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小北会听到身边一些朋友抱怨。
“疫情持续了这么久,感觉生活变得一团糟!”
“费了好大力气拿到offer,留学的计划却因为疫情的影响搁浅了。”
“每天过着日夜颠倒的生活,感觉看不到希望,如果明年还回不去学校,不知道还能坚持多久......”
没错,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确实改变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各种各样的困难也是真实存在的。
不过,小北今天不是来给大家伤口撒盐的。今天,想给大家分享一个故事。
一个让生活都充满力量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名叫张京,今年67岁,曾任世界500强公司的软件主管,现已退休,长居美国。看到这样的简介,你也许会认为她是个一路顺风顺水的“人生赢家”......“在异国屋檐下回忆过去,往事洞若烛照。”在讲起往事时,她这样说。1953年,张京出生在北京的一个高干家庭,父亲是新中国第一批飞行员,母亲是一名军医。(张京出身于这样优渥的家庭,小北换位思考一下,感觉自己说不定在接下来的第一个难关就被难倒了......)1965年她刚上初一,在航空学院当政委的父亲被批斗游行,接着被关进牛棚。其实整个初中,张京只读了一年书,其它两年,学校全都在停课闹革命。1968年11月,作为“老三届”,张京和她的同学们一起,被逐出了城市,抛向农村。从天寒地冻的刨粪,到春寒料峭的播种,从烈日炎炎下的除草,到秋风瑟瑟中的收��,没有人吃得饱,没有人有力气。为抢到有限的名额,有人在拼命挣工分,也有人在托关系找门路……几年后,眼看着同学们陆续回城了,集体户只剩下张京和另外一人。但是张京却没有顺利地回城。直到1971年底,她才得以进了山沟里的军工厂,并且在那里一干又是5年。27岁时,厂里师傅给张京介绍了一个工人对象,说他是个老实人。对于那个年代的女性而言,结婚生子,仿佛这辈子就一眼望到了头。但是张京显然不是一个普通女性。那时,她突然有了危机感,觉得一辈子好像就这样了,很不甘心。1984年,张京31岁了。但对她而言,想要改变人生的心完全没有受到年龄的困扰。白天,她带着孩子在工厂上班,晚上和周末去夜校补习。经过一年的苦读,她学完了全部的高中文科课程。1985年张京参加了全国统一考试,并且以487分的成绩考入大连外国语学院。收到通知书后,工厂却不允许她去上学,洒脱的张京索性辞了工作。就这样,在32岁那年,已经做了母亲的张京和应届高中毕业生一起,走进了大学校园。从大连外国语学院毕业后,35岁的张京被一家外国企业驻中国公司录取,成了改革开放后的首批外企职员。1990年,张京离婚了,原因是夫妻双方没有共同语言。同年,在一个美国驻华机构的联谊会上,她结识了一位美国大学教授。这位教授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对张京的经历也很好奇,并且非常尊重和理解她。为了跟着第二任丈夫去美国,张京辞掉了当时月薪近4千元的工作,开始办出国手续。很快,她的签证就下来了,可女儿的签证没却那么顺利。1991年5月,张京只好和丈夫先飞美国,把9岁的女儿暂时留在了国内的外婆家。对于张京来说,赴美不是结局,只是新的开始。到了美国后,张京本来可以在家做个全职太太,她的美国丈夫很乐意为她提供一份优渥的生活。最初,她找到一份中餐馆的工作。这时候的张京,只能拿到美国最低工资的四分之一,其余全靠小费。一开始,张京白天去中国餐馆打工,晚上补习英文。接着,又去美国Chase银行做了一年出纳员。张京发现这不是她喜欢的工作后,很快意识到,除了英语,自己没有任何其它专长,几乎和文盲一样,除了干简单机械的工作,根本做不了专业型工作。虽然会有一些挫败感,但不服输的张京很快就下定了决心——很快,张京找到罗切斯特理工大学的研究生导师,这位教授向她保证:“只要你能念完微积分,就可以来上研究生课。”就这样,在40岁这一年,张京又进入了美国罗切斯特理工大学开始了数学本科学习。由于中学只上过初一一年的课程,并且考入外语学院后就再也没有学习过数学,她的数学仍停留在初一的水平。这会儿要用外语来学高等数学,可想而知,对张京来说真是比登天还难。皇天不负有心人,苦读两年后,张京终于修完了会计专科和数学本科,考上了本校的统计学研究生。