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约2万字,阅读时间约30分钟。
465天的心路历程,无法用三言两语就讲清楚。
如果你想跳过我的经历直接看血泪史的经验总结,可以直接将文章拉到底部,从“07 写在后面的话”开始是最强干货。
但如果你想完整地了解我的故事,看看我是如何一步步走出迷茫的,我还是建议你抽时间从头看起。
读完,或许你还能多了解几个行业。
愿我的故事能带给你勇气。想写这篇文章很久了,自从工作上大体尘埃落定后,很想将我回国找工作这段备受煎熬的心路历程记录下来,也算完成我的一大心愿。这篇文章并非分享我找工作的技巧,那些找工作的“术”网上随处可见,而那些找工作的“道”,作为一个仅仅工作一年半的“新人”怕也很难讲清楚。但是,这465天中经历的迷茫、痛苦、折磨、放弃、选择和辗转,我相信每一个努力求职的年轻人都经历过或正经历着。我想把我的故事分享出来,告诉你们——你们并不孤独。而对于那些尚处迷茫的年轻人,若能从我复杂坎坷的经历中吸取一两个经验教训,那就更好了。这465天,是从2017年5月20日我美国硕士毕业回国之日算起,到2018年8月28日我第一份正式工作入职的那一天为止。这465天,我完整得经历过堪比高考的国内秋招,参加无数场校内宣讲会、线下招聘会,做过各色各样的网测题,投递至少120份简历、参加群面约10余场,线上线下单独面试约40次,收获约10个offer;也因为求职焦虑在某些求职平台上花过超万元学费请专家辅导过简历和面试技巧。这465天,我还先后分别在上海的三家知名企业以试用期或实习生的身份呆过一段时间——一家互联网独角兽公司、一家保险公司、一家Fintech公司。但最终都因为一些原因没有留下来(后文会细说)。这465天,我没有正式签约并入职过任何一家公司,严格来说算是个“待业青年”。很多人问起我,毕业后那段时间你在做什么?我会笑一笑——毕业后GAP了一年,为了寻找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这465天,我从起初完全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工作的茫然,到终于逐渐明白自己究竟适合什么、想要什么。就以上这些经历,可能也并非每一个回国找工作的海归都会经历的吧?
大三下去美国交换学习,这段出国学习经历让我看到了更大的世界,回国后决定毕业后要出国读研。
最终成功申请到了英国某G5名校的传媒专业,这个专业第一年在英国读,第二年在它合作的美国学校读(专业top3),两年可以拿两个文凭,号称双硕士。两年期间我的综合绩点处于前20%。
读研第一年学业压力巨大,完全没有考虑过工作的事情。第二年在美国受周围同学影响,开始为找工作焦虑。面临毕业时,我决心回国就业。我在美国读研期间,在一家NGO有过一段实习。
然后就是我465天的漫漫回国求职路。
2018年8月28日我正式入职人生第一份正式工作——中学英文老师,工作至今。
你可能会像我当时的朋友们一样,唏嘘我这还不错的学历背景,为何最后没去那些知名企业?更何况我的校友同学们,大部分都在响当当的知名企业里,为什么我却甘愿做一个“平凡”的老师呢?其实我刚回国的时候也未曾想过自己会成为一名老师,甚至“老师”这个选项被排在最末位。可是经历过465天的求职旅程后,最后是我主动选择了这个职业。阶段一:心比天高 2017年5月-2017年10月阶段二:心有不甘 2017年10月-2018年2月阶段三:最后的挣扎 2018年2月-2018年8月阶段一:心比天高
