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澳洲Weet-Bix麦片在中国价格翻八倍也狂卖?!__引网友热议,折射出口变化

2016年06月24日 澳大利亚联合时报


 

先是牛奶,然后是木瓜膏,现在到麦片了。

 

是一张照片引爆了网络。照片里显示一名男子买了整整一个手推车的Weet-Bix在墨尔本东部的一家Coles超市自助结账处付款。这一车满满的麦片少说也有40盒而每盒都重达1.4公斤。





刚刚澳洲的第七台就大肆报道了这一热潮,而最近国内的大热国民剧《欢乐颂》中更是出现了Weet-Bix的身影,这无疑是一个效果顶天的软性广告。




也许这暗示了我们:下一波淘宝网和微信代购的爆款不出意外将是这款Weet-Bix的经典早餐麦片?澳洲又要到处买不到麦片了?


其实,这波买买买风潮早已涌起啦~ 最近几年来中国的谷物燕麦市场大幅增长,而Weet-Bix的海外需求也就水涨船高。


中国现在是Weet-Bix的海外第一大市场,而且远期需求还在进一步增长中。


然而让大家没有想到的是,这样简单的一件产品在飞越北太平洋后身价翻了多少倍。一盒净重1.4公斤的麦片,在澳洲卖5澳元,而在中国的外贸零售网站上,包邮价高达38澳元,也就是接近两百人民币才能买到一盒普普通通的澳洲燕麦。




这和去年澳洲婴儿配方奶粉短缺,而相关奶粉产品价格在中国一飞冲天的情况太相似了。



 


当时,因为需求增长,经常有顾客买了堆成山的购物车的婴儿奶粉被路人们拍照po上网。而婴儿奶粉的价格也是暴涨。从澳洲成箱成箱地买,那是25澳元一罐,运到了中国后,价格就蹭蹭蹭涨了百分之三百达到了100澳元一罐。最后以澳洲商店被迫限购作为阶段性的解决方法。


 


而今年早些时候,类似的情况又发生在了木瓜膏身上。澳洲最大药妆保健品连锁Chemists也被迫针对木瓜膏进行了限购措施。


而由于中国的大量需求,一些批发商们干脆直接把货品成批地运到中国直接大捞一笔,忽视了澳洲本地的需求,甚至造成了商品供应的短缺。


所以现在大家开始琢磨,是不是这回轮到麦片了。


对此报道,澳洲网民们表达了五花八门的意见:


悉尼的upbriinging说:“只要他们有钱随便他们买。我很确定Weetbix不可能卖光。”

阿德莱德的Star说:“难道不是中国人自己学着生产出自己的Weetbix和婴儿配方奶粉比较好吗。他们在自家地里自产自销,而不是把这的所有东西都买光光。而且我觉得长期来说,那会便宜很多的!哇!”

悉尼的vorelli987说:“至少对于Sanitarium来说是个好消息。”

澳洲的Pammylala说:“中国人想要清洁,优质的食物,出产自纯净的土地,有严格的食品规范。而他们以自贸的名义给我们肮脏的食品。我们的政府还允许和鼓励这样!”


纷繁的各种意见中,其实负面情绪不少,大部分人都感性地觉得澳洲又要被买空了,甚至有人发表很激烈的观点称:“把这样干(买买买)的中国人打包起来出口回他们自己的祖国”。还有不少人进而联想到,中澳的自贸协定对中国有利而不利于澳洲。


但事实是这样吗?澳洲对中国的出口境况如何?


