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悉尼华人上街游行,反对18C修订案。
参与游行的还有其他多民族社区友人。
(图片来自今日悉尼)
什么是18C?为什么有人要修订它?本文着重向大家讲解18C的前世今生。
要了解透彻18C,得从160多年前说起。早在1851年,澳洲的“淘金热”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华人远渡重洋来到澳洲,可是华人矿工的勤奋刻苦耐劳却导致了白人矿工的妒忌和攻击,并引发流血冲突,即而迅速升级为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的3次排华浪潮。澳洲臭名昭著长达百年的“白澳政策” (White Australia Policy)追根溯源起初是用来排斥华人的,逐渐扩及太平洋岛民美拉尼西亚人和其他有色人种。在长期实行种族歧视政策的黑暗岁月里,华人在澳承受了无数的不公正待遇。毫不夸张地说,华人能在澳洲生根立足发展,是用无数血汗和泪水换来的。
二战结束之后,澳洲对非白人移民的政策开始逐渐宽松 。进入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澳洲政府先后签署了联合国《消除一切形式的种族歧视国际公约》、《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和国际劳工组织《1958年消除就业歧视和职业歧视公约》等各类反歧视国际公约。1972年,被誉为“中澳关系之父”的时任澳洲惠特拉姆总理领导的工党政府正式取消了严重有悖历史潮流的“白澳政策”。
时过境迁,而今的澳洲,来自全世界五大洲 200 余个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民众生活在这片和平美丽的广袤国土上。 45% 的澳洲人是在海外出生,或者父母中至少有一个是在海外出生 。华人人口已达120万,占澳洲总人口的5%,是除了英裔之外的最大族裔,中文也是除了英文之外的澳洲第二大语言。
1975年10月31日,惠特拉姆领导颁布了澳洲《种族歧视法案》(The Racial Discrimination Act 1975)。《法案》在澳洲历史上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强制性地确保了全体澳洲人不分种族、肤色与信仰,一律平等。《种族歧视法案》颁布之初主要是为了保护澳洲原住民的,但它也具有划时代意义地赋予了包括华人在内所有少数族裔一柄维护和争取自己族群平等权益最有力的法律利器。
伴随着系列反歧视专门法的实施和完善,多元文化主义和多民族和谐政策也开始在澳洲社会慢慢被接受并逐渐渗透到了社会各个领域。澳洲于1973年从加拿大首次“引进”了多元文化主义概念,1975年在《种族歧视法案》的庆典仪式上,惠特拉姆总理高瞻远瞩地明确提出澳洲是一个多元文化社会。1977年,澳洲官方报告中也再次提出了澳洲多元文化主义的三个原则,即社会和谐、机会平等和文化认同。1989 年,由“老霍克”总理领导的澳洲政府制定的《一个多元文化的澳洲国家议程》,更加将多元文化上升为了澳洲的基本国策。尽管澳洲的多元文化主义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而且现在还不是尽善尽美,但40多年的实践已经证明,这一政策在澳洲这个多种族、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是成功的,各民族既能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各民族文化之间又能互相融合,相互促进,互补长短,行之有效的多元文化主义政策也极大地提升了澳洲的国际形象。
在颁布《种族歧视法案》后的四十年里,澳洲联邦政府又与时俱进地先后制定了《1984年性别歧视法案》、《1986年人权和平等机会委员会法案》、《1992年残疾歧视法案》和《2004年年龄歧视法案》等4部反歧视专门法律,各个州和地区也陆续制定了自己的反歧视法律。另根据《1986年人权和平等机会委员会法案》,澳洲政府还成立了人权与平等机会委员会,专门处理歧视争议案件。1995年澳洲政府进一步专门制订实施了《种族憎恨法案》,将《种族歧视法案》的范围扩大,任何关于种族憎恨、种族中伤诽谤的不法言行,民众都可以直接向该委员会投诉和举报。
18C是《种族歧视法案》中的一个条款,它规定“因肤色、出生地或种族而公开冒犯、侮辱、羞辱及恐吓个人或一些人的行为属于非法”。
BQ澳洲Mokie编辑
公众号:BQ澳洲
《BQ 澳洲》投放于高档餐馆、私人会所、美容院、各大星级酒店、写字楼、书报店等,周末中文学校等都是《BQ 澳洲》展示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