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懦弱地欺辱,不如勇敢去接受

原创 2016年06月28日 TIMEZONE




这两天英美都迎来了盛盛盛盛盛大的同性恋游行活动Gay Pride,虽然无论英文还是中文都好像只提到了同性恋,但实际上这个游行是为宣传整个LGBT群体而存在的,什么是LGBT群体,麻烦大家在文章里面找答案~



1



认识Milena和Monika是在波兰旅游时的事,她们是我的沙发客主,她们是一对同性恋人。

我们度过了愉快的几天,她们和另外两个女生租住在一起,是个温暖无比的大家庭。

Monika高高大大,不漂亮,英语不好,很努力想跟我交流,这段时间她刚好没上班,在家操持家务,Milena下班回家时总有刚出炉的晚餐等着。Monika给她开门时,她们相互拥抱,亲吻脸颊。


我第一次和同性恋一起生活,又是两个女生,开始的时候有点不适,但并不是因为接受不了同性恋,而是担心她们万一过于亲热时该怎么表现出“我是见过世面的”、“我看到同性恋一点都不奇怪”的样子,以及怎么在涉及到“同性恋在社会上是否被接受”这个敏感话题时自信地表现出I don't care的态度来。

不过我很快发现一切的担忧都是多虑,她们很nice,也没有半点敏感情绪,倒显得我此前的顾虑既小家子气又保守啰嗦像个裹脚老太太。

那只是我出国后和同性恋群里的一段接触。即便从未抵触过同性恋人,但从不知道怎么好好相处,到习以为常也是有个过程的……




2



思绪回到刚到英国的时候,到希思罗机场时已是晚上,人生地不熟的,入境,取行李,买地铁票……等上了地铁已经不早了。我订的旅馆在伦敦三区,订的时候没搞清楚位置,到了以后就傻眼了,那地方一点都不近。

伦敦地铁复杂交错,我在地铁里搭错了方向,站在陈旧的地下通道里有些手足无措。已近晚上11点,再拖下去怕是会错过末班车了。

于是我打算找个人问路,刚好一趟车过去,地铁站内空空荡荡,几乎没有行人了。这时,前面拐弯处似乎有个人影,我兴冲冲地拖着笨重的行李箱跑过去,看到人的那一刻却呆楞住了。

那明显是对恋人,而且是同性恋人。我是新世纪的年轻人,对同性恋可从没抱着保守思想的。不过,眼前这俩人就这么在空无一人的地铁通道中含情脉脉地拥吻真的好咩?


真是有12分尴尬呀,既想上前问路,又不敢去打扰人家的甜蜜。啊,好吧,那我等吧,总不至于亲太久。对于我这个性取向为男的姑娘来说,看两个大男人亲得忘乎所以真不知道该做如何反应才是。

这俩人不仅是亲,还亲得特别有情调,其中较矮的男生脚尖一踮一踮地,每踮起一下就亲一下他爱人,那个小娇羞,那个小甜蜜,啊,我的内心是崩溃的……

后来怎么了?后来我实在忍不住走了,情愿再次坐错车,也不想去打扰俩人的美好时刻,这世上最过分的行为之一就是阻碍恋人的幸福时光




3



在英国接下来的几年里,同性恋人在我的生活中变得稀疏平常。虽然不少中国同学私下还会八卦一下某某是不是Gay,好像那个谁谁谁有出柜倾向,但这些八卦不带恶意,仅仅是同学间私下的玩笑话,饭后消遣上几句后谁也不会对八卦主角戴上有色眼镜。看到两个同性爱人手牵手走着还会说上一句:“Hey, she/he is cute~”

事实上,对于同性恋的言论要更多过于同性恋本身,每每谈到人权、平等的话题,LGBT(Lesbians、Gays、Bisexuals和Transgender----女同性恋者、男同性恋者、双性恋者和跨性别者)都是绕不开的重点。

很少有人敢在公开场合表现出鄙视,即使他内心可能是个反同主义者,而公开反同的人,极有可能成为别人眼中的那只“种族主义猪”


