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观影】看一集就哭了,中国医生太难了

2020年02月09日 武汉人在墨尔本



点击上方“公众号”可以订阅哦

看一集就哭了,中国医生太难了

前阵子,北京朝阳医院发生了一起恶性伤医事件。

正在工作的陶勇医生,被一个男子手拿菜刀狠狠砍伤手臂,鲜血洇透了白床单。

诊断结果——

陶医生多处被砍伤手臂神经受损,或许再也无法走上手术台。

这对一个眼科医生来说,是致命的!

而你想不到,伤人者的动机有多无理——

仅仅是因为自己治疗效果不好,要找个出气筒。

陶勇医生,不幸地成为了这种人渣放肆之下无辜的受害者。

而在了解了陶医生的经历后,就更加感到可惜和愤恨。


他在北大连读本硕博,SCI发表了足足50多篇,不到四十岁就当了博导,在自己研究的领域,他已经达到全国屈指可数的水平,是无数眼科患者的希望。

他心地善良,自费给贫困病人手术,也为艾滋患者治疗。


这样的难得的人才,最后却没有得到应得的尊重和保护,反而被人蓄意伤害,绝对是这个社会的损失啊!

为什么总是有人无法理智思考,做出这种行径呢?

无论如何去想,如今医生的生存环境,都似乎太艰难了。

病情当前,人们总是不自已地集中于患者所受的急与痛,却无视了医生所承受的苦与累。

最近有这么一部新开播的医疗纪录片,推荐大家看看——

《中国医生》


这是国内首部以医护群体为主角的大型纪录片。光是这一点,就在某些角度上具有非凡意义。

医生的存在,本来就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这种职业虽然不稀有,但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却还是因为技术和知识的门槛存在着一定的神秘性。

在这部纪录片里,摄制组兵分几路,去到了全国各地六家大型三甲医院,用镜头拍下了医护群体的真实日常。


不用多说,相比于医疗题材的影视剧,这样的纪录片真实性更强,视角也更丰富。

在我们眼前展现的,不仅仅有医生治愈疾病的成就和满足,更多的则是他们帮助病人战胜痛苦中感受到的脆弱、紧张甚至无奈。


先来说一位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医生。

王东进,就职于南京鼓楼医院。

在心胸外科方面,他是业界有名的大牛,经常跑到各地开讲座,搞科普。无论是病人还是同行提起他,都常会流露出一种敬佩的目光。

学术和医疗上的成就,对王东进来说无疑是令人骄傲的勋章,但同时也承载了许多不为人知的煎熬。


从医三十多年来,王东进已经亲手做了上万例手术,手术室似乎已经成为了他的半个家。

每天走进医院,他都会把自己的病人从生死线上给拉回来,缓解或治愈他们的疼痛。

但是他自己的身体状况却愈发不乐观。


因为常年长期站手术室,王东进的腿早早出现了静脉曲张,要一直靠穿弹力袜缓解。

他的颈椎也早就熬出了问题,最严重的时候,颈椎根本疼到动不了,但他不仅休息还要带着颈托上手术台。


久而久之,他的腰也不太行了,工作之余最大的享受,就是能躺在医疗室角落里的按摩椅上休息片刻。

在拍摄当时,他在休息间隙苦笑着对摄像说,自己都要残疾了......

但即便这样苦,他也没有停下救人的脚步。


虽然在镜头里他总是微笑着,但是仔细感受,就能体会到这种笑脸背后流露出的不仅仅是救死扶伤的使命感,还有的,是浓浓的苦。

只有体会过这种苦涩的人,恐怕才知道那种煎熬。


医生这个行业,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

在校时学医数载,辛苦耕耘。好不容易走进医院,还要度过漫长的实习期,黑不是黑白不是白。

疾病并不会在约定好的时间来临,年轻点的医生都要经历长期住在医院的日子,熬出头的医生也不能松懈,职业有关生死,没有放松这一说。

还要面临各种带着伤痛和故事前来求救的病人,面对生老病死,悲欢离别,还要保证自己的心理防线不能崩塌。


因此总会有医生说,坚决不让自己家的孩子当医生。

感人的是,尽管社会对医生的要求如此苛刻,也总有怀揣着济世梦的人踏上这条路途,前赴后继发光发热。

纪录片里另一个叫做朱良付的医生,就很让人感动。


他是河南省人民医院国家高级卒中中心的主任医师,医疗技术非常高。

不过同时,他也像王东进一样,工作强度十分大。


他常常辛苦工作到深夜,前脚一步刚到家,手机就马上响了。

是医院那边说,急诊又来了个紧急病人,他就必须立即返岗。

觉根本来不及睡,朱良付只能再换上外套,奔跑在小路上,乘着茫茫夜色向医院赶去。


像这样忙碌的情况对于朱良付来说,并不陌生。作为一个主任医师,他肩上的职责太重。

不仅要出门诊、查房、做科研,还要主导各种手术,工作到凌晨对他而言是常有的事。

说个惊人的记录,朱良付曾经连续做过16场造影手都不带停歇的,那种工作量有多折磨人,可想而知。


于是在纪录片里,你会看到这心酸的一幕。朱良付掏出心窝子说:

