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15年中国银行就开始经办外汇业务,当时财政部批准中国银行北京、天津、上海、汉口、广东五家分行试办外汇业务。20世纪20年代初期,香港中国银行经理贝祖诒就曾尝试在日本和新加坡筹设分行,后因客观原因而夭折。
中国银行改组为国际汇兑银行后,业务发展方针便修订为立足于国际金融市场,推广出口贸易汇兑业务,推进侨汇业务,为国内生产发展筹集外汇资金。这就需要在海外广泛设立分支机构,使国家逐步摆脱外国银行的剥削和操纵。中国银行开设海外机构的序幕自此拉开。
伦敦中国银行1936年-1947年行址
一、初创伦敦经理处。伦敦作为世界金融中心,中国的国际调拨与汇兑款项多由伦敦的银行经手。中国银行为准备日后代理政府外债,需在伦敦设立分支机构。张嘉璈在1929年出国考察期间,在英国分别拜访了财政大臣史诺登(Philip Snowden)和英格兰银行总裁洛尔曼(Montague Norman),说明中行设立伦敦经理处的目的,在于发展两国进出口贸易和便利中英双方民间资金的流通,得到赞同。经过短短三个月的筹备,中行伦敦经理处(Bank of China, London Agency)就于1929年11月4日正式开业,卞福孙任经理处主任。这是中国银行在海外设立的第一家分支机构,也是整个中国金融机构迈向世界金融市场的第一步,意义重大。
伦敦经理处的创办对中国银行外汇业务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收回了政府外债和国内生产事业所需外资的经理权;伦敦经理处成为中行总处及分支行外汇资金集中调拨的枢纽,使得我国外汇利润不致外溢;为中国进出口厂商做交易媒介,促进了进出口贸易发展。
二、创建大阪分行。当时中日两国商务来往密切,在中国的进出口总额中,日本在1919至1931年间取代英、美而占比重最大,约在四分之一以上。中行早在1920年就曾尝试在日本设立分行,但由于当时的中行是中央银行,而被拒绝。大阪是日本的工业中心,华侨商人很多。张嘉璈出国考察1930年2月途径日本回国时,特与日本政府交涉,请求设立大阪分行,获得批准。后因日本政府政策有变,直至1931年9月1日中行大阪分行才正式开业。大阪分行的主要业务目标是:适应侨商需要,为侨商服务;与国内华北各银行合作,促进进出口贸易。
张嘉璈在大阪分行开幕当天,接受华东社记者采访时说:“为满足华商之希望及促进(中国)出口贸易之发达,中国银行适具备此项资格。……此不仅裨益于商务,即于国家体面,亦有光荣。”
三、设立新加坡分行。英属马来半岛华侨人数约有百余万人,占全部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新加坡为南洋各地的交通中心,也就成为了南洋的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每年都有巨额侨汇通过外商银行及批信局汇到广东、福建等地。1935年,中行总处趁国内和新加坡经济都有好转的时机,计划在新加坡筹设分行,以经营侨汇为主。
1936年6月15日,新加坡分行开业,开幕日当天到行祝贺的有各界人士一千多人。英国驻新加坡空军特派九架飞机在新加坡分行上空绕行三周表示祝贺,可见当日盛况。
《南洋商报》1936年6月16日报导“星洲分行开业”的消息
四、设立纽约经理处。张嘉璈出国考察后,原有在纽约设行计划,因当时中行缺乏美金准备,而且纽约州的法律不允许外国银行在当地收受存款,同时要看伦敦经理处和大阪分行的成绩如何再定,1932年至1934年国内又正处于经济、金融困难时期,所以直到1935年才决定在纽约设置经理处,以增进中美贸易及汇兑的便利。纽约经理处于1936年7月1日正式开业,由原华侨银行汇兑经理王正序任经理。
1937年4月中国银行纽约分行全体同仁合影
中行的海外代理行方面也有较大发展。1930年底,中行就已有国外汇通行62家、特约代理行96家,代理行遍及43个国家,外汇业务顺利开展。
随着中行海外机构的不断增设,代理行数量和范围的不断扩大,中行外汇业务的全球网络基础得到进一步加强,外汇业务得到了较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