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美愤怒地挂上电话,然后把手机摔在床上,一个人冲进了厕所,把莲蓬头打开来,把水往自己的头上冲刷,试图冷静自己的情绪,但仍浇熄不了她的怒火。
她一直回想着妈妈对她说的话,像是:“我是为你好,如果不快点结婚的话,你会孤家寡人一个,到时候变成老姑婆!”
“你从小就是不听话,所以现在工作才这么不顺利!”
“如果当初听我的话,你现在一个月薪水应该就有七、八万了!”
“你到三十岁了还只领个三万元,当初为什么不听我的话,我都是为了你好!”
想到这些话,让晴美更加火大!为什么妈妈总是可以用“为了我好”不断伤害我,我到底是不是她的小孩?我到底做错了什么?几分钟之后,晴美蹲著大哭了起来!那时候,她觉得自己完全不被重视,只是妈妈手上的人偶,不断地操弄她的人生。
她已经数不清有多少次了。从小到大,她跟妈妈总是为了一些小事情大吵大闹,妈妈最后都会拿出“为了你好”的理由,逼迫她接受妈妈想要的结果。
国中的时候,妈妈要晴美去补习,她认为自己程度还可以,所以一直不愿意去,没想到妈妈硬是帮她报名了补习班,然后对她说:“我是为了你好,你以后就知道了!听妈妈的话准没错!” 高中的时候,晴美对于历史、地理有浓厚的兴趣,但妈妈却跟她说:选理工科系才有前途,逼着她选三类组,然后要她补习英文、数学、物理、化学等科目,让她苦不堪言。
那时候,她对妈妈说:“我已经受不了这样的课业压力,我可以念文组吗?”妈妈对她说:“你还年轻不懂事,未来理科找工作比较容易!” 高中毕业后,晴美没有考上大学。于是她先去工作,第二年考了一间夜间部大学,念了商科,开始半工半读的生活。
这时候妈妈对她很不满,常常对她说:“你这样怎么会有出息?”
“我跟你爸以后该怎么办?”
“我们对你付出了这么多,你怎么这么没有志气?”
最后,晴美终于受不了妈妈的冷嘲热讽,从家里搬出来自己住。但妈妈还是会透过电话、简讯,想要晴美依照她的安排,找一个稳定的工作,而且还不断帮她安排相亲,希望她赶紧嫁一个有钱人家,好让生活回到正轨。
这一天,晴美的妈妈就是打电话给她,要她星期六回家相亲。她觉得非常生气,就回了妈妈几句话,妈妈就对她说:“我都是为了你好,我是你妈,我会害你吗?如果你不回来,那以后就不要回来了!”
听到这些话,晴美生气地挂了电话。大概半小时之内,晴美的电话响了十几通,都是妈妈打来的,晴美从浴室出来之后,发现这么多通的夺命连环叩, 还有三、四则的简讯,上面写着像是:“快点给我回电!你这个不孝女!”“我还没说完,你居然挂电话!”看着这些简讯,晴美苦笑着,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晴美的妈妈在“情绪勒索”!
如何觉察“情绪勒索”?
面对这样的亲情纠葛,有一部分的人就会像晴美一样陷了下去,进入一种互相伤害的状态,双方把情绪无限渲染,然后彼此互相攻击,到最后关系越弄越僵,彼此的感情也越处理越糟。等到回过神来,还不知道自己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其实,这就是亲情的情绪勒索。
在《情绪勒索》一书中就明确地提出:情绪勒索是宰制行动中一种有利的形式,周遭亲朋好友会用一些直接或间接的手段勒索我们,如果不照他们的要求去做,就有苦头吃了,所有勒索的中心就是基本的威胁恐吓。
依照这样的说明,我们可以清楚知道,所谓的情绪勒索,就是基于彼此关系的连结,对于对方进行情绪性的绑架,而希望能得到所冀求的结果。
想要从这样的情绪勒索当中跳脱出来,第一件事情就是要辨识出:自己所面临的状况,到底是不是情绪勒索?有时候,情绪勒索会用善意的建议出现; 有时候,情绪勒索会用恶意的威胁出现,但不管是哪一种形式,最终就是对方希望我们依照其想法前进。但,唯有先辨识出情绪勒索的状况,我们才有机会从这样的混乱中脱逃!