相信大部分刚刚毕业的年轻人都和那时的我一样,眼前海阔天空、心比天高,对未来充满无限憧憬、自信满满,仿佛世界就在脚下、仿佛自己无所不能。那年的硕士毕业论文我研究的是腾讯微信中的强社交,那篇论文导师打了A,我膨胀得不行,以为自己都可以申请到腾讯微信事业部的岗位。带着自信心爆棚的心态,我回了上海。因为读研期间了解了一些传媒相关的行业,结合自己的兴趣和校友们的就业方向,我当时主要想申请市场调研的工作,因为觉得收集数据、定性研究、了解不同的行业是件很有趣的事情。回来没多久,就有两个“非常诱人”的工作机会:一个是一位学长推荐的基金公司电商运营部的工作,主要工作内容是在其微信公众号上为基金产品写推文。虽然之前从未考虑过金融行业,但我还是去面试了,一方面想积累自己的面试经验,另一方面也可以侧面了解一下这个行业。面试后,部门领导很看重我,但不是很确定我是否能胜任这份需要创意写作的工作,所以提议我可以先实习一个月试试,一个月后再定。我挺惊讶的,没想到回国第一次面试就挺顺利。而且那位领导还说,通过面试觉得我很有潜力。这么看来,我还是很厉害的?当时觉得自己刚回国,6月份为时尚早,要不再等等秋招,说不定能申请到更好的工作,我还想等秋招的时候申请市场调研的公司呢。而且,我一向排斥与金钱打交道甚为紧密的金融行业,再说了,万一实习一个月后老板不要我了怎么办?就因为各种不确定性和自己的多虑,当时我放弃了这个难得的机会。
(这里有必要提醒一下未来找工作的小伙伴们——即使不一定能留下来,这种机会也千万别放弃!有工作橄榄枝,先接了再说,去做了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如果不喜欢,也可以边做边找其他的工作。)第二个一回国就抛向我的橄榄枝来自我一位很厉害的学姐,说有一个在北京基金公司的工作机会,觉得我很有潜力,可以去试试看做投前。又是基金公司!那年和基金公司真的很有缘了。当时的自己简直膨胀了!我一个毫无金融会计背景的纯文科生,竟然被邀请去做投前?!因为机会确实难得,可以和背景超厉害的领导共事,而且又承蒙学姐和介绍人邀请,于是我恶补了好多投资金融术语,赴往北京面试。面试那天,北京雾霾染白了天。我坐在那位国内最顶尖名校毕业的高材生老板面前,几乎快被她犀利的眼神杀死。金融投资领域,我完全是一张白纸。虽然临时抱佛脚、硬着头皮看了很多相关文章,但是在她的追问下我很快露出了马脚。我感觉她的眼里写满了失望,当时我羞愧极了,觉得非常对不起学姐和介绍人。面试结束后,介绍人说这个职位可能不适合我,但是可以给我一个私人助理的职位。这个职位前半年多需要在北京,后期可能会回到上海,并且一再和我强调团队里的成员背景都很优秀、可以带我学习,说让我考虑一下。离开公司后,我独自一人搭乘出租回旅馆,由于早起,那天头疼得厉害,出租车里弥漫着劣质的香烟味,天空雾蒙蒙的尘土飞扬,我突然一阵反胃,明明我家在上海也算大城市,为什么要一个人跑来北京工作?为什么要来这个老板不看好我的公司?要不是看在学姐和介绍人的份上,怕这个老板根本不会面试我这个无名小卒吧?这个私人助理职位,应该也是看在熟人的份上勉为其难才给我的吧?而且我对金融投资一窍不通,准备面试时就够痛苦艰难了,真正工作后得花多大力气学习这些我不擅长的知识啊?当时心里一横,算了,不管面子不面子,我不干,回上海!于是,就这么拒绝了第二个工作机会。那年夏天,我还费了挺多精力面试过一家做全球物流的公司并拿到了offer。这份工作前半个月可以免费让我去伦敦培训,当时心动了一下,可是,毕竟行业太过局限,最后还是放弃了这份工作。申请了几个工作当作练手后,彼时已经8月,秋招之站即将打响,隐隐还觉得有些小激动呢。那个时候我觉得,秋招好比高考,就像没经历过高考的人生不完整一样,没经历过秋招的人生也不完整。���能带着这样的潜意识,很多熟人介绍的工作因为来得太过轻而易举,总让我觉得不够带劲儿。