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主任罗伯特·雷德菲尔德11日说,美国存在新冠肺炎死亡病例被误认为是流感死亡病例的情况。
雷德菲尔德当天在美国国会众议院出席有关新冠肺炎疫情听证会时,有议员提问美国是否存在有些人看似死于流感,但实际上死于新冠肺炎的情况。
雷德菲尔德回答说:“到目前为止,美国确实有一些病例是这样被诊断的。”
美疾控中心2月底发布的报告显示,今冬流感季美国估计已有至少3200万流感病例,其中1.8万人死于流感相关疾病。

这些XXX双标的嘴脸实在太恶心!到底还要不要脸呀?近日,《纽约时报》连续发布推文,评价了中国和意大利的“封城”措施:
两条推特前后不过20分钟呀!如此双标,还敢不敢要点脸?发出去后,网友很快就发现了问题:中国和意大利前后做的,不都是同一件事情:隔离城市吗?同样的疫情,同样的防疫措施,为何中国就是“侵犯人权”,而意大利就是行为高尚?有网友对报道感到愤怒,并留言写道 :你能活着,得感谢中国做出的努力和牺牲!“中国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以防止疫情扩散,你能活着,没感染疫情,就是因为中国的努力,你应该感恩。”
“中国牺牲了一个省(的自由),换取全世界免受新冠肺炎感染。”
更有网友说出了真相:中国无论怎么做,都会遭到外媒的批驳。“无论中国做什么,西方媒体都会进行批驳。如果中国什么都不做,会被批,如果做了什么,依然会被批……”
其实自从疫情开始以来,以《纽约时报》为代表的一批西方媒体,对中国抗击疫情的努力极尽挖苦讽刺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1月22日,正是我们疫情最为严重的时候,武汉将要封城。对于这个不得已的决定,虽然大家都很痛心,但也都明白这是对抗疫情的唯一办法。“武汉封锁的规模是前所未有的。中国在使用一种道德上有问题的手段来对付疫情”
整篇文章其实就是指责中国对疫情“反应过度”,没必要隔离,踩踩中国,捧捧美国。可是后来事实证明,这个措施是非常正确且行之有效的!而就在武汉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新增病例降到两位数,全国其他地方普遍新增为零,《纽约时报》又继续开始作妖了。因为事实摆在眼前,加上意大利也封城了,他们这下不好说这个措施没效果、没必要,但还是要死鸭子嘴硬,就是怎么也都得说点话挤兑你。代价是惨重,但那是病毒造成的不幸,我们拼死和病毒做抵抗还有错了?如果当时不这样做,中国没有倾举国之力防控疫情,那又会是什么代价?世界又会是怎样的一番局面呢?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联合专家考察组外方组长布鲁斯•艾尔沃德公开表示,还说到,“我们要认识到武汉人民所做的贡献,世界欠你们的,在这次疫情过程中,中国人民奉献很多。”另一名世卫组织官员:“得益于中国对武汉的彻底封锁,短期内海外的患者发生数出现了大幅减少。”只是哪怕各种数据、事例,还有世卫组织一次次的对中国防控疫情措施的肯定,他们不看、不信,中国对这次疫情的贡献、付出这点他们似乎永远看不见,也故意忽略。但转过头来,也就20分钟后,就能换副嘴脸颂扬同样封城的意大利,如此露骨的双标世所罕见。不过他们这头这么捧意大利,踩中国,那头在意大利有难之时,欧盟、美国都选择视而不见,反而是中国对意大利伸出了援助之手。根据当地时间3月11日18时意大利卫生部公布的最近数据,意大利累计确诊感染新冠病毒总人数为12462例,死亡827例,较3月10日18时新增2313例,新增196例死亡病例。意大利总理孔特发表直播讲话,要求该国除了药店、食品店等必要门店外,停止所有商业活动。意大利驻欧盟大使表示:求助欧盟无一国回应,只有中国帮我们。因为疫情严重,意大利不得不启动欧盟的民事保护机制,以确保个人保护所需的医疗装备供应。“但不幸的是,没有一个欧盟国家响应委员会的号召。只有中国在双边层面作出了回应。这不是欧洲团结的好兆头。”
11日,意大利驻欧盟大使毛里齐奥·马萨里10日在美国“政客”新闻网欧洲版上发表署名文章,批评欧盟及其成员国在疫情当前为意提供援助速度缓慢。针对马萨里所提到的这点,《卫报》还补充道,德国和法国目前已经限制医疗防护物资的出口,而中国已经提议向意大利出售1000台呼吸机、200万只口罩、20000套防护服及50000套用于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中国用自己大国的姿态接受着各国的嘲笑、冷言冷语、最后依旧是笑着去帮助、去给予。现在美国疾控中心已经承认,我们就拭目以待,piapia打脸大型现场马上就来临...
来源:新华社,视频来源:环视频,制作:马紫薇、乔炳新
本期编辑:胡洪江、杨翘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