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作案近乎完美的杀人犯,也是个丧心病狂的”好孩子“

原创 2019年05月07日 澳大利亚留学生服务中心



上周,”北大生弑母案“几乎成为了最有热度且全民讨论的新闻之一,小编也一直关注着此案的进展,与万千网友一样对吴谢宇的作案动机充满疑虑,到底是怎样的原因使得这位北大高材生,老师同学邻居眼中的“完美孩子”要做出这样的事情?



2019年4月21日,时隔三年,犯罪嫌疑人吴谢宇在重庆被抓获。


案件大致回顾

2016年3月3日,福州警方发布一则悬赏通告称,当年2月14日,警方发现一名女子谢天琴死在福州一所中学教职工宿舍内,其22岁儿子吴谢宇有重大作案嫌疑,警方悬赏万元缉捕。


据新闻称,弑母悲剧发生于2015年7月11日,死者儿子曾于作案前通过网络各种渠道购买刀具、防水布、塑料布、隔离服、医生护士服等,其中仅刀具就购买了菜刀、手术刀、雕刻刀及锯条多种。


2015年7月12日至7月23日,凶手吴谢宇又数十次购买活性炭、塑料膜、壁纸、真空压缩袋等。


据报道称,作案后,吴谢宇曾想分尸,但未果。于是,他封死了案发的教职工宿舍,将母亲尸体放在床上,用塑料包裹十余层,并在缝隙中放入活性炭吸臭。此外,他还在房间内安装了监控,并且连接了电脑。


直至2016年2月14日案发,谢天琴已死亡整整218天,期间无人发现。

(信息来自媒体报道)


案发后,媒体从吴谢宇的老师同学朋友中了解到,在他们眼中吴一直是个高智商学神,成绩优异,热心帮助同学,善良,近乎完美的人。会给同学发生日祝福,每年教师节也都会给之前的老师发短信祝福,他们怎样也想象不到这样一个懂得感恩,”完美到说不出的缺点“的人,竟成为杀害自己母亲的凶手。



目前案件还在审理中,对更多案件的细节和报道,这里暂且不提,只是这件事为何会引发如此高的关注度?


大概是凶手的这几个标签:北大,高材生,完美小孩,弑母。这个作案近乎完美的杀人犯,也是个丧心病狂的”好孩子“。



吴谢宇的前女友余季称,吴弑母动机是心理压抑太久,吴母是传统女性,同时又是中学教师,对吴谢宇要求严苛,上大学后矛盾加大,“他自己觉得弑母,才能成为男人”。



在警方抓获吴谢宇后,曝光了吴这三年间在酒吧陪酒当男模的视频画面,画面中的吴谢宇笑容满面,玩得很嗨,和之前人设形成强烈反差。但从画面里一点也看不出这是在逃杀人犯的状态。


也许真的如吴前女友所言,长久压抑的完美好孩子人设吴谢宇,得到了释放和自由,也许这才是他隐藏起的真正的另一面。当然这些只是猜想和推断,凶手真正动机我们目前未知,但还是引发了我们对一些问题的思考...



她可能是一位成功的教师,却也可能是一位失败的母亲。


网络上对吴母的教育也有着很大的争议,从而衍生出对原生家庭教育的探讨。


传统的教育方法确实存在很多弊端,有些与社会发展趋势脱节。很多家长甚至在自己还未长大的时候就被迫像个大人一样管教小孩,这样的教育也会出问题。


从前不久17岁少年因与母亲言语冲突,遭到批评后选择跳桥自杀这个案件中,就让我们看到了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如果父母和孩子之间能够保持有效的沟通(而不是”自说自话“),父母做到更好的情绪管理,对孩子做好正确的情绪引导,也许一场悲剧可以避免...好的家庭教育,家庭环境,后期教育以及孩子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选择都不可忽视。


“ 爸爸也是第一次做爸爸,

也不是一生下来就是爸爸。”



这是韩剧《请回答1988》中爸爸对二女儿德善说的,当时看到有很大的触动。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孩子也是第一次当儿女,都在学习中。


因为缺少沟通,缺少对孩子内心世界的了解,很多时候,亲情反而变成了一种“压力”,这种有压力、有压制的行为又常被用“这是为你好”、“这是爱”来开脱。


这是一种”畸形“的爱,孩子的情感缺失以及内心压力长久的堆积,很容易造成他们采取极端的方式去找寻一个出口,这样才得以换来一时的解脱。


热播剧《我们与恶的距离》中,有一集杀人犯的妈妈有这样一段话:


我一直在想,到底是哪里我把小孩教坏了。我们家在面摊后面,小孩喜欢躲在自己房间,那妈妈要管吗,不是说要给孩子独立自我成长的空间吗?说(因为)他爸爸喝酒,他喝酒也就是在处理街坊邻居的事情,去争取大家应有的福利。是我们太自私、太忙,都没时间跟小孩讲话聊天,才会教出这样的变态杀人魔吗?全天下没有一个爸爸妈妈,要花个二十年去养一个杀人犯。



是的,全天下没有一个爸爸妈妈,要花几十年去养一个杀人犯。父母教育,家庭教育,是个很大的课题,更值得每个家长去重视,反思,学习,与孩子一起成长。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这是《无声告白》中的一句话,看似简单,但“找到真正的自己”实则是个漫长又艰难的过程。举个小例子,如果此刻问你,喜欢什么专业,将来想从事什么工作?有多少人可以给出肯定的回答。


现实中,可能会有这样一种情况,亲戚朋友认为你”应该做什么样的打扮,应该谈什么样的对象,应该找什么样的工作……” ,时间久了,好像连自己都会认为这些“应该”是理所应当的,想变成其他人期待的样子,而忽视了是否真的适合自己,是否是自己真的喜欢。


如果你问我,人之为人,最重要,最不可失去,最应珍惜的是什么?我会说是独立的思想和健全的人格!长达十余年的教育体制教会了我们学习但却忘了告诉我们如何思考;教会了我们爱国爱民尊师重道但却忽视了独立人格的塑造;教会了我们如何冷眼面对人间冷暖世事辛酸只是一味比学校比成绩却忘记告诉我们:你能作为你活在世上,便是最亮的光。


健全的人格与独立思想就像生命的根基,学历、家境等华丽的装饰只是在此基础上堆叠累积,若根基一旦缺失或坍塌,将不再具有任何意义。谁能想到众人眼中的“高材生”、 “完美好孩子”,在人格的另一面,与“杀人犯”的距离也不过一念之间。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抑郁、自杀的新闻频出,正是反映了当下教育的一种缺失。教育绝不应只停留在表面,内在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培养更应被重视。


“如果这件事情不去试着找出答案,去预防,那这类事情在世界各个角落会每天上演。” 也许当下,在教育、心理咨询、社会工作等领域,我们更需要真正有热情、有责任的有志人才,我们仍有很长的路需要走。


上半年最后②场【招生见面会】

更多澳洲留学、移民资讯,欢迎联系ACIC Melbourne!

网址:http://www.acicmel.com.au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