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奇又愤怒!三胞胎19年后意外重逢,被贫中富收养,却是实验品!

2018年12月03日 悉尼名城快讯




今年的一部纪录片《孪生陌生人》(Three Identical Strangers)讲述了这样一个真实故事,离奇却让人心碎:


从婴儿时期就被分开的的三胞胎

被三个不同阶层的家庭领养

毫不知情成长19年后

一次意外重逢,就像打开了潘多拉盒子

从一开始的喜悦

到当真相一层层的剥开

让人心碎,更多的是愤怒!




八十年代,一个年轻人上大学,遇到另一个自己


故事要从1980年说起。那一年,一个叫Bobby的年轻人第一次踏入大学校园。作为一个新生,校园的一切都是无比新奇的,但令他意外的是,同学和老师就像认识他很久了一样,热情的和他打招呼,还有女孩会过来给他一个吻。Bobby意识到,这种热情已经远超欢迎新生的热情程度,终于,他听到一个名字:Eddy。



为什么大家都以为自己是Eddy?他是谁?


当Bobby来到男生宿舍,Eddy的好哥们吓了一跳,要不是他刚刚才和Eddy通过电话,知道Eddy还在100公里外的家中,他也一位是Eddy提早回来了!“你也是被领养的?”  “你的生日也是7月12日?”当这位同学和鲍比确认完这些关键信息,他有一种强烈的预感:Bobby和Eddy很可能是亲兄弟!

两个少年飞速开车前往艾迪的家,想验证这一不可思议的猜测。

当门被打开的刹那,长得一模一样的Bobby和Eddy看着对方的脸,时间仿佛在这一刻静止。


到这里,被不同家庭收养的双胞胎兄弟终于相认,这是何等温馨与感人的。但是,离奇的事才刚开始!


当媒体将此人间温情报道出来后,“领养” “7月12日生” 和两兄弟照片,这些关键信息,引来了第三个人—另一个兄弟David!他们其实是三胞胎!





不同的家庭环境似乎对三人的个性毫无影响!



人生如戏,也不过如此吧!此事当时轰动美国。三胞胎兄弟,时隔19年再相逢,人间处处是温情!很感人的故事对不对!在无数次的采访中,人们也惊奇的发现,血缘与基因真是一个神奇的东西。三兄弟虽然生长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下,喜好却惊人的相似:他们都喜欢吃中餐;喜欢抽同一个牌子的香烟;都曾是摔跤选手;择偶标准也相近。更相似的是,他们各自成长的家庭里,都有一个比自己大两岁的被领养的姐姐



三兄弟,初重逢,形影不离




不经意的相遇,相似的巧合,完美的结局,都符合了人们对生活惊喜的预期。三兄弟一夜之间成为了美国家喻户晓的真人明星,上电视、演电影,在纽约过起了万众追捧的生活。三兄弟更是做起了老板,利用自己的“三胞胎”口碑在纽约开了一家网红餐厅,第一年就赚了100多万美元。合伙创业的三兄弟也分别找到了自己的真爱。三人先后结婚生子,生活也渐渐安定。仿佛他们的人生已经圆满了,爱人,亲人都在身边,但他们的幸福却不真实。



三兄弟,来自三个不同的社会阶层



三队领养夫妇,分别来自三个不同的阶层:蓝领、中产、富裕阶层。


长在富人区的Bobby:他的养父是医生,养母是律师,家庭成员都受过良好的教育,衣食无忧,居住在美国最负盛名的“富人区”。养父母工作非常忙,能陪伴孩子的时间不多,但在有限的时间里总是尽可能地为孩子提供最好的资源,帮助他成长为健全的人。



来自中产家庭的Eddy:养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教师,但Eddy的养父非常保守,对子女教养十分严苛,从小到大,Eddy都与他缺少沟通。



成长在蓝领家庭的David:他的养父母都是移民,英语是他们的第二语言,是三个家庭中受教育程度最低的。他们经营着一家小小的杂货铺,勉强能够维持温饱。虽然社会地位不高、也不是非常有钱,但他的父亲却是三位养父中最温暖而幽默的,他有大量时间陪伴孩子成长,与孩子平等沟通。成年后的David,也是三兄弟中最乐观外向的人。




这样人们慢慢里除了头绪,似乎抓住了什么重点:三兄弟,一样的基因,三个不同的成长阶层。这像不像实验的某种变量?

世闻名的BBC纪录片《人生七年》,就是记录追踪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小孩的成长状态,从而考察不同的家庭环境对儿童成长会有怎样的影响。这就是翻版!


三胞胎,真的只是实验品!



当三兄弟还沉浸在人生赢家的喜悦中时,他们的养父母们却有一个困扰:为什么当初收养孩子的时候,没有任何人告诉他们,孩子是有其他兄弟的?就这样不知情的将三个孩子分别带回家,使兄弟分离19年。



几年后,《纽约客》记者发现了一项八十年代的秘密研究,内容是“将同卵双胞胎弃婴放置到不同的家庭环境中生活,以观察先天性遗传到底对人类影响有多大”。将领养机构的双胞胎或三胞胎分散给不同背景的家庭收养,只为研究一个长久存在科学难题:“一个人能成长为,是先天因素的作用大,还是后天环境的影响大?”



