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在欧洲旅行聊起中国时,我在聊着什么?(下)

原创 2016年03月26日 TIMEZONE


克拉科夫、马德里、布拉格 
给外国友人们一个东方女孩的微笑



  /  德国青年的东方印象  /  

欧洲人在提起中国时的小兴奋和好奇,其实不止于饮食文化。

交换项目期间,有一次学校组织交换生们到捷克南部乡间徒步旅行,夜宿一家舒适的乡间旅馆,晚餐后几个同桌的德语学生得知我来自中国,珠链炮似地发问,让我那晚难得说了好多话。

▲ 捷克南波西米亚的乡间小溪,当天我们徒步穿过四月的平原和树林

德国女生Laura学过一点中文,她问我:“我学过各国国名的中文,我记得你们为德国取的名字带有褒义呢!”

我笑着解释:“哦!你是指‘德’字有‘美好品质’这层意思。”

“对!还有美国,我记得好像是和‘美丽’有关?”我点点头。Laura兴奋起来,她扭过脸高兴地告诉在座其他几个朋友:“你们知道吗?中国人会给外国起好意头的名字,叫德国‘好品行的国家’,真是可爱呢!”

我接过话说道:“我们中国人对德国人印象也确实很不错哟!中国人给德国贴上的典型标签有‘严谨’‘准时’‘认真’,不过不知这些会不会只是刻板印象。”

Laura倒是对这几个标签表示了认可:“虽说不是每个德国人都这样,但我们确实很守时,也推崇严谨的做事态度。中国人呢,给我们的印象是很努力肯干(hard-working),很善良,你觉得对吗?”

“很多不同国家的人都告诉过我,中国人,日本人,你们very hard-working。这算是我们的传统吧,但不是每个人都如此。再说,只会拼命学习工作也不一定是种美德嘛。”

Laura又突然说,她觉得招财猫好可爱,“长得是这样子的,”她学招财猫把一只手举起前后摆动,“不少中国商店里都有,它有什么特别的意思吗?”我忍不住笑了。

我们又聊起了欧洲人对中国的固有印象,说起欧洲人对中国的认知就是来自媒体的那些负面报道。两个德国女生和一个卢森堡男生都认为,欧洲国家的媒体确实总挑中国的那几点负面作为来报道(当然你可以说新闻是负面的才够劲爆),说来说去,总是那么几句。他们年轻人就算愿意多深入了解中国,也很难从传统大众媒体来获取什么更全面的资讯。“但是我们年轻人越来越愿意去接纳来自东方的事物了,”Laura举起了针灸这个例子,“一开始德国国内出现这种中医术,很多人嗤之以鼻,断言不可信,但后来不断有人去尝试针灸疗法,发现确实有用,所以现在大家开始慢慢觉得针灸还挺好的。”


▲ 南波西米亚旅行的其中一站,著名古镇Cesky Krumlov,童话一般的古老而精致

那晚我常常还没来得及回答一个关于中国的问题,就又有人抛出另一个。在捷克的南波西米亚乡间,在那个安逸的夜晚,几个讲德语的青年和一个中国女孩由“难吃的德国中餐”开始聊得停不下来。虽然事后我们没有因此结下什么中德人民深厚友谊,但当晚的聊天内容,就和晚餐上那些长相奇怪的中欧菜肴一样让我记忆深刻。


  /   在波兰的两次际遇   /  

之后我在课余曾独自跑到捷克以外的其他国家旅行,关于中国的对话便不再发生在气氛热腾腾的饭桌上,而是伴随着我在大街上、商铺内、青年旅舍等各处的际遇而出现。最可爱的旅途交谈,或许是在波兰古都克拉科夫(Krakow)那两次简短得可怜的对话。同样的,对方都是因为得知我来自中国,才起了话头。

那是一个星期日上午,我和旅伴在克拉科夫旧犹太区的周末集市闲逛。在一个摊位前,我从桌上一堆旧物中拿起一个印有欧洲娃娃的小茶罐,打开它闻了一下,居然还弥留着清香。这时档主说话了,带着浓重波兰口音:“Japan?”

我一愣,摇了摇头。

“Ciny? Cina?”

我不敢肯定他说的是“中国”这个词:“China?”我笑着迟疑问道,又点了点头。

“Ah, Cina!”

▲ 波兰克拉科夫,旧犹太区的集市上,一个出售二手怀表的摊档 

这下波兰阿叔莫名兴奋起来,转身对他隔着两三个摊档远的朋友喊了一句什么,他朋友也连忙凑过来。我当时的心理完全就是“什么鬼”。在他们兴奋的波兰语对话中,我又听到了“Cina”这个词。阿叔还对他朋友指一下站在摊位前尴尬地抿嘴笑的我,他两个食指由嘴角向上在脸颊画了两条弧线,又转头对我说了个好像夸赞的词,竖起大拇指,他朋友眉毛一扬,也很开心地附和了几句。奈何我听不懂叽里咕噜的波兰语,更尴尬地咧嘴笑了,这下两位波兰人也咧开了嘴,不住地微笑点头。

