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前的非典,你还记得多少?抢盐抢板蓝根、7天7夜赶建小汤山:历史应该用来铭记,而不是用来遗忘

2020年02月22日 华人瞰世界




今天是 华人瞰世界 陪伴您的2444


“非典那年,我还在上小学。”

“可能是信息不发达吧,虽然经历过非典,但根本想不起来都发生啥了。”

“我记得清楚,因为当时屯的盐很久才吃完。”

“所以,非典是怎么控制住的?”



· 华人瞰世界精选推荐 ·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一人一城

ID:yirenyicheng01



众生相

People


“好像历史重演。”


2020年,一场猝不及防的疫情把所有人都带入它的漩涡,未知的病毒放大了人们的情绪,也触发了记忆里的某一个节点。


时间回溯到17年前,关于2003年的记忆你还有多少?


2003年,三峡大坝开始蓄水,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金庸在华山北峰与天下高手论剑...如今再次回望,我们能记得最多的还是,非典。


口罩、隔离、飘着白醋和消毒液味道的空气,非典的影响或多或少留在了我们的记忆盒子里,但很大程度上,我们可能没有真正的了解过那段历史。



2002年12月5日左右,在深圳一家饭店做厨师的黄杏初感觉不舒服,觉得自己的症状像得了风寒感冒。


到河源市的诊所看病后,病情并没有好转,高烧不退、神志不清的他后被送到广州军区总医院治疗。


7、8天救治后,他的体温降下来了,其他生命体征也缓解了。


医生们稍感奇怪之余没有过于重视和不好的联想,直到曾经治疗过黄杏初的河源市医院传来消息,和他接触过的11位医护人员,出现了同样的症状。


在人们没有察觉到的时候,非典来袭。


而雪上加霜的是,这场疫情的时间同样卡在了春节。



成百上千的打工者离开广东回家与亲人团聚,看不见摸不到的病毒,就这样和他们一起流散到了各地。


“不知道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只知道来了一场大瘟疫。”艺术家舒勇回忆起来,还记得手机里堆满的各种“大家注意”的短信。


历史不能被遗忘。

2013年凤凰卫视出品了一部纪录片《非典十年祭》,把那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摆到我们眼前。



如今,身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中的人们再度回看,今昔对比下的种种相似都让人如鲠在喉。


更让人唏嘘的是,在疫情阴云笼罩的天空下,除了被催生的茫然恐惧,还有被赤裸裸摊开的众生相。



“我们收治的病人,几乎都是同行。”


2003年2月15日,正在商场给儿子买衣服的护士长张积慧接到一个电话:回医院,筹建非典病区。


放下电话,她赶回了医院,一天半紧急建立的病区投入使用,第一批到达的病人就让张积慧惊了。


被感染的人,几乎都是同行,三院一个病区的医护人员全部倒下。


“中班,出来接人!病人到了!”喊了半天,四五个护士才从诊疗室跑出来,安置病人。晚上张积慧问她们,护士长在喊,怎么都不出来?


“护士长,我们当时在那里蹲着捡瓶子,你一喊我们的脚都软了,都站不起来。



如此多的同行成为病人,下一个感染的会不会是自己?大家都害怕。


谁不是拖家带口的普通人,咬着牙成为逆行者,不是本应该,而是义无反顾的选择。

SARS病毒肆虐,病人的肺里都是血水,给病人插管的医生们,隔离衣上被喷的都是血和痰。


“当时在广东流传这样一种说法,插入一根气管,倒下一大片医护人员。”



技术在进步,如今可以远距离插管,但在2003年还没有普及那个东西,医生只能近距离直视,然后被喷满身。


对医生来说这太容易感染了,但能不插吗?