而三兄弟,只是众多的实验样本之一。



得知这个消息后,三兄弟和他们的家人们都十分愤怒!整整19年!不知情的分离,他们错失了彼此的陪伴与成长,只是因为某些人的一己研究之需?!而且,如果不是当初的一系列巧合,没有人准备告诉他们,他们可能这辈子都不知道对方的存在。


这时,三兄弟才渐渐想起来,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经常有陌生人以“领养机构回访被领养孩子的状况”为由登门拜访,给他们做各种实验, 并观察记录他们的反应,而当时养父母们都以为这不过是领养机构在例行公事。没想到他们的生活从头到尾,都是在别人的检测下进行的实验。


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当年的领养机构——路易斯·怀斯中心,但该机构已因不明原因而关闭。



很多信息还是确实的,但经过《纽约客》记者的深入调查,唯一能够确认的是,当年被动参与这项实验的对象,绝对不止这三兄弟。由三兄弟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有越来越多被分散的兄弟姐妹找到了对方。这些人有着和三兄弟一致的经历——被不同的家庭领养,从小到大持续接受领养机构的“回访”。



何等可笑?我的一整个人生,只是别人的一项实验?!


科学凌驾于任性,悲剧不可逆转


当年这项实验的负责人——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彼得·纽鲍尔,由于已届高龄,一直拒绝采访,拒绝透露任何所谓“实验成果”的信息,并在不久后离世。纽约客记者后来联系上了他的助理,可对方除了介绍了一些实验的细节,比如确认三兄弟的姐姐也是作为“控制变量”被提前安置在不同家庭,此外,他对实验成果也是一无所知。


身为参与者之一,助理也清楚,从道德层面来讲是错误的,但在那个年代,在“为科学奉献一切”的理念驱动下,他们“别无选择”。


直到2066年,这项实验将成为一个永久的谜团。


与该实验相关的全部材料以及从未发表的“实验成果”,现在都被封存在耶鲁大学图书馆。记录显示,这些资料将被封存至2066年,那时,所有与实验有关的人都将不在人世。在此之前,这项实验一直是个谜团。



后来的命运,三兄弟的悲剧


知晓自己是“实验品”的三兄弟,在愤怒过后变得越来越悲观。他们错过了彼此19年的光阴,骤然重逢之初的喜悦,在因为缺少成长陪伴的磨合带来的矛盾,最终在累积中爆发。


因为对餐馆经营理念的不同,兄弟之间的小争执最终变成了剧烈的冲突,在一次大吵之后,Bobby退出了共同经营,也离开了Eddy和David,而被抛下的两个人,觉得自己受到了背叛。成长于中产家庭、从小受到养父严厉教育的Eddy,情绪渐渐崩溃,患上了躁狂抑郁症,后来举枪自尽。当初大家都在强调他们的相似性,后来大家逐渐意识到了他们的不同。他们喜欢相同的东西,有相似的兴趣,但是在更深层次他们是不同的。


就像David的开朗性格,源于他养父的开明及乐观的个性。Eddy的养父是传统而严肃的,不善于沟通,也因此Eddy更看重三兄弟的情谊,后来更至躁郁症自杀身亡。


还有一对通过该机构被领养的双胞胎相认,他们都在当老师,都患有抑郁症。




Eddy的离世让亲人们心碎,Bobby和David陷入了深深的痛苦,甚至觉得“该死的那个是我”;而Eddy的养父,那位风烛残年的教师,也因自己过于严厉的教育方式而自责不已。


一脉相承的兄弟姐妹,在成年后面对困境时所表现出不同的反应模式,从一定程度上也许可以回答那个问题:“先天重要还是后天重要”。但与生命相比,这一切,都不重要。



科学研究的尺度与代价


当科学凌驾于人性之上,后果,是无法拯救的代价。


用现在的眼光来看,那些把人类当作小白鼠的科学实验无疑是残忍而不道德的。20世纪40年代,为了研究青霉素对于梅毒的治疗效果,危地马拉上演了一场可怕的“实验”,共计1500名妓女、囚犯、士兵感染了梅毒,再以治疗的名义被研究观察,无数人因此丧命。儿科心理医生Lauretta Bender为了研究电击对治疗儿童精神分裂症的效果,对纽约一家医院至少100名3~12岁的儿童做了电击痉挛实验,其中一名儿童曾连续20天遭受电击。


将人类异化为实验物品,三胞胎兄弟并不是第一例,也许还不会是最后一例。从这些案例,到最近沸沸扬扬的基因编辑新生儿,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科学研究的目的和尺度该在哪里?


无论实验的初衷如何,当科学凌驾于人性之上,当人类在不知情时被动作为实验品,注定是悲剧的。



如果不是“被安排”的实验品,他们三兄弟的人生该是多么正常而快乐!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