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
90%的Infinity 学员,
都在三个月内成功找到理想工作
本文来源于孙含晖(笔名:金十七)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素问财经的分享
第一件事:审计教会了我什么?
这个话题包括务虚和务实的两个方面。
1
务虚
(1)责任心(Sense of Responsibility)
“四大”的工作量有时候很恐怖,有时候会24小时连轴转,就是为了按时把工作做出来。
(2)风险意识(Risk awareness)
控制和回避风险,是我们做审计工作经常被强调的东西。
(3)抓大放小(Top down approach)
比如说经营风险,我们根据经营风险去判断哪里的工作要多做,哪里的工作要少做。其实做很多事情都可以用这样的一种思维方式。
(4)凡事要有证据、有出处(Supporting evidence / policies and standards)
比如说,如果我们觉得客户的增值税计算错误,我们需要引用增值税的有关条例,你的业务是符合这个条例哪一条哪一款的规定,按照那个应该怎么算。凡是有出处的,要么你是根据什么样的法规,或者是什么样的会计政策和会计原则,而不能用“我觉得怎么样”。
说完上面这些,要加一句名人名言:“一个人的缺点就是他的优点的延续。”有时候一个人的优点会成为他的阻碍,任何一种美德都是有它的边界。
比如,有人在事务所做风险控制的,天天给客户提示你这个企业有这样那样的风险,这套思维方式练得熟极了,但是他带到生活中可能就会遇到麻烦,如果生活中要把所有的风险都控制住,那你就没法出门了。
审计教会我们这些东西,在会计师事务所里运用都很好,但当我们迈入职场的时候,要注意平衡这些优点和缺点。
(5)锻炼思考的能力
这个可以说属于务虚之上的。
在事务所的好处是,你会见到很多客户,见到很多不同的东西,这是你自己在一个企业中没有办法接触到的。
你见到这些东西,是感性的体验,上升到规律性的东西,就是你的思考能力。比如你要多对比,这些客户都有什么共性的差异,思考、归纳、总结,对于你提升能力非常重要。
2
务实
(1)对会计准则、审计规则的理解,一般商业规则的理解
尤其对于刚毕业的学生,你通过对会计准则、审计规则的理解去了解一般的商业规则。比如说最简单的,你进入企业做审计,一开始都不知道企业有多少个部门,在了解了企业的组织架构图后,你慢慢会知道企业的架构,这个企业跟上一个企业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所以有很多审计准则有商业规则。
(2)最后期限(deadline),做好时间管理,to-do list, checklist
审计特别强调这个,为了做到这个,你需要做好时间管理。他锻炼你做事的方式。
我曾经在美国做过两年审计,也带过美国小朋友做项目。其中有个小朋友几年后来中国玩,约我见面吃饭,说从我身上学到很多东西。我一听自豪感油然而生,然后问他都学到了什么。
他说,别人带我做项目都是“从前往后做”,你是“两头开工”。比如,别人一上来就分配“你做现金、他做供应商……”,然后大家开始做。你也安排我们做这个,然后你就去做最终的调整去了,就是从最终的目标开始,看审计报告的报表附注怎么描述企业,缺什么信息,这个信息可能是需要我们进一步确认调查研究的。需要研究的部分,你会给我们举去年的例子或者同类型、同行业的例子,要求我们把这部分研究透。从最终结果开始往后倒推,我们之后的目标和方向都很明确,最后两端的工作在规定的时间内碰上。
我一听好像自己是有这个习惯,也没有特别意识到,是一个美国小朋友总结后,我觉得这是一个时间管理的例子。
(3)写报表附注及尽职调查报告、学会专业人士的语言表达方式
举个例子,我发现一件事情:“某甲进了这个屋子把这幅名画偷走了”。但是你不能这么写,这么写不专业。应该写事实,事实是:“画在屋子里,这个屋子没有别人,某甲进了这个屋子,某甲离开了这个屋子,画不见了。”写完以后,让读者自己去判断,这是我让他发现的东西。
