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抗疫,30天清零!震惊西方媒体

2020年07月17日 澳网


▲  关 注 '澳 元'   圆 澳 洲 梦  


—文章不代表本公众平台观点—


文章导读:

1,中国抗疫令惊讶西方媒体,北京一个月病例清零靠什么?从一个细节,就看到巨大差异

2,【重⼤进展】美国新冠疫苗第⼀阶段告捷,抗体出现率达100%! 

3,确诊120天后,悉尼女仍饱受新冠病痛折磨!医生也束手无策 


中国抗疫令惊讶西方媒体,北京一个月病例清零靠什么?从一个细节,就看到巨大差异

新冠疫情犹如一面镜子,照出了中国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为民理念,也照出了中国人民自觉自律的优良品格。


从7月6日至今,北京已连续超过一周无新增报告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意味着6月11日暴发于新发地批发市场的聚集性疫情基本结束,中国的抗疫成就再次令世人瞩目。

北京不是武汉的翻版,吸取了武汉抗疫经验的北京在应对新的突发疫情时也更加从容有度。但北京和武汉的抗疫模式,都是中国抗疫故事的真实写照。从武汉到北京,中国的成功不是偶然,也并不意外。

病毒当前,挽救生命、控制疫情是中国各级政府的第一要务。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给各国政府出了一道难题:防控疫情和保卫经济何者为先?中国选择了前者。基于这一选择,中国抗疫体现出锁定风险行动迅速和执行隔离措施坚决两大特点。

首例病例出现后,北京市区两级疾控中心第一时间开展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不到22小时锁定新发地为风险地;一个月内,北京市核酸检测机构从6月上旬的98所扩充到184所,很多检测点一夜建成,单日检测能力从10万人份提升到50万人份以上,到7月7日已完成超过1100万人次的检测量……

正如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所说,增大检测量的做法,只有在有效隔离和追踪的情况下,才对控制传播有价值。在锁定风险的同时,北京采取有针对性的严格隔离措施。先是立即封闭新发地市场、对市场周边小区实施封闭管理、对新发地市场从业人员进行集中医学观察等。此后,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对追踪到的可能密切接触者以及到访过新发地市场的人员进行全面排查并实施居家隔离观察。

断然举措背后,是政府工作人员和疾控人员的夙夜在公、枕戈待旦,他们用无私奉献诠释着生命至上的为民理念和医者仁心。虽然市场封闭、小区封闭、人员隔离,部分经济活动不可避免地受到抑制,但中国政府部门并没有片刻犹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毅然地,为了防控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按下了暂停键,不惜付出很高的代价,把人民的生命和健康放在第一位。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必须把它保住,我们办事情一切都从这个原则出发。”

中国民众自觉自律,保证政府抗疫举措落地生根。在一些国家,戴口罩一度是备受争议的话题,有时甚至成为不同政党相互攻讦的武器。然而在中国,公共场合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早已成为社会共识,得到绝大多数公众的自觉履行。

日前,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一档有关中国抗疫的节目中,前方记者讲述了在北京亲眼所见的中国民众自觉遵守防疫规定的情形。在记者说到有人匆忙中忘记戴口罩而赶紧用衣袖捂住口鼻或主动避开他人这些细节的时候,主持人面露惊讶神情。

国人情愿让渡部分人身自由和权利,听从防疫部门指示,自觉执行自我防护,严格约束个人行为,让国家一系列严控措施得以切实执行,恰恰是抗击疫情这场人民战争能够取得成效的关键。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曾称赞道,中国人民在抗疫中的牺牲为全人类做出了贡献。德国中国问题专家弗兰克·西伦认为,中国能快速从新冠病毒阴影中恢复和“中国人高度自律”有关。

全球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任务仍然不可轻忽。但政府和民众的团结协作和相互信任,让中国最早看见了战胜疫情的曙光,成为全球抗疫中一道真正的“风景线”。

患难相恤、上下同心、自律自强,是植根于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的血脉精神,也必将成为新时代中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不竭动力。


【重⼤进展】美国新冠疫苗第⼀阶段告捷,抗体出现率达100%! 