在《情绪勒索》一书中,把情绪勒索者分为四种:施暴者、欲擒故纵者、自虐者、悲情者。
1. 施暴者
施暴者就是直接的胁迫者,他们最明显的态度就是:要嘛就听我的,不听我的你就离开!就像刚刚晴美的妈妈一样,她对晴美的态度就是:要嘛回来相亲,不然就不要回来了!这就是典型的施暴者。
有另外一种施暴者,并没有这么直接地用言语威胁,而是用无声的行动来代替,这样的施暴者就是消极施暴者。假设今天晴美的妈妈听到晴美不回来以后,就直接挂掉了电话,然后都不接任何讯息,这时候晴美妈妈就是消极的施暴者。
2. 欲擒故纵者
所谓的欲擒故纵,就是为了要达到某种目的,而想尽办法对对方好,好到让对方处于无法拒绝的状态时,再提出自己的要求,进而达成想要的结果。如果晴美的妈妈从小就对晴美很好,而且清楚地让晴美知道,如果晴美听话的话,就会一直有这样的好;这时候,晴美往往会因为贪求这样的好处,而接受妈妈的勒索。
3. 自虐者
自虐者顾名思义,就是透过虐待自己,迫使对方让步,接受自己的请求。举例来说,如果妈妈对晴美说,如果你不回来相亲,那么我就去死!这时候晴美会迫于妈妈的自虐行为,而接受妈妈的相亲安排。这时候晴美的妈妈就是自虐者。
4. 悲情者
悲情者,就是故作悲情,用对方的罪恶感来达成自己想要的结果。以晴美的例子来说,如果妈妈对晴美说:“哎呀啊!我很失败啊!我没有办法让你过好日子,都是我的错!我想你也不稀罕妈妈的安排,所以才不愿意回来相亲。” 这时候妈妈透过诉诸悲情,迫使晴美愿意回来相亲,就是使用了“悲情者”的手段。
所有讲出“我是为你好”的人都是真心的,因为他们本身并没有察觉到隐藏在潜意识中的恶意。然而这股真心无形中却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关系如果不好,你希望孩子做什么,都只会得到反抗。 关系如果好,即使只是叫孩子吃饭这种简单的小事,也能从中感受到父母的爱,觉得父母是真的关心自己。
曾有位医师从小的功课就很好。但在他的想法里,他只是刚好成绩不错,并不代表就此要把当医生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但他最后还是为了父母那句“我是为你好”而妥协,因而经历了七年痛苦的医学院生涯。这位医师因为个性好胜,所以小时候并没有特别感觉到被父母或老师压榨。直到后来长大成人,回想过往才渐渐醒悟,觉得这其实是一种情绪勒索。 由于当时年纪还小,再加上好胜的心态与父母的期望相符,正好成为彼此利用的关系。
决定是否结婚时也是一样。有些人会选择父母觉得“都是为你好”的对象结婚。倘若最后婚姻不幸福,那要谁负责? 最后往往变成家人间互相责怪与怨恨,倒不如一开始就尊重自己的意愿,选择与自己喜欢的人结婚,就算最后离婚收场,也是自己的选择,并且自己负责。
“都是为你好”,说穿了其实并不是真的为你好,而是企图利用罪恶感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从小被情绪勒索的孩子,长大后自然就成为没有自信、缺乏安全感的大人。因为非常在意他人的眼光,渴望得到认同,因此无法为自己做决定、为自己而活。
心理随时都处在警戒的状态下,当然无法信任他人。长期受到情绪勒索的人,生活是充满不安与痛苦的。加藤谛三在《道德骚扰》一书中提到:“施虐者虽然是出自于好意,但藏在他潜意识底层的,却是想要霸凌他人的心。” 从小受到情绪骚扰的孩子因为没有安全感,经常会为了证明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而拚命念书、要求完美、展现强烈的企图心。然而他们自己可能没有意识到,之所以这么努力,其实都是为了得到肯定与认同。
