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伊琍忏悔,韩寒却叫好!这个风靡美国的育儿法,正在祸害下一代?

原创 2018年12月04日 发现澳大利亚



▼▼▼


本文系平台投稿文章

作者 | 小雨妈妈


最近,笔者看到一篇文章《曾风靡美国的育儿法,研究人女儿自杀儿子流浪,马伊琍深受其害》。


文章声称:“哭声免疫法”不仅残害了一代美国人,创始人约翰·华生自己孩子也被无情无义的父亲训练后走上不归路。


近年来,这种理论还让无数中国父母上当受骗。



在国内,一些名人父母也是这套方法的信奉者。马伊琍就曾经对大女儿使用这套方法:


我越来越后悔在爱马一岁时进行的哭声免疫训练,虽然两天就成功让她学会睡整觉,可一岁半时又开始反复,睡着后她总会醒一次,哭着拍手求抱抱,发现没人理之后只好再哭着睡着,而我就固执的在黑暗中盼她快睡着,麻痹自己去漠视她的无助,甚至以为她长大了不会记得这些哭泣的夜晚。


这种煎熬于我于她于全家都是巨大折磨,最后听我妈的劝,把她的床紧挨我的大床,半夜醒来就伸手拍拍她,从此我们和她都睡得无比踏实。


韩寒也曾在她女儿小野身上实践这个著名的育儿理论,但是韩寒却认为这种方法的实践效果非常好,一哭就哄或许让孩子形成哭了家长出现的依赖性。



这些都是真的吗?“哭声免疫法”真的祸害了一代美国儿童了吗?



01

哭着睡有用吗?


生完孩子不久的妈妈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娃能安睡,便是晴天。



近些年,年轻妈妈们接触科学育儿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一些西方育儿方式随之被妈妈们奉为圭臬,而奶奶外婆们的那一套中国传统育儿方法就被他们认为是落后愚昧的表现。



其中,“哭声免疫法”曾被当作美国先进的育儿理念普及给广大父母。


现在大家说的所谓“哭声免疫法”Cry it out,很多家长都认为是:当孩子入睡后醒来哭闹时,不要马上回应,让他自己哭到睡着为止。




国内某个所谓著名心理导师甚至也认为 “哭声免疫法”就是“哭了不抱,不哭才抱”,并把所有睡眠训练方式一网打尽涵盖其中。


如果你也曾在孩子身上亲身实践过,就知道这套理论确实很灼心。


笔者在自己孩子小的时候,曾执迷于各种育儿理论,加上产后得不到很好的休息,每天心情都很糟糕,产后抑郁症的种种状况都在显现。于是,急切需要在书本上寻找答案。



那时候,笔者读了一本美国记者Pamela Druckerman写的《法国妈妈育儿经》。


这个美国记者妈妈当时也备受婴儿晚上睡觉总是醒来的问题困扰,求助在美国纽约执业的法国籍儿科医生麦克-科恩。这位医生是这样建议的:


我的第一个干预是,自宝宝出生,不要在夜晚动不动就出现在宝宝面前,给宝宝一个自我安抚的机会,即使是对刚出生的婴儿,也不要自动地回应他。


宝宝会在两次睡眠周期之间醒过来。在他们学习连接这两次睡眠周期时,哭一下是非常正常的。



记者妈妈就接受了这套睡眠理论,用“哭声免疫法”让孩子学习睡眠,也就是让孩子在两次睡眠周期之间哭过去,企图让孩子哭累了而睡过去


她试验了两个晚上后孩子竟然就学会了睡整晚觉,她不禁感慨,原来孩子是为了父母而醒过来的。




看了这个案例后,笔者就开始准备把自己三个月大的儿子当实验品。有一天晚上,宝宝醒来大哭要求喝奶时,我就不让他喝。孩子哭得嘶声裂肺,尤其在安静的晚上,这样的喊声更加惊心动魄。


孩子持续不断哭的时候,你觉得度秒如年,钟怎么走得特别慢。我还没那么狠心,试图拍拍他,安抚他的情绪,可是毫无用处,他反而哭得更大声了。


就这样,在他扎心哭了17分钟后,他终于睡去。



第二天晚上,我也发现这样的训练卓有成效,孩子果然能睡整夜了。


我还非常嘚瑟,觉得是知识的力量发挥作用,逢人便鼓吹这套理论。


可是没出几天,儿子又开始哭了。我自己可以狠心,但架不住家庭压力,外婆在外捶门,要求给孩子口奶。


当妈的听得不忍心,泪水涟涟;长辈听着更觉刀扎,眼泪汪汪;床上才几个月的孩子饿得两眼昏花更是哭天喊地——你想象一下,这是凌晨三点的一家人。


过了这一晚上,我就妥协了,实在不想大半夜再折腾,搞得全家出动。


该吃吃,该醒醒,爱咋咋地。就像马伊琍的孩子一样,我儿子到了一岁也自然而然就睡整觉了。



所以自然而然,从那以后,我也就没有遵循这种育儿方式。


 

02

冷血心理学家的变态杰作?


