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去环球游学,家里一定很有钱吧?

2019年09月13日 ertland澳洲打工度假





“你去环球游学,家里一定很有钱吧?”

这是我旅行归来被问到的最错愕的一个问题。





1

酒类朋友圈能看到生活吗?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喜欢从事物的表面给别人下定义。也就是英语“judge”那个词。


我之前也是一个喜欢用朋友圈“记录”生活的人,毕竟这是最简单的一种方式了。我们享受着这种便利的同时,渐渐忽视了照片背后的内容。


Semester at Sea刚开始的时候,我朋友圈保持着更新的频率,只要有网,基本就会发一些旅途中的见闻。可是渐渐的,我发现大家在下面会评论:

“好爽哦!”

“你这哪里是游学,分明是旅游。”

“有钱真好。”

云云。


我意识到我没有在真正地输出任何内容,而是制造着朋友圈的“仇恨”。然后我决定降低自己发朋友圈的频率,改为认真地把这些文字写给想要了解图片背后的故事的人看。


写公众号麻烦吗?麻烦!比发朋友圈麻烦多了!可是当知道有人在看这些文章的时候,这些文章能荡起大家心中一丝涟漪的时候,这比朋友圈的点赞数带给我的快乐多的多。因为我明白,只有这样才是高质量的输出,也是对我自己想法更好的记录。


话说回来,今天我想写写这个问题背后的故事——你去环球游学,家里一定很有钱吧?


↑ 这样的照片确实看起来“很爽”吧




2

真的有钱才出去游学吗?


我不会告诉你我的家庭经济情况如何,这是个人隐私。但我也会告诉你,我出去游学也承担了很大的经济压力。


整体情况:

其实去Semester at Sea的很多人都是承担了很大的经济压力去的。我们船上近600个学生,至少一半以上都背负了很大的经济压力过来的。甚至还有一些很极端的例子。大家可能知道,美国高等教育学费真的贵,但是大部分人都会去州立大学或者社区大学,这能省掉很多钱。我的两个舍友(都是美国人)来SAS都是贷款过来的。


船上85%的学生都是美国学生,他们平均拿到的奖学金大概平均只有$4000~5000,而光项目费高达$28,000,所以剩余的部分加一些学校的补贴,他们人均都要背上$20,000+的贷款,以后工作的时候还。


P.S: SAS对国际生其实很友好了,国际生只要认真申请,基本上都能获得$10,000~15,000的奖学金,如果足够努力+幸运,说不定也能像我一样申请到$20,000奖学金。但不会超过这个数了。


个例:

朋友A,从小父母离异,父母双方都不想对她负责任,所以她一直处于边休学边工作的状态。更夸张的是,这个瘦弱的女孩子真的是无家可归,为了攒足来SAS的学费,她跑去澳大利亚工作了半年,刚到澳大利亚的时候,她身无分文,在公园里睡了两个多星期,后来找到工作安定下来才去找租房。而这仅仅只是她诸多睡公园经历的之一而已。当行程快结束,问起她之后的打算时,她云淡风轻地说道:“我打算背包客游欧洲,我就一个包,一个睡袋,那是我所有的行李了,所以孑然一身。”我诧异于她说这话时的平静。曾经我觉得自己一路走过来也很艰难,但跟她比起来我真的自愧不如。这位朋友,来自加拿大。


朋友B,也是从小父母离异,父亲不管她了,母亲吸毒然后又再婚生了个弟弟,但是她妈妈从来没有在物质上资助过她。相反,除了打工赚钱供自己的大学开支外,她还偶尔给自己的同母异父的弟弟买衣服什么的。她跟我坦言,哦不,其实是跟我们一起旅行的一群人说的。她直言有过3个suger daddy。她为那些人提供性服务,然后那些人给她支付学费。我真的是特别诧异,一方面惊讶于美国性文化的开放,一方面又特别心疼我这个朋友。说她的故事并不是鼓励大家去找干爹啊,这世上获取资金支持的方式真的很多很多,你完全可以找到更合适的方式。不过说这话,也不是judge我的这位朋友,文化背景不同,大家可以接受的尺度真的不同。这位朋友,来自美国。


朋友C,来SAS之前从来没有坐过电梯,从来没有见过空调,从来没有连续一个星期在有电的地方待过,当然也从来没有出过国。当旅程结束的时候,他,一个大男人是哭的最凶的。但是我们都理解,这种文化的冲击对于他来说真的太大太大,与他原本的生活方式相距甚远。我们第一天就认识了,那会儿听他的英语真的很困难,口音特别重,几乎听不懂。可是学期结束的时候,我已经几乎能完全听懂他的英语了。哦对了,他申请到了TuTu奖学金过来的,这个奖学金30k美金。这位朋友,来自非洲肯亚。