虽然他们表面上看起来是出于自愿,但潜意识早已被绑架。在人际关系上,也会不自觉的想要与他人比较与竞争,很难与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有些人正是靠着这样的企图心一路向上爬,成为了人人称羡的人生胜利组,但其实内心非常不快乐,因为缺乏安全感而无法踏实地过日子。
情绪勒索经常发生在家人之间,而且多数人对此几乎不知不觉,一旦察觉受到这种负面情绪的骚扰,最好的方法就是远离对方。
然而,家人间的关系不容易说断就断,就算躲避不了也要想办法增强自己的意志,不让自己轻易被他人负面的情绪所影响。无论心里有什么想法,即使会吵架,也应该明白地表达出来,这才是正常的沟通方式。
曾饱受情绪勒索之苦的个案说:“如果你运气好,有一天也许你会感谢这段经历,因为这件事就是注定要来磨练你的。”
关系愈紧密的人,所产生的控制与扭曲的力道往往也愈加强烈。但也许正因彼此关系紧密,一旦加害者或受害者一方有了自觉,而且能增强彼此的沟通,就有机会打破情绪勒索的恶性循环。
有位太太的LINE上有男性友人的留言。这件事引起先生的不满,甚至威胁要给那位男性友人好看。 我看了留言后,完全相信太太没有出轨。无奈她怎么跟她先生解释都没用,一口咬定有问题。
因自己想像出来的困境而产生攻击行为,正是病态嫉妒的可怕之处。 当时我强烈建议这位太太要尽快通知那些遭到怀疑的男性友人,千万注意人身安全。半个月后,这位太太的两位男性友人的车子都被砸烂了,甚至还接到断手断脚的威胁。 太太得知后惊恐至极,害怕先生再度进行报复。
先生从小家境不好,大概是因为如此,婚前两人交往时便存在着某种程度的自卑倾向。即使结婚后,也无法抹除心中的那股不安全感,因此时时刻刻都担心太太会背叛自己,最后演变成失控伤害周遭的人。
自己的幸福,自己决定。 你是否曾问过自己:“我是不是不配拥有幸福?” 追求幸福快乐是人类的本能,但是有些人却会因为罪恶感而认定自己不配拥有幸福。 我经常看到男女朋友或是夫妻中的一方,因为没有自信、缺乏安全感、害怕对方跑掉,而将注意力全部放在对方身上。只要一见面就是在数落对方的不是、哪里令人不满意、怀疑对方的行踪,对方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自己的情绪,变得疑神疑鬼。
他们心里很想牢牢地抓紧对方,但表现出来的行为反而让对方更想离开他们。这些不顾对方感受的行为只会让相处变得不舒服,对方当然会更想要逃走。
也许你会问,既然如此,为什么不离开呢? 对长期受到精神施虐的人而言,守住“痛苦的现状”反而比跳脱还令人安心。像这位妻子就是因为不安全感所产生的依赖,而宁可继续陷在扭曲的关系中也不愿意逃开。
如果身旁的人不在适当的时机提醒、提升受害者的自我意识,这个在潜意识里运作的恶魔,将会无情地摧毁个案的生活,包括工作、婚姻和家庭方方面面都会受到影响。 从自我察觉并愿意改变无能为力的想法,为自己的幸福挺身而出,才是转变的开始。
面对打着“为你好”的旗号的人,即便那个人与你有着很亲密的关系。你心里也要明白“这是我的生活,你不能干涉我的生活!”
本文选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亲,今天的新闻分享到朋友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