽琳的直觉是对的,很快那场十年浩劫就来了。


在这个多灾多难的年代,裘丽琳和周信芳这对引人注目的夫妻在上海太过耀眼,命运也被迫与整个时代绑在一起,难以分割。


当时,周信芳作为文艺界的领军人物,被扣上了“反党反社会”的“莫须有”罪名,他创作的新编历史剧、曾饱受赞誉的《海瑞上疏》也成了扣在他头上的帽子。



身穿戏服的周信芳


在这期间,对政治风暴毫无预感的周采茨曾从香港回过一次家,那是1966年一天,身在香港的周采茨心血来潮地想要回来看看7年未见的父亲。


但当她踏入家门,迎接她的却是沉默的父亲、古怪的母亲,以及难以捉摸的诡异紧张气氛,最后她“像一只惊恐不安的小鸟,在大暴雨来临之前慌忙飞走。


虽然不明白家中的变故,但周采茨清楚地记得,母亲在自己临行前叮嘱:“以后但凡收到我给你写的信,无论我写了什么,都不要去做。


自周采茨走后,一家之长的周信芳很快被隔离、抄家、遭受批斗,还被押上高架轨线修理车,胸前挂着牌子游街示众。




截图来源:电影《霸王别姬》


当红卫兵押着裘丽琳游街时,有好心人劝裘丽琳避一避,裘丽琳说:“我不能避,避开了,他们会用这种方法对付周先生的。


很快,斗争升级了。


1968年3月,周信芳被抓了起来,就在他被抓起来后第三天,裘丽琳被毒打得肾脏破裂,痛苦万分,并被发现独自躺在周信芳的书房中,唯一在家的大儿媳忙将她送至医院,却不被允许救治,裘丽琳只能被放在走廊里。




来源:电影《霸王别姬》


弥留之际,裘丽琳对儿媳说:“别哭了,以后,你们的爸爸……”托儿女照顾丈夫的话还未说完,就此离开了人世。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裘丽琳的生命短暂地绽放,随后在历史的洪流中哀伤地落幕,但因为她早年的明智之举,周家那些漂泊在海外的儿女们,他们传奇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4

周氏家族的海上儿女们


离开中国后,当年裘丽琳飘散各地的六个子女,渐渐在世界各地发展,他们骨子里的艺术家气质和成功的事业,在西方上流社交圈里,成为了一抹耀眼的东方色彩


周少麟,京剧大师,麟派京剧传人;

周采茨,香港娱乐圈大名鼎鼎的“茨姑”,一手捧红了张国荣与张学友;

周采蕴,解放初期圣约翰大学的校花,作家,旧金山有名的美女商人;

周采芹,英国皇家喜剧学院首位华裔女院士,英国知名女星,首位007邦女郎;

周英华,华裔餐饮业钜子,有“华裔厨神”之谓,顶级收藏家;