秋招正式开始,那段时间基本天天泡在应届生求职网上、加了十多个求职微信群、天天刷微信公众号推送的求职文章、辗转于各大线下招聘会。神经几乎时刻处于绷紧状态,虽然每天没工作不上班,但还是很规律地一起床就坐在电脑前改简历、投简历、填网申、做网测、刷帖子。8、9月份主要是互联网公司的网申。我用Excel表统计和追踪投出去的每一份简历,有些过了一两周就有回应,有些收到了网测链接,而绝大部分都石沉大海、杳无音讯。这个时候,先前在海归招聘会上投的一家互联网独角兽公司邀请我去面试,职位是公关。虽然职位并非完全契合我的求职目标,但因为那段时间互联网行业很热门,总是听说“选择工作,首先要选对行业”,那么选择去互联网行业肯定没错。面试时,我完全被部门leader的个人魅力打动,leader太会说故事了(后来明白leader是在画大饼),听说公司里还隐藏着各路大神,工作环境又非常开放、自由和年轻,于是我努力争取到了一个月的试用期机会。9月份,我以实习生的身份,正式开始了这段互联网公司的试用期工作。当时觉得,试用期嘛,基本上就是入职前的前奏,不太会有什么大问题。后来发现,大错特错!我当时接手的一个重要任务是需要作出一个新媒体方案,领导要求能够燃爆朋友圈的那种。这对于一个毫无工作经验的新人来说,真是难上加难。但是,无知者无畏,做就做。在几个部门同事的协助下,我完成了第一个方案,领导并不满意,要求再修改。于是,我又接连做出了第二版、第三版方案,可是每次开会,领导都不屑一顾。直到有一次,他当着其他同事面,看着我的眼睛严厉地质问:你觉得这种方案有谁要看吗?!我第一次感受到了什么叫做困难的工作。想起一位学姐跟我说过,工作后发现,工作忙和工作难是两码事。虽然在试用期期间常常工作到半夜回家,可大多数工作并非真的困难,只是占用时间而已;而那些真正困难的工作,不仅占用时间,还占用脑力和心力。可能和大多数创业公司差不多,领导没有时间精力手把手培养新人,他们不会告诉你应该怎么做,他们只会在你给出方案后知道他不想要什么。他们希望你一进来就能给公司带来效益。而那些同级的同事们,他们天天头上也顶着很大的压力,他们也不知道领导真正要的是什么,只是竭力去完成领导的要求罢了。我自认为我在那段时期的工作很认真,也努力突破了很多自己的极限,甚至迈出了自己的舒适圈。我是个比较闷的人,不太喜欢和人沟通交流,在办公室里也很难自如地和同事开玩笑聊天说话,通常只是安安静静地坐在工位上完成自己的工作,属于不太会说话但是实干型那种。可是那段时间,我努力试图让自己融进同事们的圈子中,也在同级同事面前表达过我觉得自己不太会交流的顾虑、是不是不太适合做公关这类工作?但同事们都使劲鼓励我,说交流沟通这些技能会随着时间慢慢改变的,要对自己有信心。但是一个周五,当我正收拾东西准备回家时,我的mentor告诉我:领导让我转告说你下周不用来了。一瞬间,我还没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只当作没事人儿一样回头继续收拾包,只觉眼泪马上要不争气地流下来。好不容易忍住了情绪,我转头和同事告别,看到领导像什么事情也没发生一样走了进来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却看都不看我一眼、仿佛我并不存在。那天我没有像往常一样坐地铁回家,而是一个人慢慢踱步到闹市区,但愿人来人往的热闹可以洗刷掉我的委屈和难过。可终究还是不争气地哭了,边哭边走,边走边抹眼泪。周五的半夜回到家我一个人,继续哭到失眠,哭到第二天爬起床太阳穴都疼得发紧。经历了这一次,我终于明白,很多事情并非你付出努力就有回报,不像读书;也明白了,曾经的我对于找工作太过乐观,也太高估了自己。我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厉害。社会是现实的。办理离职手续的那天,因为要请领导签字,他终于不把我当作透明人了,临走时留给我的最后一句话是:我觉得你的性格可能更适合公务员、国企之类的工作。几日的失魂落魄后,我重振精神,又要投入时隔一个月未动身的秋招之战了。只是这次,我变得焦虑不安。阶段二:心有不甘
