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的哭墙” 1980年秋天,经美国国会批准,美国建筑家协会组织和发起了“越战纪念碑”征集设计方案。 彼时的林璎正在完成一个关于“墓地建筑”的功课,知道这一消息后的她,立即决定将这件作业作为毕业设计去投稿。而这一决定也由此成为她生命中最为重要的节点,将懵懂的她带到了全美的面前。 自此,林璎把全部精力集中在了如何处理生死与人们之间的关系上,她甚至刻意不去阅读关于越战庞杂的历史资料,绕开政治与辩论,将这一作品的意义落脚在“人”上。 她问自己:建“越战纪念碑”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当宝贵的生命成了战争的代价时,“人”无疑是应该被首先记住的。 来到华盛顿考察,面对天空和草地林璎思绪万千,她想象用小刀在地面切出一道口子,这道“伤口”正向两边延伸,就像结界隔离开现实和另外那个人类无法触及的世界。 越南战争纪念碑草图 随后,林璎这个看似简单却蕴含了无限力量的设计作品,从大师云集的上千个设计方案中脱颖而出。 顺着参赛地址,评委们惊讶地发现这个作品竟然来自耶鲁的学生宿舍,它的作者是一位大三女生,还是亚裔。 图片来源自 Google 然而越战纪念碑特立独行的造型,以及林璎亚裔的身份,在舆论中引发了巨大争议。 有的老兵认为它像一道丑陋的黑色疤痕,还有人说,这一设计看起来就像是回力镖,预示着灾难会再次重演。当时反对最为激烈的Tom Carhart还在《纽约时报》上发文,认为林璎的设计简直是“一道耻辱、悲哀的黑口子”,并认为这侮辱了所有参战军人。 对作品的批判又衍生至对林璎身份的人身攻击,“怎么可以让一个亚洲人设计一场亚洲战争的纪念碑?”“当第一批越战军人遗体运回来的时候,她还只有4岁。” 图片来源自 Google 异见者反对的理由包括林璎的亚裔血统、她的性别、以及她专业经验的不足。 他们甚至向评审委员会施加压力,试图改换方案。最终,双方在博弈中决定妥协,对原设计进行修改——在两堵墙之间加上一组老兵塑像,并插上美国国旗。 林璎的父亲曾说,“林家的女人,每一位都个性倔犟,果敢独断,才华横溢而心想事成。” 面对反对者的质疑和评委会的让步,此时的林璎坚定地站了出来。 她出席辩论并公开表态:这样的修改将令她的设计毫无意义。林璎说,这样的塑像就像是“在别人的画像上画胡子”,完全是破坏行为。 即使是在施工期间,这一风波都从未平息。最后美术委员会决定,将雕塑和旗杆置于整个纪念园地的入口处,和纪念墙远离,最大程度地维护了林璎最初的设计。 所有的争取、伤心和委屈,在纪念墙最终完成的那一刻,似乎都变得有了意义——林璎发现,“当看到它的那一瞬间,发现和我脑海中的想象相似得惊人。” 图片来源自 Google 时间也给出了答案。现在,越战纪念墙已经成为全美最著名的建筑之一。 每年,400多万人来到这里,驻足、怀念,老兵们在反光黑色大理石中看到自己的面庞和逝去战友的名字,潸然泪下。 这座纪念碑被称为“美国人的哭墙”,面对它,人们的悲伤情绪在这里得到彻底地释放,人们纷纷献上了掌心、膝盖、拥抱、眼泪以及最诚挚的心。 图片来源自 Google 放下伟大的成就 因为这样一座纪念碑,林璎让美国建筑界记住了自己的名字。 然后,荣誉只是一瞬,在纪念碑落成之后,她快速地投入到更多的创作之中,她知道,自己距离心中至高的理想还有很长的距离。 “越战纪念碑可能是我最为公众所熟知的作品,我也为之感到骄傲,但它只是我人生当中的一小段,我很庆幸它是我的第一件作品,因为之后可以把它放下,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图片来源自 Google 1986年林璎在耶鲁大学获硕士学位,次年获得博士学位。 博士毕业后,林璎在纽约开办设计工作室,以独特的艺术理念闻名于美国建筑业,期间她接手了民权运动纪念碑、以及耶鲁大学纪念录取女学生的“妇女之桌”、密歇根大学的“波浪形地域”等设计建造项目。 林璎为母校耶鲁大学纪念开女权运动之先河设计妇女之桌桌上雕刻着数字,记载着每年耶鲁新生中的女生人数。 从越战、种族、到女权,林璎通过科学、历史、政治和文化诠释着自然,其纪念建筑设计更见证了20世纪末美国社会的沧桑巨变。 Civil Rights Memorial Groundswell Weber House Eclipsed Time Blue Lake Pass 1983年,在一个国际设计大会上,林璎和乔布斯相识了,并因为“追求极简设计“的共同理念成为了好朋友。 在《乔布斯传》中提到,乔布斯曾邀请林璎访问苹果公司。“有林璎这样的人在身边的时候,乔布斯会有些羞怯,于是他还找来了黛比·科尔曼(第一代Mac团队的女设计师),带着林璎参观。” 有一天,林璎看到桌子上笨重的电脑提问道:“为什么你们不把它做得薄一点儿?为什么不做成平板的便携式电脑?”乔布斯想了想回答说:“那将是我的目标。” 20年后,苹果推出了 iPad。乔布斯用现实回应了林璎最独到的设想。 图片来源自 Google 可以说,在45岁前,林璎收获了大多数设计师一辈子望尘莫及的成就。 在外人眼中,她年纪轻轻,才华横溢,凭借出色的才能遥遥站在艺术建筑的巅峰,但她本人却如同她笔下的作品一般,朴实无华,没有浮夸的装饰,但形式独特、安静,又富有艺术感。 图片来源自 Google 虽然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建筑设计师,但她仍留着学生时期的发型,在镜头前时常露出几分羞怯,生活中为人低调、纯净淡然,一身书卷气。 有记者形容她,“总像是匆匆赶去上课而又害怕迟到的大学生”。 图片来源自 Google 并始终保有着那颗对待艺术的纯粹之心:“你之所以做某件事是因为它对你来说很重要,既使它无法使你变得富有。” 对于很多国人来说,“林徽因的侄女”是认识林璎最显著的标签,而她却用独特的才华和对艺术的执着,谱写了一段属于自己的人生传奇。 当初姑姑想要进入建筑系读书的愿望,也在林璎的身上得到了实现。当她站上领奖台,作为唯一的女建筑家,也是唯一的华裔,被美国政府授予艺术家的最高荣誉时,她延续了林家人的艺术理想。 她说:“过去会告诉我们,将来应该怎样生活。我觉得这些是我和林徽因、梁思成共同相信的。” 图片来源自 Google 从不了解自己的家族身份,到为东西方文化的交融而着迷,在林璎身上,我们看到:所谓家族传承,除了财富的沿袭,更重要的是品格与才华的一脉相承...... 图片来源自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