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上任何一国家或者地区,教育资源很难实现平均分配,优质的教育资源总是稀缺的,至于谁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进入好学校,通行的方法大概3种:
在澳洲,想要享受优质的公立教育资源大概有2种方案:
前者需要学生学术成绩天赋突出,后者需要家长拥有一定的经济基础。01
这一改变旨在为家庭提供更多学校选择,使得他们不再拘泥于当地学校。02
20世纪,澳大利亚政府制定了学校学区政策,他们希望确保学生就近获得一个入学名额,并控制学校的注册人数。
当局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建立了“neighbourhood schools”。但是在“choice”的名义下,澳大利亚所有州现在都允许学生申请任何一所公立学校。不过有一个前提,03
扩大家长的教育选择,其本意是让家长运用其权利,为其子女选择他们认为最合适的学校。它假定的是学校和家庭,可以在一个自由和公平的市场中竞争。家庭通过“school shopping”,以比较不同学校的教育项目、设施、NAPLAN结果或者学生背景。
可以说,放宽学校学区限制是旨在加强学校选择的政策转变之一。不是所有的学校都具备同等的竞争能力,也并非所有的家庭都具有同等的选择能力。
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产阶级父母有能力绕开“不太理想”的当地学校,帮助他们的孩子进入最好的学校。与此同时,“不太理想”的学校开始失去受教育程度较高、资源丰富的家庭。它们可能会面临入学人数下降和随后的裁员,这使得它们对未来家庭的吸引力更小。弱势学生主要集中在弱势和表现不佳的学校,而来自富裕家庭的学生则聚集在优势学校。在悉尼进行的一项研究中,一位校长感叹说,因为有很多来自移民和难民家长的孩子在她的学校上学,导致澳洲中产阶级父母不愿意把孩子送到这所学校,因为他们认为学校的学术水平不高。由于这些中产阶级家庭不断地绕过她的学校去上其他学校,导致该地区的学校因为种族和社会经济地位而变得越来越隔离。“一些父母会站在学校外面,看看走出来的孩子们,有没有值得自家孩子去结识的人。”最终,择校运动加速了社会在种族、阶级和宗教方面的重新隔离,同时弱势学校更难满足孩子、家庭和社区的需求。04
澳洲联邦政府加大对私立学校的投资也体现了这一点。即便是公立教育体系,也上演了推动择校这一发展趋势。
例如,1988年至2010年,新州精英中学和专科学校(比如艺术学校,体育学校)的数量增加了955%,而传统综合性中学的数量下降了24%。在霍华德政府时期,联邦政府对非公立学校的资助增加了2倍。霍华德时代的教育部长Brendan Nelson表示,这届政府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就是有勇气“让教育有选择性”。但悉尼科技大学副教授Christina Ho认为,有了严格的学区,学校才更有可能反映当地社区的全面多样性。它确保了更多的学校,可以从资源更好的学生家庭的贡献中获益-从筹款活动到游说活动。”(内容来源theconversation.,部分图片及内容来自网络)
欢迎留言又或者添加私校小姐姐或者公校小姐姐,加入澳洲中学咨询群或者墨尔本私校群、墨尔本公校群,和家长们交流孩子们的教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