2017年10月-2018年2月
10月开始,各大快消公司拉开秋招序幕。快消行业的市场岗位比较符合我的专业方向,也是我的主攻方向之一。然而,那一年快消行业headcounts太少,很多公司的简历关���都没有通过,而那些为数不多发给我网测链接的,我也都死在了网测上。
哎,网测没过几个,数学题和图形题倒是没少做。找工作真的是过关斩将啊,一关没走好,所有的努力都前功尽弃。
那段时间真的丧极了,一方面是之前被离职的打击;另一方面是付出的能力始终毫无回报。经历过秋招的小伙伴都知道,网申是一件极其耗费时间精力的事情,虽然到后期我都靠自己制作的简历模板复制黏贴,但是每家公司的网申格式不尽相同,每家公司的问答题也不一样,都得花心思准备。而有些公司甚至还要求你录视频上传,这样化妆、选题、录制又得花很多时间精力。通常一个公司的网申就得耗费近两个小时,一天能提交3个网申申请就很不错了。可即便你付出了极大的努力、耗费了极大的心思,企业可能无情地连你的申请简历都未曾浏览。有时候想想,这样有意思吗?秋招似乎更像是为了让企业自己扩大知名度,而不是为了我们这般焦虑的求职者。僧多粥少的市场行情下,常常是一个岗位就有几万人削尖了头撕破了脸扯破了皮为之厮杀,大多数人忙活了半天也只能当炮灰。这样做的意义到底何在呢?这种时候,我通常会安慰自己,找工作也是磨练自己耐心的过程,通过面试能增加对各行各业的认识和了解,面试还能锻炼我的沟通能力,而不是整天一个人在家闷着。就把找工作的过程当作学习好了,只要能学到东西就好,不是吗?这段时间还遇到一件让我非常生气的事情。当时关注了许多互联网求职平台,有一些是专门针对海归的。当时这些平台上出现了许多“付钱保offer”的产品,甚至一些之前加过微信的“小助手”也在微信上问我、追踪我的求职近况,在了解到我还未找到工作时建议我买付钱保offer的服务。价格至少4万,根据公司和职位而定,有些甚至高达8万。听说这些钱一部分给中介平台,一部分给企业内部介绍人。我还看到很多咨询公司的实习机会也可以通过金钱购买。当时,自己的三观简直碎了一地。我一直以为和高考一样,秋招找工作也是一件相对公平的事情,有钱就可以践踏我们这些全凭自己找工作的人吗?社会就是这样,逐利而现实。可是当时的我单纯得像一块棉花糖。当我得知原来求职市场充斥着这类不公和黑幕时,终于溃堤大哭了起来。相较之下,我的努力显得如此廉价。有些人凭实力找到工作,有些人凭关系找到工作,还有些人凭金钱找到工作。好像也没毛病。可是我偏不!我就要凭自己的努力找工作!我就不相信凭我自己找不到好工作!凭着这份略带盲目的倔强和甘心,我又一头扎进了网申的大海。很久之前,为了能够进入自己中意的市场调研公司,我竭尽全力动用自己的人脉、甚至主动去领英上找公司内部的人员沟通,但迟迟未收到任何回复。我渐渐丢失了回国初那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和信心了,就连家人都说我身上没有了刚回国的那丝锐气和光芒。
