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哈佛、耶鲁等11所美国名校拒绝的高考状元,11年后怎么样了?

2021年02月08日 北美留学实验室




在我们的潜意识中,高考状元的选择,似乎都是相似的。

大多数的他们,都会面临一个问题:“上清华,还是上北大。”


然而,2010年的北京市理科状元李泰伯,却出乎所有人意料地,选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

他要出国留学!

那时的他,或许并没有想到,这个选择,会让他遭遇人生的重大滑铁卢......


01
高考状元&11封拒信

2010年的夏天,对李泰伯而言,大概是终生难忘的。

那年的李泰伯,就读于北京人大附中一班

图源:网络


人大附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呢?

是鼎鼎大名的学校,曾经多次荣登中国高中排行榜榜首

即便在这样一个群英荟萃的地方,李泰伯依然积聚了一身的光环。

他是班长、校学生会主席、模拟联合国主席,还做了志愿者团队的负责人

不仅如此,李泰伯还曾经三次荣获全国数学竞赛冠军

这样漂亮的履历,怪不得当年人大附中的副校长沈默章对他不吝赞美,称他为“德、才、貌兼备的领袖级人才”

图源:Boston.com

为了自己的留学梦,李泰伯申请了包括哈佛、耶鲁、普林斯顿、斯坦福在内的11所美国顶尖名校

在许多人看来,拥有漂亮履历的李泰伯,会理所当然地进入一所牛校,继续他的耀眼人生。

图源:网络

可是,命运却和李泰伯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李泰伯申请的11所名校,全部给他亮起了“红灯”

外人眼里的天之骄子,清北争相抛出橄榄枝的高考状元,却在美国名校面前,遭遇了重大挫折


02
高分低能?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彼时,李泰伯本该以703分的高考成绩,成为媒体宠儿、清北“争抢”的对象。

然而,媒体却转而铺天盖地报道他被申请的11所美国名校悉数拒绝的事情。

图源:网络

高考状元,和连收11封拒信的“失败者”,这样的强烈反差,引发了社会的关注和争论。

一石激起千层浪,李泰伯一下子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一败成名”

有人说,李泰伯这样应试教育下的产物,说不定是高分低能的“书呆子”

新加坡的《联合早报》更是刊发了一篇名为《被美国11所顶尖大学拒收 高考状元“高分低能”?》的文章,措辞毫不留情

看看,状元有什么了不起,人家美国大学根本不稀罕!高考制度不过是培养一些高分低能的书呆子,高考扼杀了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是中国培养不出学术大师重要原因之一。



也有人说,美国名校对这位中国高考状元的拒录,实际上拒绝的是应试体制......

说是拒录高考“状元”,实际上美国众多名校拒录的却是我国应试教育之下的“学生产品”。我国选拔学生中的人才,基本上已分数定输赢,也就是基本上采取的是高考一锤子定音的做法。至于,学生的其它类素质、创新性、社会服务公益意识如何?动手和实践能力怎样?基本上无从谈及。



对于教育体制的争论还没结束。

有媒体直言,中国高考状元被拒录,实在应该引起社会对于素质教育的反思

近几年,素质教育的旗帜高扬,但在“唯分数论”热度没退的情况下,多少家长又忙于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盼着孩子成长为所谓的“全才”,不知道这种揠苗助长的教育方式能多大程度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



面对这样大规模的舆论争议,李泰伯最终在自己的博客中做出了回应


李泰伯的回应如下:

回应1:我的申请中集中突出的是我的好奇心,而非各种头衔。我的essay中,完全没有提我的各种头衔,完全没有提到数学竞赛的奖项。我的主题全部是兴趣,特别是对于这个世界、对于生活的兴趣,对于文化和文化交流的兴趣。我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刻画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并且最终落在了I love everything I do, and do everything I love的主题上面。


回应2:其实,学生会和班长的工作并不是我的侧重。恰恰相反,我的申请中着重于展现在模联、志愿服务和宿舍管理方面的initiative和creativity. 特别是在面试过程中,我强调的是我的自己联系、创办的活动和机会,比如校内外的志愿服务、北京地球村的环保行动等等,避开了主流的“官方”行为。我想,如果要吸引对方的注意,就要尽量“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回应3:这个我没话说,不过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高考状元不一定(或者说一定不)是书呆子。至少,他们还有丰富的感情生活(这个略去)。


图源:网络

李泰伯也对自己的“滑铁卢”做了透彻的分析。

准备工作起步晚、申请文书重点落脚错误、SAT分数不够高等等都是导致他遭到多所名校拒绝的重要因素

另外,从始至终以全奖标准要求自己,或许也对录取结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1年后,喧嚣和议论已经离李泰伯远去。

如今,这位曾经的高考状元,又在哪里呢?


03
远离舆论中心的11年

在国内舆论刚刚发酵时,李泰伯好像并无暇顾及。

彼时的他正在中国香港,忙着准备三所名校的面试,还对校园进行了实地考察。

随后,李泰伯顺利获得了香港三所名校的全额奖学金。最终,他选择了港大

图源:网络

由于第一志愿填报的是清华大学,所以他大一的学业由清华代培。大二之后,李泰伯开始在港大学习。

一年后,他收到麻省理工学院的邀请,转学至MIT攻读电子工程和计算机双学位。

在MIT的第一学期,即使大部分人只选择四门课程,李泰伯仍然选择了挑战五门课。

对此,他解释道:“作为国际生,本来就要比别人更努力一点。有没有好的心态是一回事,努不努力是另一回事。如果努力过了,那我就坦然接受结果。”

图源:微博

同时,李泰伯也没用停止“折腾”。

在MIT就读期间,还作为交换生去了英国剑桥大学交换学习。

交换期满回到MIT以满绩的成绩毕业后,他又继续在MIT拿到了硕士学位。

至此,李泰伯的求学之路还没有走到尽头。

2017年,他在微博上晒出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他即将去到那里,修读医学博士双学位(MD/PhD)。

图源:微博

霍普金斯医学院医学博士(MD)项目一年只招收120人,其中仅有10人为MD/PhD双学位。

这个项目国际学生录取率极低,中国学生每年只有一两个,申请难度可见一斑。

图源:微博图源:微博

现在,他正在攻读学制长达八年的双博士学位,期间还在国际著名期刊《自然-方法学》上成功发表了多篇文章。

图源:网络


他还早微博中抒发了自己的理想抱负。

“霍普金斯十年来拿了三个诺奖,我觉得我们年轻一辈需要再接再厉了。”

图源:微博

就像他当年做出的回应里,说的那句话一样:“一切靠自己。”

11年来,他一直在用实际行动印证着这句话。

从清华、港大、MIT、剑桥到约翰霍普金斯,李泰伯从未停下脚步。


-END-

资料来源:
中国教育网、WE留学生、
Bilibili、Blue Net China、
中国网、中新网、工人日报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为了防止大家找不到小北,
建议大家给小北标个小星星呀!
方法看这里
↓↓↓




关注北美留学实验室
关注最新留学信息

看到点赞和在看了吗,点一个嘛~🔽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