朋友D,是一个lifelong learner,她大概70岁的样子,之前一直做图书管理员,现在退休了,没什么积蓄,来SAS之前把自己的房子卖了交项目费。行程结束后说自己没有“家”了,打算在欧洲先旅行一阵,再回美国,估计回去养老吧。其他的出于对方隐私考虑,我没有问很多。但总的来说是一个很有勇气奶奶学者。


科普,lifelong learners大概是年龄30+,过来跟我们一起航行的,相比学生有奖学金可以申请,他们要交全额费用,而且只上两门课,当然也可以旁听任何课程,但是他们会有一些其他的社区活动。


当然船上也不乏各种特别有钱的学生。但我不会称他们为土豪,因为这些朋友都很谦虚,我们互相尊重对方的背景。有一个特别好的朋友,以她的在校成绩什么的,是完全可以申请merit-based奖学金的,可是她说她家里支付得起,所以不想跟大家争“资源”。


所以你看到了吗?这些人都是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努力的人,甚至还有特别通情达理的“富人”,他们都通过自己的方式达成了自己的目标。


曾经有人说我很厉害,感觉想做什么事到最后几乎都能实现。只有我自己知道,我花了四年,整整大学四年,走出自己的禁锢圈。我多希望我能更早有这样的勇气。


但是好在,最后我走出来了。这段旅程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其实很多事情真的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难的。人生中最大的困难,永远是你自己给自己设的限。分享一个学姐所说的:“关键在于有多想,有时候缘分到了自然就水到渠成了。”当你拥有这样的信念的时候,你可以做成任何事情。




3

Semester at Sea真的值得吗?


那么解决了担忧,这段旅程值得吗?你没有去过,我没法替你判断。不同的人收获的东西是不同的,收获的多少也不同。但是我自己的结论是:太值得了。这段旅程带给我的东西,我都以我自己的理解,翻译在文末的那个视频里了。


所以根据以前的介绍,这段旅程项目费+其他签证机票旅费燃油费等,保守估计要花10万人民币(前两天上官网看学费又涨了几百刀)



这段旅程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旅游的时候开的眼界,还有太多太多思维方式的转变,这些我都会在之后的文章中分享出来。


之前跟一个朋友聊天,他问我:你知道自己最大的优势是什么吗?我回答了很多,他都不赞同,最后他说是年轻!因为年轻所以试错成本低,不用承担任何社会责任,想做什么就去做就好了(大概意思就是这样)。当时的我没有明白,这段旅程回来后,我彻底想通了。


是啊,年轻的时候孑然一身,如果要说有什么压力的话大概也就只有经济压力这一条了吧。可这恰恰是代价最低的东西啊,其他的任何东西都比金钱的代价高的多。


学生时代的我们衡量一个东西的价值的时候,喜欢特别直观地去考虑金钱,再加上不成熟的时间成本、机会成本观念。


以SAS举例,我认为本科阶段去交流其实成本是最低的。一来机会高。本科国际生录取几率还蛮高的,他们想保证这个项目的多样性。研究生录取几率就低很多了,但也不是不可能。二来成本低。在本科阶段,你不用抛下自己事业发展的机会跑来交流,你不用担心辞职给公司给家庭带来的影响多大,而你交流所获得的东西在你的人生早期阶段就开始伴随你一生,并影响着你将来的所有的决策。而作为lifelong learners,你得付出更多的金钱,更宝贵的时间,更多的机会成本去换取更少的收获(当然这个也有个体差异)。


这个应用到出国留学也是一样,本科教育该是你人生中最宝贵的教育阶段,这个时候对你产生的影响将会伴随你一生,而研究生留学就应该是对你事业发展的深化教育。


之前跟一个朋友抱怨,英国的硕士教育对国际生一点都不友好。“本科阶段不在英国读,研究生去英国读的话一年的时间对我们整个知识体系的深入作用不大嘛(个人观点)。”朋友嘲讽道:“他不需要对国际生友好啊。”


是啊,它本来就不需要对国际生友好啊。相反是我们自己,如果这真是你发展路上必须的教育,把研究生教育当成一段进修,一年的时间也能收获很多啊。可是如果只是盲目地要出国留学的话就得好好想想这里的投入产出比了。(这里指我们这样的芸芸众生哈,不包括从小接受精英教育的人。)


最后,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

我想说:想做的事情要趁早做哦~

视频比文字精彩,不要错过哦~





下期见!


▼ 

「特约作者」

 zhouzhou



一个在公众号不好好写文章、热衷发视频、不务正业满世界瞎跑的人。


公众号 |  跟Miss Zhou一起看世界


ERTLAND

About ertland

专业 值得信赖

ertland | 做打工度假er代申请路上的守护者


Contact us

微信客服ID  ertland003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者投稿、合作意向请微信联系我们吧:)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