在这里我通常还会给你讲一个反面的例子,因为只讲正面不讲反面的东西是有毒的,鸡汤有毒。我有一个朋友在企业里,帮助做员工的年末绩效考评。他就跟不同部门的总监,大家给员工打分,比如说迟到早退、对于公司文化的遵从执行、工作表现之类,好几个方面,每个列五六个领域,每个领域打分,然后根据权重,加权平均就完了。
这么简单的事情,最后出问题了。大家觉得艺术总监交上来的绩效考评数字都很奇怪,琢磨半天怀疑到一件事,于是他就问艺术总监:“你知道‘加权平均’是什么意思吗?”艺术总监说:“就是他们打完分之后,我再加我的权利,我再给他们加分。”
语言表达方式各种各样,你跟不同的人交流,要用他能明白的语言去表达。
(4)做excel表格
大家不要觉得做excel表格太简单了,其实很多人做得不好,效率很低。excel表格的背后,代表了你的思维方式、你对这些数据的看法。只有你脑子里有一个清晰的数据结构,才能把它们放到excel表格里,这样做下一步分析规划的时候,才是最方便、最容易的。
第二件事:审计入职场
1
职场是什么?
我待过的企业比较多,有大型国企、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大型外企、未上市的私企、美国上市的私营企业,有点多,这不是什么好事,不过有点经验来谈谈这个话题。
我们一谈入职场,好像很恐怖,因为职场风波恶,其实没有那么严重。我离开事务所进入企业一两年,常常跟事务所的朋友开玩笑,说:“我感觉我们呼吸的是真实社会的空气,我觉得你们在事务所里还是比较简单、单纯的环境。”这不是说职场多么险恶,只是说不同。有人喜欢单纯的环境,有人喜欢噪杂、接地气的环境。就像吃烤串,有人愿意坐在饭店里吃,有人愿意在街边闻着烧烤味吃。
(1)会计师事务所不算职场吗?
这里的第一个问题是,会计师事务所不算职场吗?其实也是,但是它比较特殊。它相对比较简单,从组织架构上来说,有很多合伙人,每个合伙人都有比较大的管理独立性。工作目标上,把目标输入就行了,大家一个一个项目去做。人员构成上,都是专业人士,大家使用的语言、思维模式是比较类似的。
但是企业就不一样了。在企业里,不同部门的职能差异很大,人员受教育背景、工作背景差距很大,年龄差距也很大,而且每个人的目标都不一样。在企业里,我们打交道的人很不一样,你需要按照不同的规律去打交道。
(2)办公室政治没那么可怕,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会计师事务所就没有办公室政治吗?我的看法是,把自己的能力练好、把事情做好,办公室政治的东西,可能让你这个星期、这个月吃亏,但只要你不是笨人,你把事情做好,办公室政治都会过去的。
比如说,你有可能会被分配到一个非常难做的客户那里。有一个好处是,大家对你这个项目都没有什么期待,当你有可能把这样一个客户变成优质客户的话,反而给自己增加了机会。
所以办公室政治没有那么可怕。
(3)多点兴趣爱好
我在学校的时候说过相声,愿意读各种书,也愿意自学,中学的时候编过很多计算机程序,爱看《科幻世界》。
其实我性格比较内向,但我愿意讲相声。一到讲演的时候,就有一种像上台讲相声的感觉,观众越认可,我发挥得越起劲。这个对我写《让数字说话:审计,就这么简单》那本书,对我做讲演,包括跟客户聊八卦都有帮助。
讲这些是想说,你的很多兴趣爱好,可能跟自己的职业生涯没什么直接关系,但其实没有人能计划好自己的人生,所以兴趣爱好多一点也没有坏处。几千年前,要求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这些本领在你的职业生涯中一定有用吗?有的可能有用,有的不太有用,但不一定什么时候就有用了。这些不同的能力都会影响到你的人生路怎么走。
(4)提高沟通能力
审计本身确实很枯燥,我做审计的时候,喜欢跟客户聊各种八卦。你看到的很多企业信息都经过粉饰、非常漂亮。信息都是来自于老百姓,你要去跟一线的人聊,这些人最纯朴。
我曾经去个企业做仓库盘点,发现他们的实际盘点数和账面数一点差没有,一模一样。于是就跟库管的人聊,说:
“你们管理真好,一点差都没有,平时也能这样吗?”