芝加哥消息,美国科研⼈员宣布摩德娜公司(Moderna NASDAQ:MRNA)的第⼀阶段实验型疫苗取得重⼤进展—参与⼈体试验的45名志愿者体内全部出现了抗体以及免疫反应。


摩德娜公司的科研⼈员近⽇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发表⽂章,⽂章称参与实验的志愿者在接种了两剂疫苗之后,体内都出现了⾼强度抗体,并已经超出了康复患者体内⾃然产⽣的抗体强度。


另外,45名志愿者中没有⼈出现严重副作用,但是有50%以上的患者出现了轻度或重度反应,这些反应包括:乏力、 头痛、发冷以及肌⾁酸痛。虽然摩德娜公司没有明确指出是哪些志愿者产⽣了反应,但是相关分析指出可能是那些接种剂量较⼤的志愿者。


对此,美国传染病研究所所⻓安东尼·弗奇(Anthony Fauci)教授表示,摩德娜公司的成果是个好消息,并指出该疫苗副作⽤⼩且杀毒⽔平高,都是杰出的成就。


确诊120天后,悉尼女仍饱受新冠病痛折磨!医生也束手无策 


今年3月,从英国回国的穆尼(Georgia Mooney)确诊感染COVID-19,她当时并不太担心。


“我只有31岁,身体其他方面都很健康,我的想法是,‘哦,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可能只是几周时间会有不适,之后应该就能恢复正常了。’”她说。


但这位创作型歌手大错特错。


她是经历了漫长而痛苦恢复期的COVID-19患者之一,症状无法预测且久久无法消除。


医生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也无法知道接下来她要面临什么处境。


穆尼曾计划2020年前往海外拓展她的单飞事业,但为了身体能尽快恢复健康,她已搬回悉尼与父母同住。


她说,自己出现“各种症状:发烧、盗汗、疲劳、肌肉疼痛……喉咙痛以及剧烈头痛”。


将近四个月后,症状依然存在。


她每日感到胸痛,气短,胸部有收缩感。


“我不能过分劳累,我可以每天去散步,但只能做到这个程度而已。


我是一名音乐工作者和歌手,由于呼吸问题,我很多时候没法唱歌。” 


传染病医生多尔(Greg Dore)教授在悉尼St Vincent’s Hospital参与了一项研究,研究COVID-19的长期影响,以及为什么一些患者会持续患病。


包括穆尼在内的100名康复患者被招募来研究病毒对人体的影响。


多尔教授说,“很明显,有相当一部分人,即使是所谓的轻微疾病,在最初出现症状三、四个月后仍没有结束的迹象。” 


“症状包括持续疲劳、运动耐受性降低……一些呼吸道症状。有些人报告他们会出现所说的脑雾(brain fog,指大脑难以形成清晰思维和记忆的现象),注意力不集中。” 


多尔教授希望能在几个月内看到这项研究的初步报告,但是他说对于这种持续的症状有几种可能的解释。


他说,“第一种可能是病毒本身直接损害了身体器官的特定部位。


第二种可能性是,它可能触发了免疫反应或免疫疾病。我们之前已经看到,许多传染病可以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 35岁的Byron Bay制作人尼科尔森-麦凯勒(Mirabai Nicholson-McKellar)首次确诊是120天之前,但至今仍然不舒服。


她说,“康复的过程非常不稳定。


这周我的偏头痛很严重,我仍然感到非常虚弱,非常疲劳,用力时呼吸急促,胸痛,上周我出现严重的恶心感以及肠胃问题。” 


今年5月,Nicholson-McKellar第三次被诊断为COVID-19阳性。


卫生当局已经证实她不再具有传染性。


她说,虽然自己正在好转,但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除了注意力不集中和脑雾,尼科尔森-麦凯勒最近又出现了偏头痛,她的医生建议,如果头痛继续下去,她应该进行CT扫描。


“我们不了解这种病毒,有太多未知的东西,我们能做的就是检查,”她说。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请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