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得了NBC,拍得了纪录片,玩得了架子鼓,没有三头六臂,只有一腔热情

原创 2016年07月14日 TIMEZONE



Thomas,有那么一阵子提起这个人,跳进我脑海中的第一个词就是“话唠”。因为每次见到他,他都在和人聊天。后来陆陆续续地听到他的消息:去了NBC实习,在拍纪录片,玩乐队,在英国酒吧里表演,回国,给各大外国媒体做freelancer……


不爱摄影的中文系学生不是好记者


Thomas本科在国内读的是中文系,方向是编辑出版:“很扯吧?大一时就学什么古汉语什么的,都不知道有什么用。我不喜欢那个专业,因为知道毕业了也不会做这一行,所以本科时成绩并不好,基本每学期都是低空飘过。”


Thomas

他对把中文当做专业学习,当做职业发展这件事没有热爱,但很喜欢英语,于是加入了学校的英语广播站。广播站的人说他的英语是广东口音,叫把口音练好了再来。“然后我想,英式英语好像比较装,那我就学英音好了。之后花了整整一星期的时间,反正很努力去纠正口音,广播站最后让我加入了。“

除了广播站,Thomas还参加了不少和英语相关的活动,像是英语演讲比赛,MUN(Model United Nations,模拟联合国),还通过AIESEC去捷克参加了一个两个半月的项目,他把项目在一个半月里做完了,后面那一个月就在欧洲穷游,去了九个国家。

“参加MUN的场景还挺壮观的,会上每个人都得穿西装。那套西装是我至今唯一一套西装。我觉得这是个很好的锻炼机会,我negotiation、即兴演讲和写作的能力都在当时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现在想想,其实MUN传到中国后也挺水的:很多人没遵循时刻说英语的要求,也没有多高的学术水平,传过来的形式比内容大。“

虽然花了大量时间学习英语,但他并没把英语当做发展方向,技能就是技能:他决定出国留学,往新闻和影视方向发展。


Thomas的摄影作品

和摄影结缘,是因为大三的时候跟父母去西藏旅游,家里为了这趟旅游买了部四千块的单反,其实也就是入门机型,但那成为Thomas爱上摄影的契机。

“我这个人要是喜欢上什么就会去钻研。后来想出国读研,就自然想去读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所以申请的都是和影视相关的专业。“


香港不要我,那就去英国好了


Thomas与英国的缘分始于被香港惨拒,他最初很想去香港浸会大学读国际新闻,而且很努力地准备了portfolio。他找了一帮兄弟帮忙,拍了个30分钟的短片,做了张光碟,还影音了一本摄影作品集。辛辛苦苦下了许多功夫,却没得到浸会大学的任何回音,连邮件都没回。

直到来年三月,Thomas意识到再这么等下去就要错过申请季了,于是把目标转向其他国家。他陆陆续续收到了悉尼大学、英国的利兹大学、伦敦艺术大学(UAL)和威斯敏斯特大学(下称威敏)等学校的多个offer。挑挑拣拣之后,决定去威敏读Communication。

Thomas

其实到了学校后,他才发现所修的课程和摄影关系并不大,但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他在英国读研的这一年,几乎没有浪费一天时间让自己在新闻和摄影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这么牛逼的实习机会是怎么拿到的?


Thomas是个目的明确的人,他的每个决定都冲着想达到的目的而去。

他认为能在英国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履历上,还是对于他个人的人生都会带来重大影响,于是到英国的第二周他就开始找工作了。

他在不少求职网站上寻求机会,后来有一天,威敏大学官网的Career Center发了一条NBC的招聘信息,他毫不犹豫地投了简历。

“说起来也是运气好,我知道自己成绩不好,所以特别注重简历的样式,刚好NBC那个上司是个喜欢新鲜的人,我做了份特别幼稚,但设计上还挺吸引人眼球的简历。“


NBC内部

NBC的面试官是两个人,一个Coordinator,一个Director,其实大部分时间就是在闲聊,问的都是“你为什么来英国”之类的问题,当然,也问了我最近看了什么breaking news,有什么想法。