哥们儿回答了:“差不多”
我一听这“差不多”,心理开始知道点东西了:“万一哪个不一样能是什么原因?你们盘点的时候,就知道自己的盘点数字跟账面上一样吗?”
“当然了,财务会把账面数字给我们发下来了,我就照着这个写就可以了。”
这下明白了。
这些闲聊可能会让你得到比正常做审计工作更多地信息。不是说审计步骤有任何缺陷,审计步骤是鼓励你去跟客户沟通的,只不过你自己要加强沟通能力。
2
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业的不同
(1)项目制VS.岗位制
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业的主要不同在于,一个是项目制,一个是岗位制。
会计师事务所是项目制,你经常转换。从对客户一无所知,到迅速地熟悉、迅速地做判断,做完这个项目,就扑到下一个项目。企业是岗位制,做税务会计就解决税务的问题,事情不管大小,都是你的职责范围。
这个差别会造成思维方式和心态的不同,我刚到企业的时候就不太适应。在事务所工作的经验让我在进企业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已经了解了企业的全局,包括部门、业务风险、预算、报表,什么情况都了解完了,然后就不知道该干嘛了,有点闲得慌。人家跑来问我一个问题,有个费用财务不让报销,一年前这种费用批准过,没有超预算,现在为什么不行?所以,岗位制既要了解宏观也要了解细节,这是作为审计刚刚入职场的时候最苦恼的事情。
(2)背景驱动
比如之前讲的艺术总监,他画画很好、很有艺术感,但是人家不懂加权平均,你也不能怪人家。
比如,销售人员跟我一见面,不谈别的,先喝一杯,一边喝一边讲:“我们销售人员太辛苦了,出去你们财务要求一定要住连锁酒店,关键连大堂都没有,我怎么见客户……大家平常叫你孙总,你不愿意听,Sam哥,英文我也说不利索,以后我就叫你三哥了……”这种情况下,你跟他们讲公司预算是不管用的,你必须得用他们的语言,必须得跟他们拍着肩膀说行,“老高,下次你要是见客户,在经济连锁酒店没有大堂的话,你告诉我,我给你特批,一定让你住上合适的,不过你得事先跟我讲。”这种一边喝酒一边说的,不能太认真。人家真要来找你特批了,你只能说把他发的邮件转给出纳,按公司原则办理。
你打交道同事的背景、驱动力不一样,所以应对方法也不一样。
(3)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多样
以前在事务所审计,遇到问题,回来研究一下,自己研究得不放心,找有经验的合伙人讨论一下。大家很学术,气氛也很好。
到企业做CFO,一开始也是这样子,出现问题,自己琢磨,还特认真。比如一个小问题,上市公司对外发新闻稿,哪个渠道比较好。那我调查一下有几个,而且纳斯达克和纽交所都提供类似免费的服务,到底哪个好?对比一下价格、服务质量,以及你设定什么样的指标,你的KPI是什么,谁能达到你的KPI……过两天又出现一个,再接着研究那个,好像好多领域全是专家,感觉非常好。
有个朋友,也是CFO,遇到一个问题给我打电话,然后我给他讲了20分钟。讲完后他说:“太棒了,受益匪浅,你真棒,改天我请你吃饭。”过两天他又给我打电话:“我在跟谁谁吃饭,他们公司有个什么问题,你有没有什么经验……”然后我又给他讲个半小时。这时我正在单位加班研究问题呢,旁边放个三明治……后来我就反思,为什么他天天能够出去吃饭,我就这么苦,一天天就在办公室研究问题吃三明治。
其实你会有一些朋友,他们在某个领域也是专家,你有这方面的问题也可以去咨询他。比如我也遇到需要跟一个律师打交道,于是我就想起这个老说要请我吃饭的朋友了,他法律牛。这时候,你会发现原来在企业解决问题的方法真的是多种多样的。
从那以后我就尽量减少自己做研究了,因为你自己能做的事情是有限的,多跟别人聊天,看别人是怎么解决这些事情的。