我不得不认为这是个标签,而标签存在的意义正因为有人将他们视为”异类”。当某个事物不再频繁出现在人们的对话中,没人再强调其意义和重要性,才是这个事物真正成为“日常”的时候。

近日的奥兰多同性恋酒吧枪击事件,毫无意外地让不少人在同性恋上大做文章,关于凶手究竟是反同性恋还是本身就是同性恋的言论一会儿一变。别的不说,凶手是穆斯林信徒,而穆斯林是不允许同性恋的,当我看到凶手是同性恋者时的第一反应便是:那他应该活得很辛苦。

而实际上,即便不信奉安拉,许多同性恋者也过得很辛苦:家庭的压力、朋友的不理解、可能来自校园的欺压,以及社会舆论的歧视导致其不敢出柜,更多的是无法真实面对自己内心的痛苦。




4



2016年的Gay Pride(同性恋骄傲日)接连在世界各地举办着,它已然成为一个符号,为这些少数人群争取应得的权益。我在2014年时参加过伦敦的骄傲日,第一次看到如此之多的LGBT群体聚集在一起,整座城市似乎都在为他们而感到骄傲。那是我第一次发现,五大三粗的汉子穿着女装其实也挺可爱。

最早知道Gay Pride的时候,也许很多人的反应是“你们歪果仁真会玩”,老实说,我当时也是抱着玩票心理前往的。

而这种心态的改变完全是受到现场气氛的感染,那些参加活动的人很好地诠释了Pride,他们展示自己的身体,自己的爱人。

当那个穿着蕾丝连衣裙和超高高跟鞋的小哥妩媚地跑到马路中间对所有人大放媚眼时,我心中居然趟过一丝感动。就像是一个丑了二十多年的姑娘,有一天终于碰到心爱之人,她的绽放会让你意识到每个人都值得被爱。


当天的活动高潮似乎被Ian的到来推到顶峰,这个饰演邓布利多校长的老头,精神矍铄地出现在游行队伍中,他高举双臂,自信地笑着。

不少人需要“偶像”式的存在,Ian很好地为这个群体代言了,并成为一些人的精神支柱。也就是这一两周,Ian到中国做宣传,一个小伙子从北京到上海拜见偶像,几次错过,最后终于在酒吧堵到Ian在酒吧歇息消遣。

他递上自制的海报,向Ian表达敬仰之情,还自爆他决定出柜是因为看到Ian在电视上公开承认自己是同性恋的节目。他大受鼓舞,认为要面对自己的内心,并自此把Ian看作是人生向导。做偶像能至此,也是不枉人生了吧。


越努力越幸运,我钦佩LGBT群体的精神,他们为自己发声,做了不少努力,而这些努力帮助他们在艰难的处境中开出一小朵接一小朵的花来。

我联想到自己的童年,小学某段时间,我受到全班同学的排斥,只因为我是转学的插班生,不仅此前接受的教育方式不同,还是外地人。“和别人不一样”成为了被大多数人欺负的原因。

这个原因不会被光明正大地拿出来谈论,它被一些冠冕堂皇的表象掩盖着,但一切不公和欺辱都因为“你和我们不一样”。

后来我离开了那所学校,再没被欺负过,再再之后的很多年,我站在伦敦的Gay Pride人群中,突然意识到,当年那些欺负我的人,其实都是懦弱的人。

(本文配图均源自网络)




时区作者 佐伊邱 

 在 通 往 嬉 皮 士 的 道 路 上 夭 折
微信号:ZzoeQiu




如果你喜欢佐伊,就给她发个小红包呗


想知道Guan点栏目还吐过哪些犀利的槽?回复关键字,告诉你一个不同的世界观

澳洲学术 | 澳洲学术造假,怪我咯?

枪 | 这样被枪指着头,吓得我裤子都湿了

代写枪手 | 是的,我就是代写枪手——亲身经历揭秘代写产业链

毕业回国 | 留学生毕业回国,都是loser?

辞职 | 辞职去留学,你想好了吗?



这是时区的Guan点栏目,如果你有不吐不快、犀利过人的想法,欢迎来砸稿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