他知道自己的作息不规律,工作量也大,所以总是很担心自己会突然死掉。


他才44岁。

想想就心酸,这种略显残忍的话,如果不是没有提前设想过很多遍,是无法说出口的。

谁又能设想到,这样大义、救命无数的医生,自己会有这种想法呢?

朱良付很清醒,虽然心里害怕这种可能性。但是他坚决地知道,自己不能死掉。


按照朱良付自己的话。

且不说他自己还有一家老小在背后等待。光是自己医疗上的责任心都没有尽到。

按照像他这样的主任医师,一般要25年才能培养出一个。

要是自己死了,那就是浪费了这25年来自己用到的国家资源。

所以他必须坚持下来,只为对得起自己的内心。


难上加难的是,除了要应对难以攻克的疾病,自身的健康条件之外,朱良付还要腾出心力和病人周旋。

比如他曾遇到有个老太太,自家的老先生因为疾病入院,但是最后因为没能挽救回来不幸病逝。

面对这样的结果,朱良付也很失落。可老太太就是觉得,是朱良付把老爷子给害死了。


在医院,老太太不仅投诉了朱良付,还对他说,我想把你撕成碎片!

想象一下要是听到有人这样对你说,我想你绝对会缓不过神,心有余悸。

最近这些年医闹频发,医生不仅要想法设法救人,还要留神保自己的命。

被伤害的陶勇医生,就是一个实例,让人感到由衷的惋惜和遗憾。


不过幸而,那位老太太不是真正的危险人物。在投诉完朱良付后,她还对医生说,我最近血压高,你再给我看看......

真是让人哭也不得笑也不得。


这部纪录片出现在共同抗疫的这时,真是再合适不过。

医护群体再次成为了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家为他们鼓劲加油,为他们热血呐喊,由衷感谢。

当然,也有更多的人看到了前线的苦难,意识到了救死扶伤的医生也不是超人,脱下了白大褂,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在不断地照顾病人消毒洗手后,很多人的双手开裂出血。穿着严实的防护服,他们甚至连水都不敢喝一口。

可怕的病毒,也不会因为他们是医生就避开。他们敢于上前线工作,是承担着生命风险。


更让人感动的是,明明他们也有家人,都是家里人的宝,却还是会为了患病的陌生人,放下一切奔赴前线。

前几天,陆军军医大学医疗队的女军医彭渝上了热搜。


她在大年三十晚上出征武汉,已经连轴转工作了一百多个小时。

为了不让家人担心,她一直瞒着家里人,说自己还在医院值班。

直到丈夫看见了别人发出来的机场出征照,才得知她勇敢地奔赴了前线。


家人埋怨她自作主张,心疼她冒风险。丈夫和他大吵一架,满满都是担忧。

可顶着双重压力的彭渝,从来没有怠慢,反而一直兢兢业业在疫区工作。脸上也被勒出了印子,提起家人都忍不住哭出声来......


每个医生,可以说都是在用自己的生命相搏。

他们中的大多数,工作起来没日没夜,不仅是在压榨他们自身的精力,也是损耗自己的身体。

而他们这样做,为的不是别的。只是希望能携手病人战胜疾病,完成自己的使命而已。

这也正是他们的可敬之处,因为没有任何人活该去这么牺牲自己...

每当想起自己的初衷,他们都会说出让人倍感踏实,热泪盈眶的话:

医生跟家属跟病人的目标是一样的


医生并不比家属就难过得少。


我就想为她能做点什么。


我希望他能够活下来。


医学界有句名言这样说: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正是这种崇高的使命感,让他们践行着自己的职业理想救死扶伤,挽救一个又一个即将离散的家庭。

这篇文章的结尾,不想写煽情的话。

我只想给陶勇医生,给李文亮医生,给无数正在奋战在武汉和各地的医护人员,给中国以及世界上各个家地区的医疗工作者。

给每一个救死扶伤的他们,投去最高的敬意,并一声感谢。

谢谢。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





喜欢就添加微信号关注我们吧!

我们会继续为您提供更快,更丰富的澳洲资讯哦!

公众号:whrzmrb

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