比如,我一周一定会找我们的CPO吃饭,没有什么目的,就是闲聊。这次跟他吃一次,明天跟一线的那两三个员工吃一次。你可能从不同的人那里了解到公司不同的情况。今天听说销售部去巴厘岛搞了次团建,那经费从哪里来的,我得记下来,回头调查一下;明天听说事业部在搞一个秘密项目,这个预算做没做、有没有签合同,如果没有签合同就上线项目,这还了得,回头研究一下……你不吃饭哪知道这些事情!天天坐在那里研究,指望着企业员工做什么事都先找CFO汇报?不可能。你必须首先把你的触角(信息线)伸出去,才能获得更多地信息。
第三件事:审计没有教会我的技能
1
忠诚
(1)对谁忠诚?
事务所对于忠诚强调得不是那么多,而到企业里,老板都会跟你讲忠诚。其实有一个问题,就是对谁的忠诚?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自己是一个职业经理人,当然有我的忠诚,可能不是忠于某个人、某个组织,而是忠于准则、职业操守、专业能力,同时也要爱惜自己的名声。这个在我看来是对忠诚更好的理解。
其实忠诚的本质是信任问题,创始人能不能信任员工?企业里很多人出身不一样、背景不一样,所以强调忠诚度多一些。如果他不能对你有足够的信任,有一些工作就很难交给你。比如说最普通的一个职位:出纳,如果不信任,总会觉得有些风险,所以很多企业招出纳要求本地户口。
同时,老板也需要更好地理解职业经理人的职业操守,这是个相互理解的过程。
(2)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话一方面对,但另一方面,它不完全符合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当然要有对人的信任,但同时也要有对人的监控,最终还是要通过内控制度、权责分离、互相监督来解决监控的问题。
2
如何升职
在会计师事务所不怎么想升职,做一年升一级,可能到级别比较高的时候会有一些瓶颈。企业里升值的机会可能比事务所要少一些。
这里面其实有一个理论:企业和个人互相赛跑。个人能力提高得快,企业业务扩张没有那么快,那就是个人跑赢了企业,那么这个企业可能不能给你足够的升职空间了。反过来,企业扩张了,需要更多地职位有人顶上去,而你个人能力提高得没有那么快,那企业就没办法提拔你,需要从外部招聘更高级的人才来填补那些空缺。这就是企业和个人互相赛跑的过程。
离开一个企业到其他企业去,同时也要考虑信任成本的问题,这也是一个要付出的代价,信任是要慢慢建立起来的。
3
面向未来的决策、承担风险
企业经常要在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下做决策,即面向未来的决策。但审计一般是根据历史数据做判断。有一些决定在今天看来,显然是荒唐的。但基于当时的情况,不得不做判断,判断错了也很正常的。
我们之前讲过的风险意识特别强不一定是好事。在企业里,有时候是需要承担风险的。有一些审计转型做CFO,专业特别好,别人讨论事情要不要做的时候,他会考虑“能拿个预算来吗?”“能不能有一个全行业的分析报告?”这样思考问题是没错,但是决策太慢了,市面上没有这样的数据,等你拿到数据,别人早就把这个领域给占领了。
既然你做CFO、做CEO,就要承担责任和风险,而不是天天免责和回避风险。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下,也需要做决定。
4
会计政策的选择,同行业最佳实践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事情。我跟CEO有过意见不一致的时候,我是按照会计准则来考虑要怎么做,但CEO的第一反应是,同行业是怎么做的,我们也这么做行不行?
