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过年模式——中国年俗

2015年02月15日 澳洲盈德留学移民Linkworld



腊月二十七

腊月二十七要集中地沐浴、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七洗浴为“洗福禄”。

也有年谣称:“腊月二十七,宰年鸡、赶大集”,是说这天除了要宰杀自家的家禽,还要上店赶集、集中采购。春节期间的“上店赶集”虽然也有与往日集市贸易、购缺卖余的内容,但更多的是买卖年节物品,例如:鞭炮、春联、神马、香烛、烧纸、牛羊肉、赠送小孩子的各种玩具礼品、女孩子的各种头花饰物等等。总之,春节所需物品都在置办之中,因此这天各地的集市都十分红火热闹。

腊月二十八

腊月二十八这一天的主要习俗有发面、贴年画、贴春联和贴窗花。

腊月二十六、七准备了过年要吃的肉类,到了二十八,就该准备面食了。于是二十八这天就发面,准备正月初一到初五的主食,同时,这也是因为旧俗认为初一到初五期间不能动火蒸馒头的缘故。

腊月二十八除了要发面以外,还要“贴花花”也就是贴年画、贴春联和贴窗花。

其中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到了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他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成为后世春联之滥觞,而题写于桃符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便成为有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后来,随着造纸术的问世,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的习俗。家家户户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寄托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腊月二十九

除夕的前一日,俗称“小除夕”。这一天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由于小除夕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因此这天的活动都以“除旧布新、消灾祈福”为中心。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nuó]”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在整个年节中,二十九这天可以说是最忙碌的一天,除了筹备年节中的各种衣食祭品,还有一项极其重要的活动“上坟请祖”。所以年谣称“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春节是大节,上坟请祖仪式也就格外庄重和重要。上坟请祖的时间,大多数地区在二十九日清晨请祖,少数地区在除夕日下午到黄昏时请祖。

腊月三十

腊月三十,又称除夕,是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这一天主要的民俗活动有祭祖、贴门神、放爆竹、给压岁钱、吃年夜饭、送财神等。

中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守岁的习俗,既含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的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有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文章来源网络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