17年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急救中心的护士给出了答案。



浮生百态众生相,哪一相都有缘由,但隐瞒这一相,愚。


在一线工作被感染的护士左冬晶,清晰的记得一个老人。


60岁左右的老太太,憋喘的厉害,还高烧,但家属不承认有接触史。


连续追问5遍,家属的回应始终是老太太一直在家里呆着,连买菜都是家人出去买。直到后来,老太太病情转危,医护人员才终于得知实情。


“他们家的老先生在武警医院去世了,就是因为非典去世了,老太太是照顾老先生去了。”


左冬晶


怕医护人员不救治,对医护人员不信任,病人和家属决定隐瞒。


晴天霹雳一样的消息!当天的医生和护士,集体被隔离。因为担心女儿,左冬晶的爸爸一晚上头发都白了。


这并不是个例。


还有一位秦姓患者在人民医院就诊时隐瞒病情,以致最终护理他的15名医护人员全部感染...



眼熟吗?


就在昨天,2月9日,由于隐瞒事实病例过长,新冠肺炎患者刘某某失去最佳治疗机会,多脏器衰竭救治无效离世。


而在此之前,刘某某及其家人一直坚持否认其武汉市居住史。


怕被隔离,怕不被治疗,不信任医生...手里握着种种理由,在可怕后果面前都像个笑话。


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里,最该被给予信任的,就是同样把生命托付给病人的医生。



2003年的春节,广州市各大医院灯火通明。


三百多人被感染,三分之一的病人是医护人员。


在第一例病患出现三个月后,非典的警报声终于在广州响起了。


“听说那边人疯了似的抢醋、抢盐、抢药。”


人们最早听到这样的消息是从南边传来的。


抢盐抢醋抢板蓝根抢口罩,10元的普通抗生素在药店卖到了80元,板蓝根和白醋脱销,还有记者拍到白醋1000元一瓶的照片。


抢,涨价,涨价,抢,17年后,除了被抢的东西有所变化,眼前的一幕如此相似。


恐惧源于未知,未知带来谣言,但奇怪的是,相比于了解疫情的医护人员,人们一面惶恐,一面又满不在乎。



“广州闹非典呢,听说挺严重的。”

“广州闹非典?离咱们这那么远呢,我们都跟听故事似的,没往心里去。”


北京的第一个输入性非典病人是个27岁的女孩。


去广东出差前,她听到一些“广州肺炎”的传言,她从事新闻媒体工作者的妈妈不放心,特意给广州同行打电话询问,得到的答案是:谣言,不用相信。


2003年刚刚兴起了互联网,她爸爸在网上也没查到相关消息,似乎没有危险,就这样她2月份去了广东。


在广州的出租车上,提起“传说中的疫情”,司机告诉她“我们每天都不戴口罩,也没有防护,什么事都没有。”



出差回去后,她浑身发冷,开始发烧。


不久后,北大附属人民医院急诊科又收治了一年过70岁的疑似患者,而后,该院大量医护人员感染。


2003年的春天,阳光明媚、杨柳飞絮的北京,还没做好准备就猝不及防的成了非典爆发的重灾区。


街头空寂,餐馆、旅馆歇业,贴着“本日已消毒“的公共汽车十车九空。


手持状若手枪体温计的警卫把守关卡,带红袖章的大妈镇守小区,孩子们从罩延边上窥外界。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果不是一场疫情,我们不会知道,无知和轻慢是可以致命的。


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人性中的自私、重利无法勘除,那么舍己和责任会更加顽强。


2003年4月2日,小汤山首次出现在大家的视线里。


医院不够用,条件好的小汤山疗养院被征用扩建。


六大建设集团、7000多建设者,小汤山镇派来的上百名保洁,千军万马共同在这里奋战了7天7夜。


“铺外面地面的时候,大家都认为得一天,结果一晚上就铺完了。”