“我感觉他们其实更想了解的是:你的性格究竟适不适合这个行业,你的思维是否活跃,你能不能和我很好地相处,上班疯狂工作,下班来个Pint等等。”

其实招聘的职位是News Trainee,需要每天去上班,Thomas并不符合这个要求,但可能运气来了挡也挡不住,面试官表示会帮他申请实习职位。等拿到offer时,已是一个月以后了。

NBC真正让Thomas踏入这个行业,这是个优秀的新闻平台,一旦打下好基础,将来的路就会相对好走一些了。

“头三个月我就是shadowing——就是像影子一样在不同职位的人旁边观摩,他们会给你讲解他在做什么,怎么做——因为一开始没人敢说你最适合做什么,所以就什么都做一下。我还记得第一次去ware house参观的场景,那是NBC摆放设备的地方,里面放满了大大小小的机器,有人讲解哪个机器是做什么的。当时我真是被震惊了:这就是媒体帝国啊!”


NBC的ware house,用来存放设备的地方

三个月后,我开始做assistant producer。NBC有一个全美收视第一的早间节目《TODAY》,我跟的就是这个节目。“

“后来就尝试做新闻采编,在nbcnews.com上发文章。写的第一篇报道是马航事件,当时有报道称在南印度洋发现了疑似马航残骸,我就联系了一些专家采访、大学教授、还有海洋环保组织,把采访和数据结合起来写了篇海洋污染的报道。NBC的报道一向很短,我那篇写了800字,但他们居然觉得还不错。“


NBC的ware house,因为机器众多,许多大型机器需要叉车协助才能搬运

“那期间我还在News Room做过News Gathering,从每天收到的大量新闻和信息中去粗取精,再把挑选出来的报道转给相关人士。那个工作特别累,而且很考验英语水平,更重要的是,你相当于成了NBC的喉舌,因为那些留下来播报的新闻都是经过你筛选的。”

Thomas也坦言有段时间特别累,除了给NBC工作外,要写论文,同时还在给一本British Council的公益杂志做摄影师拍摄人文主题的作品。尽管压力很大,但有热情,热情能转化成动力,推动自己把事情做好,见缝插针地安排时间。


英国关上了一扇门,中国却又开了扇窗


Thomas一直给人能力强,有人脉,会计划的感觉,所以大家都觉得他会留在英国,谁知道他后来也回国了:

“我其实也以为自己会留在英国,但其实这也不是什么损失。”

“NBC当时没有什么名额可以发工作签证,况且外人看起来虽然我是进入了一个很好的公司,在在NBC内部来看,我对他们并没那么重要。”


外拍中

离开NBC后,Thomas去给一个纪录片导演做Assistant Director。他是个独立纪录片导演,正在做关于一个中国入殓师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他做了三年,Thomas和他共事期间最大的收获是学会如何讲故事。

只是可惜,独立导演并不隶属于某个企业,没有能力提供工作签证。

为了拿到工作签证,他也尝试过面试在英的华人媒体。但届时离学生签证到期仅两三个月,那家公司都表示这么短的时间内没法提供签证担保。

他是个挺随遇而安的人,在意识到无法留英时反而坦然了:如果一件事必将发生,那就发生吧,因为你不知道这件事会是好是坏。

现在来看,回国对于他来说反而比留下更好。因为有NBC的实习背景在先,回国后他曾分别和NBC、美联社等国际性媒体有过短期的项目合作,且正在打造自己的“品牌”。现在的他是时间自由又能自给自足的自由职业者,可是如果当初留在英国,大概只能窝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华人小媒体公司,或是给某个华人婚礼公司拍婚纱照。


Let’s go rock!