更可怕的是,连我的家人也开始逐渐受我的情绪影响变得愈加焦虑,毕竟那个时候,我已经回国快半年了,可是我的工作还没着落。那段时间,因为实在焦虑无助,我在某乎上找到一个职业规划师,付了2980元希望他能够给我提供一些求职建议,费用包括一系列人格测试、职业倾向测试,还有两次语音咨询,一次是测试后针对结果的深度解读,一次是答疑。我做了测试、也进行了一次咨询,然后规划师发给我一份“岗位职业发展评估分析表”,让我通过自己上网搜集我感兴趣的岗位信息,包括这个职位到底做些什么、需要些什么技能、发展前景如何,并一一填入表格,其实相当于让我做一次目标岗位的research。那时我每天要花很多时间网申,而且我也明白我想去的企业并不是我申请了就可以拿到offer的,看到这张表的时候觉得简直愚蠢透顶!还不如把填表的时间拿去做更多的网申。所以第二次的咨询我压根儿就没做,我也能预感即使做了咨询,估计也没啥帮助。2980元打了水漂。后来经家人朋友介绍,说某海归求职平台不错,让我试试。其实我一直都在关注这个平台,“付钱保offer”也是在这个平台上看到的,但是因为通过家人介绍都加了那个平台负责人的微信了,觉得不去不太好,而且这个平台总是推送它的会员拿到各种名企offer的消息,看得我心痒痒。于是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在这个平台上请了一位和我背景类似的大厂员工作为导师,辅导我的简历和面试技巧。费用是7000元10次,700元一次。当时我想着,能拿7000元帮助我申请到一个好工作,也算值得吧,总比那些交7、8万的好吧?辅导些什么内容呢?说实话,我觉得50%的内容都可以通过应届生求职网等网络资源找到,比如宝洁八大问怎么回答比较出彩之类的问题。比较有用的是,导师会根据我的回答和我自身的经历给我一些针对性的面试意见,并且结合我的专业背景和求职意向,给我一些同类型的企业内部资料供我参考,这些资料在做策划和方案类的群面的时候真的还挺有用的。但有那么2、3次,我觉得我的导师很敷衍。显然,他是在下班通勤路上和我进行语音的,那几次的课程内容听着特别像是从某些公众号上直接照搬读下来的一样。可是碍于情面,每次我都会在系统里给导师好评,生怕他知道我给他差评后就不给我认真辅导了。10次辅导快结束的时候,导师在语音里和我说,如果我还想辅导的话,可以直接找他,不用通过平台,这样价格会比我在平台上便宜些。我问他多少,他说600一次,还说他手里有好多像我这样的学生。怎么说呢?我交的智商税还不止这近一万,我还在这平台上买过excel网课、ppt网课、咨询行业网课等等,合着该花了超过一万多了吧。焦虑人群的钱真好赚。
想起有个加了微信的MBB员工当时和我说,他可以给我辅导case面试并帮我内推,一小时1000元,大概辅导10次左右。但是请导师、交了钱,总有点好处的。比如导师了解我投简历的情况后,说我投少了,建议我再多投点。于是10月末开始,我采取了海投策略,金融、钢铁、电器、地产、就连卫浴这种之前想都不会想的行业,我也申请了。管他呢!我就不信我找不到工作!这期间,我也参加了很多场群面,群面真的是个非常好的机会。俗话说,是驴是马,拉出来溜溜。群面就是这样一个让我知道自己究竟几斤几两的赛场。在一次心仪公司心仪岗位(战略咨询)的群面上,面对金融case我束手无策、被同组金融财务背景的组员彻底碾压。面试后聊天,发现这个妹子原来每天练至少2-3个case,而我呢?看似什么行业都知道点,但什么都知道的不深、像个无头苍蝇。原来优秀的人,不仅自身优秀、而且还更努力。通过这次面试我也知道了,我的文科专业背景在求职市场上很难有竞争力。大部分行业和岗位我都需要从头开始。而在求职时,我虽然学校优秀,但是相比那些同样学校优秀的理工科和经济金融财务背景的竞争者来说,我毫无优势。我万万没想到的是,毫无优势的不仅是我的专业,还有我的性格。某保险巨头公司是先群面、再网测。我非常幸运地通过了异常激烈的小组辩论式群面并收到了网测链接。然而,当我完成行测题和性格测试后,再无音讯。一开始我以为像其他网测后石沉大海的申请一样,可能我智商不够挂了。后来follow-up的时候我才知道,其实我行测题过了,但是性格测试没过。