在这些人中,当年被送到英国的采芹和英华两兄妹最为有名。


三姐周采芹是英国皇家戏剧学院第一位中国毕业生,凭借舞台剧《苏丝黄的世界》在英国戏剧界声名鹊起。


也因为“苏丝黄”这个角色,来自中国的旗袍成为当时伦敦最时髦的衣服;伦敦街头的女孩子争相把头发拉直染黑,将眉眼画成东方式的杏仁眼。


伦敦西区威尔士剧院的灯箱广告上,周采芹的名字挂了整整3年,就连动物园里新出生的小豹子,都用她的名字来命名。




年轻时的周采芹


而后,这个性感娇俏的中国娃娃又从伦敦闯到了好莱坞,出演“007”系列电影,成为首位华裔邦女郎,比1997年出演《明日帝国》的杨紫琼,早了整整30年。


采芹继承了父亲的表演天赋和母亲的优雅气质,从伦敦西区到纽约百老汇,她所取得的辉煌成功,让周采芹红遍了整个西方世界。





1981年,这位漂泊海外近30年的周家三小姐回到祖国,在中央戏剧学院任教。当年巩俐考入中戏学习时,巩俐的老师就是周采芹的学生。


因此,当人们重看《艺伎回忆录》,就会发现其中不仅有时隔30年的两任华裔邦女郎,还有这三位同样出自中戏的老师和学生。



周采芹、杨紫琼、巩俐、章子怡同台飙戏


教学事业之外,年过花甲的周采芹凭着精湛的演技闯荡好莱坞,她跟俞飞鸿、邬君梅主演的《喜福会》是好莱坞第一部全亚裔演员出演的电影


美剧《实习医生格蕾》和《神盾局特工》中都也有她的身影。在2001年更被授予“美国艾美奖终生成就奖”。




《神盾局特工》中的周采芹 S1E20


近些年,周采芹因为在《红楼梦》中出演贾母,为中国观众所熟知,在周杰伦的《惊天魔盗团》里,她还客串了一把周杰伦的“奶奶”。


随着年岁的增长,周采芹的举止依旧优雅,眉眼间满是风华韵味。






5

周英华,画廊里的中国食神


而当年那个敏感纤细的弟弟周英华,则用艺术家的眼光和想象建构了他的餐饮王国。




周英华


从伦敦、纽约、洛杉矶,周英华在每一家城市开设的Mr. Chow餐馆都会成为当地上流社会的符号,并被视为“时尚到极致的帝国”。


不止约翰·列侬、麦当娜、帕利斯·希尔顿等好莱坞名人流连忘返,就连美国总统克林顿乃至印度名人甘地都是它的常客。




纽约大咖们在MR. CHOW餐厅合影,画面中包括迈克尔·黑泽尔、阿尔曼、朱利安·施纳贝尔、大卫·霍克尼、安迪·沃霍尔、约翰·张伯伦、肖恩·豪斯曼等。


凭借着聪明的经营和庞大的名人效应,餐厅开业近五十年,周英华成了名副其实的餐饮业大亨。有人说,周英华实现了一个男人99%的梦想,这位艺术狂徒身兼美食家、艺术家、收藏家等多重身份,同时游走于艺术、美色与美食之间。



在现如今的华人世界,周氏家族依旧可以说是最为星光熠熠的一支。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流浪,周家的三位姐弟都先后回到中国,周采茨更是定居在上海长乐路的周家故居附近。


2015年是周信芳的120岁冥寿,周家姐弟还曾在上海聚集一堂。当家人守在一起,周英华感慨道,“我现在才感到一点点安全了……嗯……就是现在才有了一点点安全感,不再感到害怕了。


也许,他们此刻安稳度过的个人生活,已经回答了他们当年仓促离开祖国时,向母亲提出的疑问。



图为周氏兄妹六人团圆照

周少麟与妻子黄敏祯、周天娜、周英华,(前排左至右)周采芹、周采蕴、周采藻、周采茨。


在上海滩,关于各式美人的传奇故事并不少见,但裘丽琳却可以说是最特别的一位,她让妻子和母亲这个身份,不再被动地成为家族的附属,甚至以她所做的睿智决定,改变了一个家族的命运。


作者: 小林君,精英说作者,用心码字。精英说是全球精英、留学生的聚集地。每日发布海内外前沿资讯,这里有留学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国街头访问,全方位为你展现真实的海外生活。欢迎大家关注精英说(ID: elitestalk)。


参考文献:

周采茨·《我的父亲周信芳:传奇之恋与生离死别》| 三联生活周刊

周英华·《我和父亲周信芳》| 三联生活周刊

周采芹·《上海的女儿》| 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

周采芹:《我们家族的女性很强悍》

令人惊叹的周氏家族| vogue

周氏家族的海上儿女们

https://mp.weixin.qq.com/s/Bsv6tLO50eAdCBGKa_u5fw

https://mp.weixin.qq.com/s/lA7EJhRMruXEycHRIVDr5Q

https://mp.weixin.qq.com/s/r4D16sYoDeLkU9LT1Zb0NQ

https://mp.weixin.qq.com/s/jQPcru3T5davXPfbUNKUxw

https://zhuanlan.zhihu.com/p/23181191

https://cn.nytimes.com/style/20160914/mr-chow-restaurants/



- END -



扫码加小编



往期精彩回顾,点击图片阅读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