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嘉蔚新著《自说自画》
悉尼疫情在管控下趋于低谷呈见好状态。
早春十月万物复苏,杏黄的油菜花海、典雅的纸鸢花、精致的金合欢、浓郁沉甸的海棠等,涂抹在这色彩斑烂的春意中,历经惶恐萧瑟的秋冬季后,尤其是在疫情肆虐后迎来的第一个春天,这明媚的春光、缕缕的春风更觉难能可贵!
在惬意的春光里,踏上了去悉尼画家村(Burdeena)著名画家沈嘉蔚的府上,如愿以偿喜获他的大作《自说自画》。倏地又感到“春风十里不如它”。
说实话,早就有一读为快的冲动,只是大作姗姗来迟。还好终于冲破了疫情的困扰,从万里之遥的大洋彼岸来到了澳洲。
疫情固足,坐于他现代画室似相连寰宇,听他阐述独到的历史观点,他徜徉于各时代风云人物间,似见面或对话,引经据典熟读于心,不负时光,勤奋忘我,厚重的历史在他层层剥离中方显本色,而精彩绝伦!
本文作者张帆(左)与画家沈嘉蔚
打开沉甸甸的《自说自画》,副标题是“从黑龙江兵团到澳大利亚”,首先被这18万字116幅画与395页的超大容量惊讶,画家不仅高产作画,还热衷于写作,这洋洋洒洒的长篇大作没二三年是完不成的。出版商三联书店正是慧眼识“材”,视此书自傲,特邀资深编审吴彬加盟,另装祯排版印刷也可圈可点、尽善尽美。
成书前就听画家说过,一次偶然机会萌生画配文成书,整理一大批画作后赶紧补上文字,还将写序的任务全权交于画坛名家陈丹青。此时好友黄大刚(书画艺术名家黄苗子之子)得知画家书作画册集要发行,以“黄苗子、郁风慈善基金会”名义捐赠十万人民币助此书发行。几经周折后尘埃落定在三联书店付梓出版。原本去年就可问世,好事多磨,历经疫情等才得以于日前发行。可喜!可贺!
手捧装祯精美的画家大作,封面右侧是画家本人的一幅自画像一角,戴俄式尖顶布琼尼红军帽 ,淡棕色扣子套军衬衣,着牛仔裤,坐在吧椅上手置画笔与画板,倜傥前卫、目光炯炯,英气十足,似洞穿一切,更引人入胜。
扉页是作者简介:
沈嘉蔚1948年生于上海,长于嘉兴。1970年支边到北大荒,自学成为知青画家。1974年创作的油画《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成为中国现代美术史标志性作品之一。其历史画作品曾多次获中国全国美展奖和澳大利亚玛丽·麦格洛普奖、约翰·舍尔曼爵士奖、加利波利艺术奖,1989年移居澳大利亚悉尼后,曾应邀为罗马教皇,丹麦王妃,澳大利亚总督、总理、议长大主教和各大学校长绘制官方肖像。其作品有十七件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和革命军事博物馆,有六件永久陈列于澳大利亚国家肖像馆和国会大厦。曾编撰大型图册《莫理循眼里的近代中国》,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开卷首页是作者恢宏巨制《红星照耀中国》
画坛名家陈丹青作序。
匆匆翻阅,激荡时代史诗般的精彩画作宛如观绘画大展般一一展现,世界风云人物肖像画夺人眼球:罗马教皇,丹麦王妃,澳大利亚总督、总理、议长大主教和各大学校长、文化名人、农场战友、站岗官兵等各式人物。几乎网罗了画家从上世纪七十年代黑土地的《初尝完达雪》到本世纪至今澳大利亚的全部作品与文字介绍。
《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1974年
《玛丽·麦格洛普》1994年
《澳洲前总理霍华德》2009年