在攻读研究生的期间,除了上课以外,张京也没闲着,她还做了数学辅导员和计算机制图课助教,并参与了编写大学计算机课统计课的教材。47岁,她又跳槽进入世界五百强公司之一的美国XEROX (施乐)公司。没过多久,她发现在互联网时代,自己对计算机方面的知识非常欠缺,于是她有重返校园,修读了计算机信息专业。那几年,张京一边工作一边上大学,最后拿到了会计专科、数学学士,还有统计学和计算机IT双硕士学位,并成为了施乐公司的一名电脑软件工程师。(算上在国内修的学位,她一共修读了五个学位......)至此,在张京的认知里,她终于自立于美国,成为了一个有专业技术的人。49岁时,张京又被评为高级工程师,并且一路晋升到试验室主管。由于长年的伏案学习和工作,张京的身体出现了许多问题:颈椎增生、腰肌劳损、双膝双肩关节炎。51岁,她又被诊断出乳腺癌,先后做了两次手术,最后一次手术甚至持续了12小时,算是个大手术了。
术后,她的腰直不起来,腿不能走路,从脖子到脚没有一处不痛。张京调侃自己,“这就是打拼事业的代价,堪称卖命。”当年来美国时,说是要看看世界,可是现在,她发现自己根本没了看世界的本钱。一直到这时候她才明白,世上最大的奢侈品,就是健康。随着心态的转变,还有对身体状况的顾虑,张京突然意识到,生命是有限的,挣钱是无限的。她不想再拿自己有限的生命去赚无限的财富,每天拼命学习和工作的那一篇,应该快点翻过去了。2013年,60岁的张京提前退休了。(美国的退休年龄是65岁)她迅速给自己做好了退休后的生活规划:要给自己多留时间去健身,去看世界,去做公益,去陪家人。人是最拿不准的东西,很可能这一刻想的下一秒就变。张京是个行动派,说干就干。健身、游泳、做力量瑜伽、吃低碳水高蛋白素食,退休后的生活健康又自律。虽然做的事情和以前完全不同,但却依然是张京一贯的风格。半年后,张京惊奇地发现,自己的身体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当年荷锄下地浑身是劲的那个我,又回来了,随时可以整装待发。”张京一直保持看书的习惯,不抗拒新潮流和新观念,时时更新自己。有一次,读到一本日本人写的书,叫《断舍离》。书里的一些观点,让张京开始反观自己的生活。看到家里堆积如山的东西,她发现,不是自己在占有东西,而是东西在占有着她自己。她发现,年轻时,自己追了一个又一个梦,拥有了越来越多的东西:头衔、金钱、车、房子……现在都该归零了。张京决定,要从这些东西里解放自己,开始践行“极简主义”。将家中90%的东西都捐或者卖了出去后,一家干脆从大房子搬到了小公寓,却一点也没觉得空间狭小。接下来的日子,她只想拥有健康和亲情,如果还能出去多看看世界,把余热贡献给社会,就足够了。
让张京感到十分幸运的是,从抵达美国的第一天到今天,她做的所有事情,都得到了先生的支持。退休后,张京终于有时间好好享受回归家庭生活的时光了。她和先生去到“世界资源模拟中心” 和 “全球能源网络研究所” ,一起做起了义工。先生指导研究生做项目,张京负责电脑上的工作。一星期两次的义工工作,他们做得很开心。她曾经在下乡时和父母分离,出国后又和女儿分离。终于等到母亲和女儿都被接来美国,又因自己工作繁忙,一直无暇享受团聚时光。张京的母亲虽然已经86岁高龄,但一人独居也生活得很开心,她依然精力旺盛,还能时不时跟着张京满世界跑。时至今日, 她依然喜欢不断去尝试新的运动项目:舢板瑜伽、冲浪、高原徒步登山、水肺潜水…2019年,她第一次体验帆船如何顶风前进,乘坐的是带有支架的独木舟,整个船体全部木制,只能靠帆航行。最近张京又迷上了一项高难度、高风险的极限运动——潜水。和年轻人一起,在17度的低温下深潜下去,在海底找飞机残骸,和鱼群嬉戏,倒着看世界…别提有多开心了。张京还喜欢和年轻人一起徒步,一起旅行,一起玩!她觉得,自己阻止不了岁月的流逝,但却可以选择如何去生活。现在的张京,努力把日子过的每分每秒都精彩,不浪费每个美好的时光。
张京希望自己能像孩子一样,永远保持对万物万事的新奇感。
小北不禁感叹,生命真是有太多的可能性了。人生就像航海,不确定前方有什么,正是出发的理由,多么幸福!张京的故事,虽然有些长,但最让小北受到鼓舞的是,她面对生活时,永远不服输的勇气,和永远昂扬向上的精神。
如果每个人都能够永远保持一颗对世界的好奇心,想做什么都能够像个孩子一样地无所畏惧。那么,可能我们也能够像张京一样,岁月带不走有趣的灵魂,我们便也永远拥有年轻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