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媒体的一篇《中国“双11”致澳大利亚奶粉脱销 澳洲妈妈恼怒》的报道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报道指出,在“双11”之际,国人对澳大利亚奶粉的疯狂抢购行为引起当地居民的强烈不满,当地妈妈们纷纷抗议买不到奶粉,当地甚至出现了奶粉“一罐难求”的局面。
其实海外代购产品由来已久,尤其是近两年,越来越多的留学生也加入其中,出现了“全民代购”的狂潮。但在目前国际乳业相对低迷的时期,奶粉代购致脱销的背后有着怎样的隐情?
代购奶粉致脱销事件本身含有较大的炒作成分,有人认为,这是由一群企图让澳洲奶粉在中国打开销路的投资者所制造的营销噱头。
当前,中国消费者目前普遍青睐欧洲奶粉,中国的进口奶源中70%来自欧洲,澳洲奶粉在国内并不走俏。奶粉区别于一般热销、快销的商品,消费者在品牌的选择和购买上更体现出严肃和严谨的态度,促销或代购等对其销售的影响并不大。对于这次代购事件,澳洲方面存在配合炒作之嫌,并没有将限购工作落到实处。
澳洲奶粉代购由来已久,海外代购奶粉狂热的现象这几年一直存在。自新西兰乳品问题出现后,国内消费者将消费目标转向澳洲,加上近年来代购发展势头迅猛,代购脱销事件其实有迹可循,是情理之中的事。但由于目前全球处于奶制品危机状态,整个乳品市场萧条,市场拉动缺乏后劲,也不排除有个别投资者利用“双11”对澳洲奶粉进行炒作。
另外,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今年的乳品企业都一直处在经营困难时期,乳业经营者普遍存在降价销售、清货清仓甚至是甩货现象,国外也出现了亏本销售的情况,这也促使了“炒水货”现象的出现。之所以出现炒作销售的情况,一方面是因为产能过剩,加之将近年底,企业为了年度结算,急需套现出货,力求避免出现滞销压货现象;另一方面是商家对于明年乳品销售的预期并不理想,全球经济气象表不定,消费者的消费热情锐减。
奶粉作为婴幼儿必需品是不适合炒作的一类商品,这种通过“双11”代购炒作的行为实际效果并不大,但即便如此仍会对国内乳制品企业带来不小的冲击。其次国内商家在“双11”之际的奶粉促销、奶粉团购等行为实际上也不利于消费者的信心恢复,这其实也表现出国内投资者、生产者和营销者的浮躁心理,没有将精力切实地投入到婴儿奶粉品牌的塑造与推广上。婴儿奶粉品牌的推广,口碑的建立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想通过炒作这种营销噱头赢得消费者青睐的心理本身就不可取。
ACNW环球新闻在线秉持"自主性、原则性、网罗众家"的新闻传媒理念,为华人提供最全面、最专业的新闻及文化生活信息。
更多新闻可点击“阅读原文”
或浏览网站:
www.acnw.com.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