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上班一星期就开始怀念刚刚度过的假期,那些每天吃六顿的日子真是幸福。趁还脑子还记得,写写假期刚去过的一个城市-悉尼。 悉尼,像一部好莱坞大片,定位于普世价值观,大投资,大回报,市场经济的成熟模式,商业都市的典型例子。商业为主固然是好事儿,城市里的所有东西都以能卖出去为前提,竞争激烈,性价比高,只要有买点的事物都被包装成最好卖的样子。
大家都说澳洲人有种族歧视问题,我在悉尼不但没有遇到,反而觉得这里如联合国总部般和谐,其实如果凡事都以生意为主的话,种族跟文化当然也可以变成买点,而且越多越好,找出所有可以商业化的机会,谁还在乎哪门子歧视啊。
在这个城市生活的人也直接反应这个城市的模样。悉尼的人们,无时无刻都在注意着自己的外表,男人女人都异常的健美,二头肌要把袖管撑破才到位,胸部跟屁股要弹出来才罢休。到了海滩,人人都有纹身,晒成古铜,毛拔的干净闪亮亮,裤衩恨不得夹在屁股缝里。城里人基本都打扮成hipster, 吃什么饭喝什么酒都很讲究,人人都很友善也有基本的礼貌与秩序。
这个城市,很漂亮,很精彩,很大气,就是欠缺一些可以深挖的层次感,不太经得起琢磨。其实也不用琢磨,就跟好吃的披萨一样,馅儿要足,底儿要薄,即好吃又有卖相。有些城市底儿太后了,上面放什么料都一嘴面味儿。
听着餐厅经营者回来多少都会跟我讲述关于吃的故事。故事褒贬不一,但只有一个餐厅大多数人都赞不绝口,而且是个中餐厅,名叫Mr Wong。
因为饭店不接受六位以下的定位,到了悉尼当天,我跟老婆特意穿的漂漂亮亮,七点就杀了过去。饭店没有招牌,在CBD的一个不起眼的后街里,埋在老楼群中,很有上海浦西老租界的感觉。这种刻意的低调是一种很高明的商业营销手法,准确的捕捉了人们贱贱的心理。我们跟着GPS转了几个小街,看见了一条排的长长的队,才确定没找错地方,不耐烦的排到了队伍的最尾巴。客满,大门关的紧紧的,一身黑衣金发的女主管时不时的打开门问候一下队伍,当我们知道要等两小时的时候,我们决定明天再来......
第二天,我小睡了个午觉,然后四点半就排到了门口,没错,四点半,离饭店开门还有一个小时。我俩要稳稳的排在队伍的最前沿。我们如愿了,大门关的紧紧的,街上空无一人,从窗户望进餐厅,服务员在忙碌的排放餐具,那位黑衣金发的女主管认真的排单。不久,队伍又长了起来,五点半开门的时候,队伍又有了几十米。
饭店分两层,估计有七百平米,可容纳二百四十人。如此规模的餐厅,每桌进餐时间两小时,翻三翻,常年爆满,等于每晚有近千人在此进餐。餐厅里灯光控制的很暗,只让客人看见应该看见的地方,一进门正前方是面点厨房,台面后几个面点师在包着,蒸着,煮着,观赏性强。右方开放式厨房,满眼的鸭子,跟后面厨师翻炒时的火焰。左方是吧台,黑衣人不停的摇着冰,拍碎薄荷,一杯杯鸡尾酒带着冰气儿放在人面前。去往楼下的楼梯围绕着玻璃酒柜旋转而下,感觉是通向地主家的酒窖,楼下安静一些,大桌偏多,物件摆放讲究,仍有个吧台娱乐你的眼睛。硕大的一个店,竟然没有一个不好的座位,不论坐在哪都跟像是为你量身打造的一样,难得的是中餐就是中餐,不装,不做作,服务态度很好却不生硬。那个红烧猪蹄仍让我念念不忘。
