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跌的信贷风险会破坏中国经济增长吗?
过去十年间,中国经历了由信贷推动的投资热潮。私人非金融部门的信贷已经从2000年占GDP的100%发展到2013年的180%左右。这个增长率大大高于许多遭受危机冲击的欧洲国家。
预先减债
由于投资带来经济效益,借贷投资并不是件坏事,特别是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然而,两年期的不良贷款往往并非如此,因此需要遏制这种借贷。这一势头已开始蔓延:新的社会融资总额(流动性和信用测试)二月份较上月下跌了超过50%,即9387亿元。
硬着陆还是软着陆?
近期一系列令人失望的数据显示出今年中国经济放缓的风险。最新的采购经理人指数(purchasing managers'index )显示,制造业截至三月份已连续四个月呈下跌势头,这也是7个月已来的最低点。工业产值年增长率跌至8.6% — 按照西方的标准来看依然强劲,但对中国来说则是全球金融危机已来最低的增长水平。
投资同比下降17.9%,成为2000年以来的最低谷。出口量也是大失所望,考虑到农历新年假期的影响,2月份依然下降18.1%。
最终,银行同业市场呈现异常波动。12月份,当银行间拆借利率几乎达到10%之时,银行遭遇了流动性危机。当“西方式”信贷危机出现,国家未必参与到银行系统之中,因为央行有它独立的优势做出干预。但是,像中小企业在内的高风险借款人,持续波动对他们意味着更高的贷款利率。
雄心勃勃的改革议程
2014年中国政府旨在减少产能过剩的生产,并在多项领域进行改革,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然而,也有人担心这些改革将会因潜在的下跌风险的存在而淡化。
例如,贷款的极具放缓可能拖累经济的增长,施压央行减少货币供应以支持近日重申的7.5%的增长目标。
由于债台高筑的地方政府,国有企业和银行相互之间的紧密联系,高度杠杆化的国有企业可能将是改革下一个目标。但是对于准公共事业改革的风险很可能会将改革拉回原点。
改革势在必行
这些增长的风险更加强调了急需改革的重要性。从以出口和投资为主导的增长模式向内需消费和服务模式的转变必然会放缓经济长期增长的速度,然而这将会降低中国所受外部经济的冲击,并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增长。银行业面向民营资本开放将会增加金融服务的的竞争性。推行这些改革可能存在一些过渡性的成本,但可确保中国经济的长期持续稳定增长。
原文源自:普华永道全球经济观察,2014年4月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法律意见。普华永道对信息的准确性不负任何责任。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与普华永道中国事务部张恺联系:[email protected]
普华永道澳大利亚
PwC_Austral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