中国的“餐饮热潮” 澳洲的黄金机遇


本来在一个吃蒸包子,粥面粉为早餐习惯的国家,Weet-Bix貌似是难以成功开拓市场的。Weet-Bix是一种由澳洲食品商Sanitarium生产的高纤维麦片。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由悉尼的麦片制造商Bennison Osborne为他的侄子侄女而进一步完善的配方。然后这款麦片就在澳新地区开售了,还在2006年票选为澳洲人最爱产品。



 

它在八年前就进入中国市场了,现在它再次见证了澳洲商品在中国的成功,比如维他命,婴幼儿配方奶粉,牛肉和红酒。


Sanitarium的中国区经理Matthew McKenzie说:“当时真的是很艰难。市场并没有培育好。”而在两年半前,状况产生了变化,中国在Sanitarium的出口目的地排行榜上逐渐地从之前的第30名攀升到了第一名。


Matthew McKenzie还说:“中国从底部到了顶端。而这显示了中国还有更多的机遇,不仅仅是牛肉和澳佳宝的天下。”


Sanitarium并没有披露他们的销售数据,但根据DX咨询的调查分析显示,中国的早餐麦片市场预计会在今年有超过百分之十的增长。而2012年的该市场估值已经超越了千亿澳元的级别。



 


得益于中国的“餐饮热潮”,澳洲的食品出口到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过去的十年内达到了年均16.5%的高增长率。根据澳洲央行本月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如果这个增长速度能维持下去,澳洲食品的出口价值在下一个十年的后半期超越铁矿的出口价值。报告还指出,在接下来的十年内,食品将以一个温和的年百分之五的优势超越天然气和煤炭的出口重要性。


这些增长伴随着中国对于澳洲产品的广大消费市场的增长,比如早前的酒,奶制品和肉类产品,但这些机遇如今已经延展到了一些本来被视为较为难以攻克的市场范畴,比如谷物早餐和精酿啤酒。


 


十年前,Foster在损失了十亿后败走中国,而它的本地竞争对手Coopers酿酒商现在正在中国稳扎稳打地跑马圈地中。这间家族产业在去年换了一个中国经销商后,就欢乐地看到了自己的销量翻了一倍,现在在中国的二十个城市都可以买到这些来自阿德莱德的醇酒。


中国分销商31酒的Frank Li就说到:“中国现在是Coopers在亚洲最大的市场。而放眼全球,也仅次于新西兰,英国和美国。”


 


Coopers的成功获益于中国对精酿啤酒逐渐增长的喜爱,这股风潮是紧随着美国和澳洲而起的。同时Weet-Bix也是得益于中国的早餐习惯逐渐从煎炸式转变为更为健康的比如,麦片。


虽然过半的销售在网上完成,但Weet-Bix有遍布全国的25家实体店进行自己的形象宣传。而这些网络销售有大约百分之十由所谓的“跨境电商渠道”完成。正是这个渠道促成了澳佳宝们的爆炸式成功,因为它允许商品进入中国但无需严格遵守本地规范或是食品标签法。


从这些勇敢走出去,成功打入中国市场的案例来看,澳洲网民们感性的观点恐怕有几分偏颇。可以说,部分原因是由于误解和主观臆断造成的。那些乘了中国经济发展,市场发育的趋势的东风的产业和企业,以及它们的员工们恐怕就不是这样想的。


毕竟,消费者是用脚投票的。中国送过来的东西如果是“便宜低质的垃圾”,那澳洲消费者大可不买就是,并没有人强迫你购买made in china的产品,那这些“垃圾”缺乏市场也无法长久生存。而如果它能够赢得澳洲市场,那说明确有对应的消费者。那么这部分的消费者的选择和权益是否需要尊重呢?而中国消费者对于澳洲商品的追捧,其实是一种对于澳洲经济的强有力支撑。既然澳洲以自己的农牧产品为傲,自信于自己的纯净与自然,为何不合理健康地提升自己的供应能力,争取尽量满足中澳乃至全球市场的需求呢?中国得到优质产品,澳洲得到出口红利,这不是双赢吗?毕竟供求不平衡只是暂时的现象,而且是市场经济中的正常波动,有利可取的预期下企业自然会加大马力提高生产让市场恢复平衡。


所以,大概无需任何问题一牵扯到中国就过于大惊小怪,上纲上线。



来自:DailyMail/ Financial Review

作者:Stenven Trask/ Olivia Martin-McGuire

翻译:若曦_联合时报

澳洲《联合时报》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