我至今有些不解,难道他们是因为看到了个带着笑容的中国女孩而兴奋?!难道中国姑娘的微笑是一种被记述在波兰孩子课本中的遥远物象吗?当时波兰阿叔对着朋友说了一串话的那神情,就好像在说,看呐,这不就是我们以前读到的,来自东方女孩的微笑嘛

同样是在那一天,我和朋友逛过集市后,在一个十字路口等红灯时,身后有一位老伯伯突然走上来笑眯眯地问我:“China?”在我点点头之后,他露出充满好感的微笑,和我握了握手。绿灯亮了,他笑着一挥手,和我们由此作别。我们看着他悠悠然但有些蹒跚的背影远去,愣了一下。和我同行两个朋友问道:“说真的,波兰跟中国两国这是有的什么亲密关系啊!”


▲ 我和两个交换生结伴玩波兰的Krakow,法国的Arthur和美国的Julie

后来我回国和家人朋友聊起那次非常偶然的际遇,大家的解读都会是,因为波兰曾经也是共产党旗帜飘扬的地方,老人家会把我看成是同个政治阵营的中国朋友。我不太确信这就是原因,毕竟那段历史对于波兰人来说,是一段赤色却无比灰暗的沉痛历史,说不定人家波兰人还因为这样的历史背景而对中国人反感呢?然而我几乎确信老伯伯对我的好感,和他所历经的岁月有关。不管他在那段岁月里站在了政治堡垒的哪一边,不管历史给他带来的是创痛还是不幸中的万幸,至少一个人到了暮年回首,历史是悲是欢,姓资姓社,都在回忆里被笼罩上了一层薄薄的玫瑰色吧。或许他在那段历史里认识的中国,也因此染上了一层解释不清的玫瑰色呢?作为一名年轻人,我很难去理解那种可能有的矛盾情怀——被一段历史裹挟逼迫却又反过来留恋感怀那段历史。我只能猜测,猜测这位老人至少现在是感到欣慰的,街头上一个来自中国的女孩给他带来的不管是什么联想,至少那联想是如他当时的神情那般喜悦。

相比旅途中其他更深入的交流,波兰的这两次际遇短暂到不能再短,甚至双方都还没能听明白对方的话。然而正是这种混沌的状态和这种戛然而止,让我格外珍惜和窃喜,觉得这才是旅途中偶遇的美好真谛,日后每每回味都会心一笑。


▲ 
波兰克拉科夫环城绿带里的一位绅士老伯和狗狗


   /   半夜三点聊中菲领土争端   /   

而我在欧洲旅途中遇到的更多人可能恰恰相反,他们喜欢借着初次见面寒暄过后的热乎劲儿,马上进入到谈天说地的模式,分享自己最近的遭遇、谈谈人生理想、交换不同文化的见解,他们全然享受这种与陌生人的共享和碰撞。若是有一个中国人加入了这样的热聊,他们通常会觉得更是独特难得的对话。我常常在这种闲聊中,感受到对方语气中带有一种意味,大概是:“能在此时此地遇到一个中国女孩,并且一起聊了这么多,挺不可思议”。我想大概是因为来自中国又讲英文的背包客,他们还见得不多吧。

记忆深刻的一次这样的畅聊是在西班牙马德里一家青年旅舍,由于想省钱我买了清晨6点多的飞机,只好半夜三点多就在楼下客厅一边等接驳车一边打发困倦时光。和我同寝室的一个美国男生和来自菲律宾、定居马德里的旅舍管家,却在半夜三更聊兴正浓,于是决定陪我等到接送的车子到来,顺便泡茶谈谈天。当晚我实在太困倦,本来根本不想搭理人,他们却又聊玄学又聊政治。


▲ 
西班牙马德里街头

就说嘛,每次聊天,结果还是绕不掉“我来自中国”这个点。菲律宾男生的问题让我觉得甚至有些发难:“最近中国和菲律宾在南海上争端不断,我想你一定知道。不知你怎么看待这件事,正好我想听听中国人的想法。”随即他首先表了个菲律宾的态,大意是“我们菲律宾人很反感中国一副正义的样子,无非是仗着财大气粗要占有一块领土”。

美国男生这时成了旁观者,今晚时不时就夸我好特别,现在估计等着听听我有何“特别”的辩驳。我真的好困,朋友你居然要和我聊领土争端……好吧,我无意拍桌子严正驳斥,因为我既然对政治有些无知,那我就不愿随意论断,而且我很不喜欢愤愤的民族主义腔调。其实这沉静的深夜里,有绿茶为佐的对话,不需要也不会有僵持的气氛。于是我撇下刚听到发问时的那点尴尬,想了想我是怎么看待这个此时正发生在十万八千里外海域的争端。“嗯,我知道这件事情,但没有很多的探究。不过吧我一直认为,不管哪个国家争夺一块土地或海洋,都绝不是出于捍卫领土这么简单,每一方其实都是看重那里的潜藏资源和战略地位。我不会说谁对谁错。”我能从菲律宾男生的神情看出,我的回答缓和了当下的那点紧张气氛,但并没有改善他对“财大气粗”的中国的不满。

美国男生突然看着我感叹:“看看你,多聪明。” (真是够了,美国人在夸奖人时果然都那么浮夸吗?)