CEO眼中有个“同行业最佳实践”,而我们一般考虑得比较少。后来我就想他这种说法也有道理,因为有时候会计准则的规定没有那么细,企业现实经营变化太多,也不能都100%符合,这时候大家就要约定俗成去看同行怎么做。从会计方面也可以自圆其说,我们提供的财务报表具有可对比性、一致性。
5
脱离项目制思维,和公司业务一起成长,有耐心了解各种运营细节
在事务所,好比是给你扔过来一个18岁的青年,长这样,高考成绩这样,你看怎么样?在企业不一样,给你扔过来的是一个3岁的孩子,刚刚要上幼儿园,你怎么把他培养成18岁、培养成24岁的?你培养过程当中,他今天开始说脏话,明天摔了一跤,后天打架了,你要怎么处理。
当你自己养了孩子之后,你会发觉做企业真的不容易,它有一个成长的过程,你也需要容忍企业一开始的不正规,让它慢慢成长起来。
举个例子,当我们的业务比较多的时候,要开始做管理报表,于是给每个业务线做一个报表,让业务线负责人能了解自己的经营情况。这里有个必不可少的问题,就是总部有一些共同费用,如何分摊到各个业务线。我们意识比较早,就提前让财务部门做个报表发给业务线负责人看。业务线负责人说:“无所谓了,反正共同分摊嘛,我就不操心了,你们提个方案,你觉得合理就分摊。”于是我们就开始做管理报表,给业务线负责人分发。当然有报表,绩效考评就要参考,收入不达标、利润不达标的时候,负责人就开始翻报表了。
制定这个规则之后,怎么分摊最正确呢?说实话我也不知道。但是没关系,财务分析的员工和业务线吵完架之后,彼此让步得出来的原则,今天看来是最合理的。比如说,费用先向事业部分摊,剩下的留在总部。我们工程师在总部,CTO跳出来说:“不能留这些,我招这些人都是为他们招的,他们不担费用,明年再招工程师的时候砍人数。”这样彼此互相协调融合,很多事情慢慢变得正确了。
在企业里建立一套规则,让规则去发挥作用,慢慢完善,企业的管理机制就是这样慢慢成长起来的。
四、总结
1
董事会喜欢聘用什么样的管理层?
非CFO职位:懂得财务管理和财务分析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
董事会对CFO有个笼统的分类,就是所谓的ABC,A是Auditor(审计)背景,B是Banker(投行)背景,C是Corporate背景,就是大型外企工作背景。
不同的CFO特点不一样。审计一般比较严谨,企业管理还行;投行的招商引资比较擅长;大型外企工作背景内部运营管理好一些,其他缺陷可能多一些。CFO中,A和B相对多一点,尤其是中国私营企业CFO,C相对来说更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
2
CFO喜欢招聘什么样的人?
在会计师事务所做过审计的人,一般有良好的职业训练,基础扎实,比较好培养,上升空间大。他们可能存在的问题是,审计师思维方式太重,是否能很好地融入企业,这是值得注意的问题。
3
CFO喜欢重用什么样的人?
既有几年审计工作经验,又有几年公司工作经验的人,这样能够比较务实,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强,这个是最好的。
结语
最后提一点,职业规划是务虚的,不能太把它当回事,人生最后也不会像你想象的那样走。它是有一些大的原则,比如,我每天要提高自己,我每个季度深读一本书,让自己提高、学习新东西、增长经验和能力、多思考,这些东西是有价值的。至于真的到了哪一个人生的转折点,要往左还是往右,和个人具体情况有关。
【Infinity懂你团支书 Dora】
成功
案例
Infinity往届学员成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