物资保障组,62名工作人员、23部电话、15部传真机,平均每天2800个电话,24小时不间断地工作。


当人们意识到这是和病毒赛跑的一场战役后,大家都拼了。


能上的人都上,困得不行就倚着门框睡着,瓢泼大雨都没让一个人停下来。



第八天,拥有1000张病床的国家一级标准传染病医院,小汤山病区建成。


在小汤山不舍昼夜加班加点的时候,一封封特级电报迅速的传到全国各大军区紧急抽调人员。


小汤山正式启用之时,全国各大军区的114所医院1300多名医护人员,从全国各地奔赴而来,与病人们一同进入了这个封闭隔离的非典病区。


抗击非典终于迈入正轨。


17年后,当新型冠状病毒爆发之时,被称为奇迹的“小汤山速度”再现。


更大面积的武汉“小汤山”——火神山医院10天完工。只不过这一次,多了6000万在线监工默默打气的网友。



1月23日晚10点场平、回填,1月24日凌晨,设计师们赶制图纸,1月24日8点,上百台挖掘机从四面八方集结完毕,机器轰鸣。


2020年的除夕,有人在温暖的家中发着祝福,有人在分享今年一家三口的年夜饭,有人蹲在工地上,和身边的工友们一起打开了盒饭。


图源@长江日报


平整地形,铺筑水稳,新建板房...2月2日,火神山医院交付,一座全新的医院拔地而起。


时空交错中仿若回溯,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相同的是医护人员再次接过接力棒。


17年前曾在北京小汤山成功抗击非典的南方医院医疗队,主动请缨奔赴一线。


“我们积极请战: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



“非典,非典,向我开火吧!”


学校被封两周后,宿舍楼上的女生们打开窗户大吼几声,然后尽兴的缩头关窗。


2003年暖洋洋的春天快过去了,夏季要来了。


小汤山镇温泉街390号,占地2.5万平方米的小汤山医院正式启用后,防治工作开始协调运转。


切断传染源、整合医疗资源,一张科学防控非典的大网迅速张开,覆盖,新增确诊病例肉眼可见的下降到个位数...


2003年6月20日,最后一批非典患者从小汤山康复出院。



高温的夏天来了,非典也撤退了。


北京首个隔离区城,北大人民医院宿舍隔离带外的一排杨树上挂满了五颜六色的中国结、黄丝带、千纸鹤。


沉默的北京恢复了喧嚣,修养生息后慢慢恢复往日的生机,但何建民(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仍然忧心忡忡:

“我们有一个好运,就是慢慢地这场灾难就消失了。消失有一部分是我们遏制它了,有一部分是因为自然界而消失了。


但是这种灾难,这种病毒,会不会用另外一种面目出现在我们的中间呢?”



17年后,一语成谶。


和SARS病毒的博弈,没有人是赢家,一代又一代人的交替中,记忆被消磨,但能记住我们付出过什么代价的,不应该只有饱受痛苦的非典后遗症患者。


科技越来越进步,网络信息时代越来越透明,媒体介入每天一报全面公开,这些都昭示着17年前后的不同。


但当我们再次一脚踏进这场漩涡,是不是该警醒一些,记住教训了。



正如加缪《鼠疫》中的名句所言:人类能在这场鼠疫和生活的赌博中,赢得的全部东西,就是知识和记忆。


它究竟是什么,它来自哪里,它又去了哪里。


我们要思考的问题不仅仅是针对病毒的防御,我们要做的也不仅仅是等新的挑战来了之后再去解决它,因为在每场被动的博弈中,人类付出的都是生命与创伤的代价。


“它为什么会在今天,这个特定时刻,这样侵袭人类,我想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考虑的。”


与此同时,我们依然要学会面对最大的现实,相信为之拼命的逆行者们,并期待着:


凛冬散尽,星河长明。


本文头图来自凤凰网

其余图片截自《非典十年祭》


[1]凤凰卫视纪录片:《非典十年祭》

[2]新华网:决战在没有硝烟的战场 北京全面抗击非典纪实



-END-


扫码加小编



往期精彩回顾,点击图片阅读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