我承认,我是个性格内向的人。我也知道很多企业更青睐外向的应聘者。可是我内向我有错吗?这和我的业务能力有关吗?我一五一十摸着良心没有半丁点儿撒谎做的性格测试,凭什么就因性格不合适就把我挂了呢?(这里友情提醒一下求职的小伙伴:性格测试还真别摸着良心做题,一定要尽量选择积极的、乐观的、外向的选项。)我真的失望透顶。一部分是对自己,一部分是对这个操蛋的求职市场和愚蠢的性格测试。后来想想,对自己诚实点也没什么不好,或许这些企业和岗位就是需要外向的人,也许我就是不合适吧。就像那位互联网老板最后对我说的那样,我的性格不适合。而且即使过了网测,说不定也会死在技术面或者终面。有一次,我参加的通信业巨头的面试。耗时一整天,从上午10点到晚上6点,从群面、技术面、单面、到英语测试我都活了下来,唯独最后的性格测试后,再无音讯。也许也是栽在我毫无狼性的性格上了。不过现在回头看看,没被录取也许也是种幸运。这段时间密集的面试、一次次的希望又一次次的失败,逐渐褪去了我自以为是的海归光环。以前总觉得自己的学校很厉害有种莫名的优越感,可是接触到越来越多的人后才发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我的优越感在招聘市场上一文不值。想起有次面试时,面试官说我自以为是、眼高手低。其实我当时仅仅是问了一句,“贵公司有没有一些海外项目?”结果就被这番指责,觉得莫名其妙。虽然指责毫无来由,但是我觉得那个面试官的话说得没错。这也许是很多海归的通病,觉得自己有海外学习经历就很了不起了,其实这种想法无知且自欺欺人。但话说回来,通过面试我结识了好多优秀的求职者,让我学习大家身上的闪光点,这点非常值得。自己的抗挫能力也在稳步提升,以前觉得被拒绝是件无比可怕的事情,现在觉得也还好吧。大家一起并肩作战,几家欢喜几家忧,这种常态似乎也见惯不惯了。更重要的是,我越来越知道面试时候,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面试官不是家人、不是朋友、不是老师,只要处在面试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警惕,即使是伪装出来的勇敢和自信,也一定要伪装到底。面试就是演戏,这话真的不假。拿到Offer了!
随着面试经验的稳步提升和面试套路的逐步掌握,后几次的面试如鱼得水。我先后拿到了一个广告公司的offer,一个定量数据分析的offer,还有一个保险公司的offer。每一场面试都要耗费几乎一整天的时间,过五关、斩六将,历经群面、单面等多个环节,每一张offer都来之不易。这里提一下,前两个offer群面环节中,我都套用到了辅导导师给我的一些案例和套路,还是有帮助的。然而,甜蜜的负担随之而来。三张offer都需要尽快确认是否接受,如果确认入职的话,就需要开始办理入职手续。不同于国内研究生来年6月份毕业后才入职,由于我是海归已经毕业,企业为了不让我们朝三暮四,一般都希望能尽快入职。我这三个offer的入职时间非常接近,三者只能选其一,我究竟该去哪个呢?定量数据分析,这个职位是最符合我最初市场调研方向的岗位,可是offer的工资开价仅6k,询问在这做了半年后离职的同学告诉我,这儿加班非常凶,常常霸占夜晚和周末,建议我不要去。
广告公司offer的开价6.5k,加班也很凶。而且因为本科时在广告公司实习过,我了解AE具体做些什么,基本上就是被甲方爸爸虐的节奏,需要很强的沟通能力。我扪心自问,我这不擅长沟通的,我可以吗?