吃饱后,想喝一口,服务员笑笑,带着我们下楼,楼下不起眼处有一扇密门,密门后竟是一个地下酒吧,跨过门就到了另外一个世界,迎接你的是一位非洲裔的高个儿姑娘,一身白纱,头上放了撮羽毛,后面喧闹的人群个个打扮精致,让我想起了【了不起的盖茨比】里面描写的的场面。酒吧只供应鸡尾酒与熏肉盘,甩酒的小哥站在酒吧正中的一个窗口后面,摇酒间不时的加入切柠檬,拍薄荷,开香槟,客人过去还要陪聊一会,节奏都由他来掌握。他旁边的另一个窗口是个严肃的切肉大厨,面目没有一丝表情,专注的片着各式的熏肉火腿,手法简洁,搭配讲究。离开的时候,要顺着酒吧后面一个窄窄的楼梯爬到后街,到了街口才看见一个小招牌- Palmers & Co. 原来这个酒吧是与Mr Wong完全独立的。
千万别小看吃,从吃上面可以看到一个城市的方方面面,Mr Wong与Palmers & Co没有巧合,所有的细节都经过精心的布局与设计。这两家店都属于澳洲餐饮集团Merivale旗下,这个集团还有其他大大小小六十多个店,包括酒店,饭店,酒吧,个个成功,可见他们对市场的敏感,以及投资和运营的准确度。
悉尼人对饭店有足够的尊重,饭店对服务有基本的档次,大众基本上瞄一眼菜单跟饭店的位置,就知道该穿什么衣服,约什么朋友,严肃的吃饭还是轻松的畅饮,这听起来容易,其实对一个市场来说需要长时间的积累。这跟欧洲与亚洲的饮食文化比起来又更现代了一些,不会被饮食历史瞎讲究的条条框框给局限住。
有了这么一个市场,人们自然挑剔,而挑剔的吃客们总是餐饮业进步的好基础,可以在如此竞争激烈的餐饮圈子中立足已经不易,一不小心就会被淘汰。而真正好的餐厅,当然也会得到挑剔食客们应有的尊重,这种尊重最为来之不易。
如果整体餐饮业的素质高了,大家的菜都不差,那餐厅拼比的就是自己的性格,按照套路出牌的业主们难免会吃亏了。我觉得Mr Wong有性格,这个藏在小街中没有招牌的排场,要比任何排场都自信,内敛。中餐就是中餐,不fushion,价格实惠,菜单中英对照一目了然,装修没有龙凤,没有对联,但处处透着民国味道。食客虽然大部分为洋人,服务人员也是金发碧眼,但是我临桌的老上海夫妇对他们那份生煎仍是赞不绝口,这很难得,也是性格。
如果有性格还不够,那么画龙点睛的一笔绝对是地下的那个连接Palmers& Co的密门,有了这个酒吧,可以满足和弥补所有在Mr Wong的不满足,整体的故事才讲的圆满,就像是最精彩的电影,结局一定是最符合逻辑却最意想不到的。当然,这都归功于精明的经营者,设计出来的性格也最后也变成了钞票,这才是好餐厅健康存活下去的路子。
相比起来,咱们中国人虽然是个舌尖上的民族,有着最好的烹饪料理,但是全民都吃饱饭也就是近四五十年间的事儿,全民会吃,懂吃的美食文化才刚捡回来不久。要我说,奥克兰近五年的食客们挑剔了不少,市场成熟了许多,推动了不少好餐厅的出现,而好的华人餐厅却凤毛菱角。那些拿着中国品牌,招摇过市的店也只是过眼烟云而已。因为我们已经变成了有能力消费的挑剔的食客,那些激情澎湃的餐厅经营者还不出来更待何时?
扯的远了,发牢骚的老毛病犯了。悉尼除了吃当然还有歌剧院,有Bondi大海滩,有The Ground “农家乐”,有各种shoppingmall,等等,就光歌剧院一万字都挡不住,还是不写了,把回忆留在吃上面。
- END -
最时尚最前沿的资讯尽在澳团新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