Thomas似乎一直都有三头六臂,除了实习工作,学业,他还有另一个身份——乐队鼓手。

他打鼓好几年,到了英国也不愿意放弃这一爱好,于是试着在网上发布消息看看能不能找到能接纳自己的乐队。

Thomas

信息发出后一段时间,一个英国女人打来电话。约见后的即兴合奏让他们一拍即合。于是这个由两个英国人,一个法国人和一个中国人组成的朋克乐队在伦敦的许多小巷酒吧里进行了一年的演出。

Thomas很享受在舞台上的感觉,他认为酒吧演出在英国和在中国有很大不同。在中国,听众要么觉得你特别牛逼,觉得你特别有光环,要么就是觉得你不过是个酒吧唱歌的。在英国演出则更加能感受到“人本位思想”,你被很好地尊重着,听众不会过于抬高你,也不会贬低你,而是单纯欣赏你的音乐。


乐队在酒吧演出

有的人把工作和事业上的成就当做自信心的源泉和自我价值的体现,但Thomas觉得自信的来源有很多:“我是个很有阿Q精神的人,我只会和刘翔比跳水,和田亮比跑步。自信心应该建立在你的心态和兴趣上,我喜欢摇滚的生活态度。”

我认识Thomas的时候,他的右手手腕上戴着条颇具特色的银质手链,那是他去尼泊尔旅游时请匠人手工打造的。这次采访时,那条手链依旧挂在他手腕。

我觉得尼泊尔的神性和他洒脱的人生哲学有点异曲同工之处。也许这只是我错误的揣测,但当他说“人想做什么就赶紧去做,成或不成都会有结果”的时候,分明有种佛教哲学的味道。


Thomas和乐队成员在酒吧演出


留学这回事儿


从旁观的角度看,Thomas在英国那一年几无浪费,该学的学了,该工作的工作了,该玩的玩了,该坚持的兴趣也坚持了。

他表示人不该浪费时间,去留学应该想清楚自己是去干嘛的。要是去购物的就好好购物,“比如我要是想买个什么东西,第一就会想到你,想到你最懂。要是去读书就好好读书,拿个博士学位回来。要是去工作,就好好工作。”

他相信乐趣不是别人给予的,而是环境创造的。Thomas是个需要融入感的人:到一个陌生地方,快速融入当地是非常重要的。

他需要真正进入这个社会,经受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不该只是个来留学的人。如果不是个有激情的人,生活会很惨淡。


Thomas和朋友们

留学给每个人带来的影响和收获各异,对于Thomas来说,他获得最正面的影响是International thinking。思维啊态度啊什么的都有转变,相对以前比较,看事情的角度变得多元了,会更多元地审视自己和发生的一些事情,而不仅仅把很多东西归纳为成功/失败。

当然,一件事的好坏未必和事件本身有紧密联系:“留学是好事也是坏事,有不少人回国了还挂着海归的名号沉醉在帝国主义的残梦中,半吊子什么也做不好。“

Thomas回国后先在广东的家里和家人待了几个月,然后只身前往北京发展。刚到北京的时候,有几个月的时间,资金不充裕,又没有特别合适的工作,能接到的活并不多,他说客人就像咸鱼,待久了总会臭的。

他在北京已经一年多了,生活已然稳定了。可能每个人都会有不明朗的一段时日,但那不代表永远:

“要是你觉得现在的状态不好,但只要是你喜欢的事情,就别嫌弃,先干着。像是你想拍电影,目前只能拍广告,这没关系,反正都是拍东西,等你打开了一扇门,说不定就又会打开下一扇门,路就通了。“


Thomas的摄影网站:Thomaschinaphotography.com




分子栏目栏主&作者 佐伊邱 

 在 通 往 嬉 皮 士 的 道 路 上 夭 折

微信号:ZzoeQiu


如果你喜欢佐伊,就给她发个小红包呗



人物故事,由你来定义

这是时区的《分子》——留学生人物栏目


这是一个说出自己故事的栏目,作为一个“分子”,你不是非得成为大牛。但你可以告诉我,你的留学生生涯中,有过哪些能凸显你个性、值得分享的事件或想法?


已经回国的盆友们,我们还可以以一杯咖啡为约进行聊骚哦。

你可以,自荐

还可以,推荐别人

关于你或Ta的故事,请回复关键字  分子  +人物名称 + 推荐理由 让我们进一步接触



想知道往期的人物栏目都有哪些精彩故事?回复关键字:

人物 | 属于你的青春回忆录,我们帮你来整理 | 人物征集

米顿 | 本想偷渡美国做个餐馆打工仔,却成了最年轻的同声传译官

四大 | 在四大打拼又如何,人生又不只有竞争

张诗侃 | 人物采访 张诗侃 | 偶然机遇与必然选择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