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夜族”如何保持健康

2018年01月27日 澳洲广角镜


        从医学的角度讲,熬夜是不利于健康的,但由于事业的需要,有些岗位必须忙碌到深夜或通宵达旦地工作,这就需要我们注意做好准备和防护,把熬夜对身体的影响降到最低。

 

 

熬夜的透支与健康储备

 
 

 

  1. 眼睛

  表现:视力下降、视物模糊。熬夜时,最劳累的器官是眼睛,眼肌长时间疲劳会导致暂时性的视力下降。严重时可能会出现视野有阴影或视物颜色改变的症状。 

  储备:沏一杯绿茶放在手边。茶叶中的脂多糖可以改善眼部的造血功能,还有防辐射损害的作用。除了饮用之外,将冷却的湿茶袋裹在纸巾中,休息时敷在紧闭的双眼上,有助于缓解眼部疲劳引起的眼睛发痒。

 

 

  2. 肠胃

  表现:胃疼、胃酸,严重时甚至引发胃溃疡。胃是身体中对时间比较敏感的器官,熬夜易使胃酸分泌过多而诱发胃部疾病。同时,人们在熬夜时常用烟、浓茶、咖啡来提神,这对胃黏膜也是不良的刺激。 

  储备:推迟晚饭时间。如果知道晚上要熬夜,最好迟一点儿吃晚餐,这样在熬夜时就不会太饿,少吃宵夜也能减少对胃的刺激。可在下午五六点吃一块面包,晚餐自然就能推迟一些了。

 

  准备健康夜宵。例如蓝莓酸奶,酸奶中的双歧杆菌等有益菌能抑制某些有害细菌的繁殖,有净化、调理肠胃的作用,而且蓝莓所含的花青素对眼睛有好处,可以促进眼部血液微循环,维持正常眼压,缓解视力衰退。

 

 

 

  3. 大脑

  表现: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头痛、失眠。大脑在睡眠中能修复负责记忆的细胞,如果得不到充分的休息,这些细胞就会损失得越来越多,最终导致记忆力下降。熬夜,意味着人体负责工作的神经必须加班,而神经系统疲劳的后果就是消极怠工,让身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甚至头痛、失眠。 

  储备:在电脑旁放一把咖啡豆。美国研究者发现,咖啡因可降低体内维生素B族的含量,而这种维生素能弥补熬夜对身体的损伤。此外,咖啡虽然能使神经兴奋,但持续时间很短,而真正起到安抚神经作用的是咖啡豆的香气,所以闻咖啡比喝咖啡效果更好。

 

  熬夜时适合吃苹果或香蕉。苹果能增加大脑中神经传递物质的含量,提高大脑的记忆力。香蕉向大脑提供酪氨酸,它使人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并能提高大脑的创造能力。

 

 

  4. 免疫力

  表现:身体抵抗力低,经常生病。夜间是人体生产新细胞的高峰时间,熬夜让身体持续处于消耗状态,免疫系统抵抗外界影响、修补体内组织的工作就要加倍。据调查,成年人只要连续3个晚上不能保证7—8小时的睡眠,免疫系统就可能降低60%的功效。 

  储备:接种疫苗。如果总熬夜,最好接种疫苗,以免在身体透支的情况下被病毒击中。疫苗是最好的免疫刺激兴奋剂,可以增强身体的抗病能力,大大提高免疫细胞捕获病毒的效力。专家推荐成年人可以注射的疫苗,包括乙肝疫苗、流感疫苗、肺炎疫苗、麻疹疫苗、甲肝疫苗。

 

  晚餐喝灵芝粥。灵芝能加速身体的新陈代谢,延缓细胞衰老,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可用灵芝煮粥或煲汤,将灵芝切成1—3毫米厚的薄片,用水煎后,取汁与大米同煮,待粥熟后调入灵芝粉5克。

 

 

 

针对熬夜的几款药膳

 
 

 

  1. 夏枯草煲瘦肉:夏枯草10克,猪瘦肉50—100克,加水适量共煲,肉熟后加盐少许调味,吃肉喝汤,每天1次。有清肝火、降血压之功效,适用于高血压病人熬夜后头晕头痛及眼红者。

 

  2. 莲子百合煲瘦肉:莲子(去心)、百合各20克,猪瘦肉100克,加水适量同煲,肉熟烂后加盐调味食用,每天1次。有清心润肺、益气安神之功效,适宜于熬夜后干咳、失眠、心烦、心悸者。

 

  3. 猪腰炖杜仲:杜仲25克,猪腰子1个,水适量隔水炖1小时,每天或隔天服食1次,有滋补肝肾、强壮筋骨之功效,适用于熬夜后腰酸背痛、四肢乏力者。

 

  4. 粉葛生鱼汤:粉葛250克,洗净,切成小块,生鱼一条去鳃及内脏,加水适量共煲,鱼熟后放入姜丝、油、盐调味,食鱼饮汤,每天或隔天1次。有舒筋活络、益气和血、解困消痛等功效,适用于熬夜后肌肉酸痛、颈项疼痛者。

 

  5. 生地炖鸭蛋:生地20克,鸭蛋1—2个,加水适量隔水炖之,蛋熟后去壳,再放入汁中炖20分钟,冰糖调味,食蛋饮汤,每天1次或每周2—3次。有滋阴清热、生津止渴等功效,适用于熬夜后口燥咽干、牙龈肿痛者。

 

  当然,熬夜族的预防保健仍取决于日常饮食。晚餐应多吃富含维生素B族的食物,它们不仅参与新陈代谢,提供能量,保护神经细胞,对安定神经、舒缓焦虑也有帮助。深绿色叶菜类及豆类植物,都含有丰富的叶酸,有助于细胞修补、预防贫血;动物肝脏、鱼、全谷类、大豆食品、蔬果中含有维生素B6或烟酸,可以维持皮肤健康,减缓老化;至于与记忆力、注意力有关的维生素B12,在红肉、牛奶、乳酪中都能摄取。

本文选自“生活第一周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亲,今天的新闻分享到朋友圈吧!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