《中国的莫理循》1995年
《丹麦王妃玛丽》2005年
《黄苗子郁风》1995年
《海达的相机》1993年
《民众的教皇》2013年
《张爱玲》2017年
《三重自我》2006年
综观画家百多幅佳作,每幅惹人喜爱,百看不厌,值得玩味。如要我从这些泱泱大作中择出最能体现画家辉煌亮点的无非是《站岗》与《玛丽· 麦格洛普》,这二幅是画家艺术生涯中极具里程碑式的作品。画家总能用犀利独到的眼光,娴熟的绘画技巧与语言将这滥熟于胸的场景附之于画面,给观众带来摄人心魂的感受。《站岗》是画家青涩年代在黑土地上的成名作,视线角度独特,二位岗哨上官兵均来自真人实事,画面从几十米高处又俯视到江面上,极具冲击力。此画曾红遍大江南北,引亿万观众欣赏,成为中国现代美术史标志性作品之一,是那个特定年代里为数不多的巨制大作。
二十年后的《玛丽·麦格洛普》是在域外澳大利亚又一幅非同凡响的作品,如你见过那次荟集澳洲绘画名家大赛中的其他作品,那沈嘉蔚的《玛丽·麦格洛普》尤如一匹黑马突如其来,独一无二,在澳洲画坛嘶鸣。玛丽坐在十九世纪末的马车里,在泥泞的路上去远方布道传教,我们仿佛听见负重的马车在“吱吱”作响,玛丽不畏艰险,风尘仆仆略显疲惫的倦容,而更多的是坚毅与希望。她亲临原住民部落,亲切怀抱儿童,一旁的大鸟扑闪着欢快的翅膀,我们感同身受这种愉悦。这场景恰似画家身处域外艰难跋涉般。《玛丽· 麦格洛普》的诞生,一鸣惊人,声名鹊起,从此华裔画家沈嘉蔚令人刮目相看,驰骋于澳大利亚画坛,硕果累累。
我饶有兴致地翻箱倒柜,找出廿五年前在一家华文报社任记者时釆写画家沈嘉蔚已泛黄的长篇访谈录。1995年一个阳光和煦的早晨,瞬间浮现眼前。在悉尼动力博物馆,华裔画家沈嘉蔚这幅《玛丽 · 麦格洛普》获教皇保罗二世颁奖。那天馆外人山人海,人声鼎沸,胸挂记者采访证的我也被挡在十余米外的护拦处,看着教皇迈着蹒跚的步履从我眼前走过,还清晰见到画家与教皇见面的情景。
教皇保罗二世对此画的评语是:
一周后,我就将这篇采访画家约五千字整版《全球第一位获教皇颁奖的华裔画家》访谈录刊于本报,为首位“Chinese”画家获如此殊荣而鼓与呼。
廿五年过去了,今天再捧读嘉蔚的旧作新画与文字,感慨万千!倍感欣慰,不负众望的他如画坛上的常青树,屡创佳绩!
他对艺术的执著有目共睹,尤在历史画的创作中,更是一丝不苟,锱铢必较,会为一枝笔、一副眼镜,甚至一粒钮扣而兴师动众,查资料,直到信服可靠为止。类似这样的事例屡见不鲜,这正是一位历史画家应有的纪实态度。如果我们粗略的将他归类为红色历史画家,至少是不全面的。
我相信,当嘉蔚大量阅读历史与传记(他终于知道了年轻时不知道的历史),他会在心中、在画布上,不断不断寻找种幻象(他因此能以自己的方式看见他们)。他描绘这幻象,并非意在回向并证实史书中的历史,而是,替逾百年前的历史绘制了未来的图景,没有一个他所描绘的历史人物曾经设想由他们造成的历史(以理想、文字、战争、血污、阴谋、牺牲……)在未来(亦即现在)会构成这样一种庞大的想象。
推广
版权声明
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广告、商业合作请微信:
zhenyan1999、Angela
意见反馈请微信:DynamicQI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微信号:o0NewsTalk0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