后来,笔者又读了更多关于婴儿睡眠训练方面的书,才知道其实很多家长都犯了当初和我一样的毛病:一知半解。


看到某条新闻,就误以为真,知道一点皮毛,就开始乱实践。




在国外,睡眠训练法流派很多, 中文翻译过来的“哭声免疫法”(Cry it out)是其中一种。很多人现在DISS这种育儿方法时,就会用到心理学行为主义学派创始人约翰·华生John B. Watson的故事。


1920年,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用一个8个月的婴儿小艾伯特做实验。他想证明,恐惧是一种条件反射,可以通过训练获得。 



实验的原理和巴普洛夫的摇铃狗流口水类似,孩子不怕毛绒动物,但是怕噪音。让噪音和毛绒动物一起出现,孩子就会变得害怕毛绒动物,哪怕没有噪音时也怕。 



在小艾伯特身上的恐惧反应却让华生激动不已,他开始撰写实验报告,并在里面指出,人的行为是可以像机器一样被制造出来的


他把孩子都当成了机器,他的孩子从小就带着心理创伤长大,成年后患上了不同程度的抑郁症,大儿子年仅30岁就自杀身亡了。他的外孙女也酒精成瘾许多次想要结束生命。


华生设计小艾尔伯特实验,其目的是为了验证情绪是可以通过条件反射习得的,跟训练婴儿没有关系,跟孩子睡觉更没有关系。




“哭声免疫法”(Cry it out)是美国儿科医生Luther Emmett Holt在1894年发表的《The Care and Feeding of Children 》中提出的,到现在有120多年了。


说的是,怎样能让一个婴儿从发脾气、习惯性或是放纵的哭闹中得到控制。主要的方法就是让他们“哭出来”。



但这样的训练只有习惯性哭闹有一个确定的原因时,才可以进行。但是人家根本没有可以应用到睡眠层面,而是针对孩子不良行为习惯的问题,也就是说只有在有明确原因的习惯性哭闹中才能用。


那“哭声免疫法”怎么会被人应用到睡眠环境的呢?



03

循序渐进而不是放任不管


在美剧《摩登家庭》中有一集,当大女儿海莉因为忘记带钥匙而被妈妈惩罚锁在门外大喊大叫时,爸爸心疼地说让她进来吧,妈妈说了一句:“不用理她,就像小时候我们对她用法伯入眠法The Ferber Method一样。”


可见,法伯入眠法The Ferber Method在西方有多深入人心。




Dr.Richard Ferber在他的书Solve Your Child's Sleep Problems(中文版为《法伯睡眠宝典》)中介绍了一种让婴儿学会自主入睡的方法,法伯教授称其为Graduated Extinction(循序渐进法)。



大意就是逐渐延长间隔时间入房检查孩子的状况,不管入房之后孩子的反应如何,确定孩子的安全之后,就离开房间,下一次间隔时间到,再次入房检查。




这种方法实施起来还有很多细节。


但这些关于帮助孩子睡眠的充满爱的小贴士在传播过程中却被简单粗暴地忽略了,只剩下那些惨无人道的所谓铁血规矩。



比如不可以对5个月以下的新生儿实施这种循序渐进的方法。



还要听医生的话,如果有任何之前存在可能引起宝宝不安的条件,都不能实施此种方法。



此外,家长还要和孩子做游戏使其平静、低音量播放音乐帮助宝宝入眠,还可以低声哼唱哄睡、和宝宝说话使其放松。



法伯教授曾经解释过这和所谓的“哭声免疫法”(Cry it out)完全不同。


他强调:“我设计的很多方法都是为了避免孩子长时间地哭闹,而不是对孩子放任不管”。



但“法伯入眠法”还是经常被人误解为:过度哭泣会对孩子的精神造成损伤、这等于是抛弃孩子、持续哭泣会让孩子产生害怕等无助情绪。


睡眠训练法早已经发展成很多学派。无论哪种方法基本都是有限制性条件的,纯粹让孩子哭的方法从来不是欧美医生专家们倡导的育儿方式。




每个妈妈最心疼孩子,选取哪种方式育儿主要看双方的配合程度,大家都觉得舒服,肯定是最和谐有用的。


如果父母和孩子永远都在犬牙相错的状态摩擦不断,那精心育儿的初衷也将不复存在。


还不如索性心大点,顺其自然,反正无论如何,睡整觉是人类天生就有的能力,孩子总有一天会不用你操心的。




但如果你想做理论指导实践派,那最好要多读书,读好书。


每种理论都有片面局限,人们通常都会被标题党和危言耸听蒙蔽,而放弃了自己思考查证,经常犯下妄断的错误。孩子的童年很宝贵,千万不要用错误的方法在他们身上做实验。



别以为自己有多能,有事没事总看不惯老一辈的陈腐育儿观,过来人的经验毕竟有其精华点。


吸取婆婆身上妈妈的闪光点,再结合真正科学的方法,才是可取的育儿之道。


///


睡眠训练不是虐待孩子

而是在爱孩子的基础上进行尝试

科学的睡眠训练绝对不是什么洪水猛兽

只是要理性全面看待问题


- End -



推荐文章(点击可阅读)

中国终止与45所澳洲学校的合作!连“八大”也中枪

查过微信聊天记录后,这个中国人被澳洲遣返了......

扎心了!澳洲生活的5个真相

那些考上牛津、哈佛的中国留学生,后来怎么样了?

考拉竟然是世界上最蠢的动物?知道真相后,我哭了.....

14岁脑瘫男孩被霸凌,“因为他太善良”

“墨尔本恐袭”逆行英雄竟是流浪汉,众筹已超$11万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