我不明白:“聪明?为什么?”

“你看你,才22岁,就坐在这儿和我们聊这样的话题,”他又转头问菲律宾人:“真是聪慧(intelligent),你说是不是?就是啊……”

我当下觉得实在受不起intelligent一词,自己所言只不过是个平淡无奇的观点啊。现在想来,或许这位修炼过气功的美国男生没想过,作为一个在外求学的中国年轻人,多少会有着心理准备会被问起这样那样稍许敏感的问题,因此她的反应才会显得淡然而不那么敏感。


▲ 
布拉格伏尔塔瓦河岸上的景色

其实自波兰之行后我便渐渐意识到,欧洲各国之间文化背景大不相同,对于穿梭逗留其中的旅人也好本地人也罢,“中国”二字能在他们心中激起的感情或关联到的热词,也不尽相同。而很多时候,旅途中有缘相遇的人们,并不会一派严肃地要同你辩论讨教一番,也不会在短暂结识后就将心中的爱憎全都向你袒露。旅途中这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是夹杂着理性和感性交织的微妙情感。正因为如此,我更觉这些长长短短、深深浅浅的聊天是多么有别于其他情境下的文化讨论,显得弥足珍贵。

就如我记述的这些小片段中,欧洲的人们和我聊起中国时,更多的是在描述所知和询问未知,而非直接地多加论断,所以我又何必在一些片面的观点面前愤愤不平。其实当他们面对一个中国背包客时,或多或少都流露出对自己过往认知的怀疑,希望从我这里了解,到底真正的中国是什么样子。而岂止是他们怀疑,连我自己都开始怀疑起自己内心对祖国的认知,怀疑起我作为个体和祖国的联系。我常常在那些对话过后陷入困惑,我所描述和评论的中国,是否只是我期待外人看到的中国的样子,是否只是我求学在外臆想到的国内现状。我开始感慨为何孤身一人在外求学,又来到这么遥远的欧洲游玩,但每一天都撇不下走不出的,还是“我来自中国”这个身份。当我在欧洲游玩了一圈,我才发现至少在一点上,我和那些我遇到的外国人一样——我也对中国充满了复杂的好感和困惑。不同的是,对我来说,中国是祖国,是我永远逃避不掉的身份象征。


▲ 
站在国家大剧院门口的电车站,看最后一眼布拉格的夜景


  /   一面亲手缝制的小小捷克国旗   /  

之后我回到捷克布拉格,在我启程回国的前晚,我唯一的捷克本地朋友Niki和我在一家电影院内的小酒吧聊到凌晨。临走时她突然泛起羞涩的笑容:“对了,我有一样小礼物要送你。当时我做完后感觉这礼物特别傻,但你看了不准笑话我。”

她把一个小小的黑纱袋子交给我,打开一看,原来是一面她亲手缝制的小小捷克国旗,毛茸茸的红蓝白面料和不那么规整的缝线,我以前从来没觉得一面国旗可以这么惹人爱,我大呼喜欢。

Niki还是很难为情:“你喜欢就好。这东西看上去好蠢,我不是什么狂热的民族主义者,但我当时不知为什么就想做这个送给你,真是好笑哦。”她喃喃道。

其实这是一份最能在日后直接唤起我对Niki记忆的礼物,不是吗?我心里清楚,当我想起这个可爱的女孩时,当我向亲友提起她时,我提到的第一点,不是她热爱的古典吉他,不是她带我去过的隐秘咖啡馆,也不是她腼腆又独特的气质,而是“Niki是捷克人”。原来在一个外国人的脑海中,比起你喜欢阿猫还是阿狗,比起你长得美丑,你来自何方这个问题才是和你的个体身份有最直接的关联。

我终于明白,我走不出祖国的阴影,这没有什么好困惑的。那些在我欧洲旅途中认识我的人们,他们日后如果提起我,一定会先强调一句:“她是个中国人”。我设想他们会在聊到中国时,提起自己曾经遇见过一个来自中国的女生。我希望他们会说:“那天我们聊起了中国,这个中国女孩所告诉我的中国,和我以前了解到的不太一样。她,和我以前印象中的中国人,也不太一样。


◆ 时区作者 




CITYteller | 喵本的Echo

不愿苟且的生活最美好



E D I T E D  b y  小 新



© 版权声明:本文由原文作者授权TIMEZONE独家发布,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先联系TIMEZONE编辑(微信:joyful_yan)。


[ 编辑的话 ]

噗,1w多字的文章终于都推完了。上篇推出后,不少朋友感觉文章太长了,所以今篇我们尝试给文中的几个聊天片段加了小标题,希望大家阅读起来更舒服方便。

不知道大家最喜欢作者的哪次聊天呢? 如果你也对留学或游学感兴趣,欢迎到 评论区 跟作者交流哦。

点击这里,可阅读《当我在欧洲旅行聊起中国时,我在聊着什么?(上篇)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