保险公司的offer纯属意外,从没考虑过这个行业,做的事情对我来说全新。面试时老板说因为部门需要一个英语好的人来做一些涉外工作,比如翻译保险条款、处理涉外理赔核赔等事宜,所以招了我。offer开价8k以上。
朋友说,定量数据分析和广告公司里,建议选择广告公司,毕竟广告AE前景还不错,积累工作经验后可以跳到甲方做in-house。在甲方做in-house的同学说,他们平时经常接触的就是我那家广告公司,觉得乙方很辛苦,被虐得很惨。而放眼我周边,做媒体市场的同学几乎都在甲方,且各个都是高薪,没有一个做乙方。家人说,广告公司和保险公司,建议选保险公司,网上也说保险行业是朝阳行业。行业选对了,工作不用愁。每一次做选择都几乎要了我的命。当站在丁字路口时,谁都希望有一个先知能指引我去最正确的那条路。可是我遇到的每个人,要不然就是和我一样站在分岔路口,要不然就是只走了其中一条路却不熟悉另外两条路的人,要不然就是压根不走这些路的人。我到底该听谁呢?最后,我还是选择了保险公司。原因是:能发挥我英文的特长;行业不错;进去很难得;薪资三者最高。说到薪资这一点,我周围大部分同学的起薪都在10k以上,当时我一度怀疑自己的能力,为什么我找不到高薪的工作呢?虽然很多朋友安慰我说,没关系,我是上海土著可以省房租费,可是到手5k且经常加班透支身体的工作,我真的值得去吗?也是这个原因,我选择了开价8k且不用经常熬夜加班的保险公司。在2018年1月份的时候,我进入了保险公司。由于新人培训都在年后2月份,人事让我以试用期的身份先在公司实习、熟悉部门环境。试用期入职第一天,我就受到了部门同事热情的款待,他们似乎早有耳闻我的加入。大家请我吃下午茶、带我一起吃午饭、借我参考书学习。我发现,保险公司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与互联网公司真的大相径庭。就连员工的气质面貌也很不一样。互联网公司员工普遍年轻,办公环境明亮开放,上下级关系较为扁平,工作节奏很快、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就连午饭也是随便扒几口就放一边继续工作。而保险公司员工年龄层分布广、论资排辈,办公环境比较传统,工作时也很忙碌,但是中午竟然有接近两小时的午休,大家会拿出折叠床关灯睡觉。就我接触的员工来看,大家都很单纯美好,不同于互联网公司员工咄咄逼人、光芒毕露的感觉。另外,互联网公司不会限制员工的穿着,大家穿什么样的都有。可是在保险公司,要求穿深色正装,看着比较单调朴素。其实内心里还是更倾向于那些自由开放的办公环境,可是这些毕竟是外在,最主要还是得看工作内容。保险的工作离不开法律条款,我当时的主要任务就是翻译财险条款。不得不说,真的太太太太太太枯燥了!毫不夸张地说,我经常是看着看着电脑屏幕里的那些法律条款眼皮就不知不觉合上了。还好,那里的办公桌有挡隔板,否则被同事和领导发现真的很糗。
一开始,我会试图安慰自己:万事开头难,我现在相当于从头开始一个行业、肯定困难,坚持一段时间就会适应了。可是越坚持我越痛苦,身体不会说谎,在互联网公司工作的时候我从来不会在工作时瞌睡,可是在保险公司工作的每一天我都昏昏欲睡,我的身体在抗议:我实在不喜欢这份工作!一周多的时候,突然冒出的这个念头让我害怕。怎么回事?我要放弃了吗?好不容易以为要稳定下来了,又要折腾了?我使劲压抑自己想要跳槽的念头,一定是自己还没有适应的原因。没事儿的,现在刚出舒适圈,过一阵子会习惯的,习惯了就好,一切只是时间问题。于是我强迫自己努力看那些保险条款、看领域内的书籍,实在看不进去的时候就边听喜欢的音乐边看,逼迫自己专注。中午和同事吃饭的时候,我也会顺便打听一下关于这个行业的现状、未来职业发展方向等等。我发现同部门的同事们几乎都是专业出身,而且似乎各个都在备战司法考试。同事小姐姐跟我说,因为这个行业专业性高,未来发展方向就那么几个。我扪心自问:我愿意未来每天都和这些法律保险条款打交道吗?我愿意花我生命中约1/3的时间在这上面吗?每天上班打开电脑,我没有一刻不在反问我自己,我喜欢做这些吗?在工作快一个月的时候,我每天都如坐针毡、度日如年!终于,我决意离开!可是,我该怎么开口和领导说呢?这个领导和颜悦色、腹有诗书、气质非凡,在我入职时曾对我谆谆教诲,我心存感激,不到一个月我就提出离职,似乎太不近人情,我怎么好意思呢?拒绝也是需要刻意练习的。我参考了某乎上拒绝HR的帖子、做好心理调适,反复考虑措辞,终于鼓起勇气当面和领导提出离职。出乎意料,领导非但没有生气责备,反而对我未来的职业规划提出了中肯的建议。领导耐心地和我交谈了约40多分钟。走出办公室的时候,我如沐春风、心情舒畅,丝毫没有进入办公室前的那般沉重、愧疚和自责。我觉得自己简直太幸运,遇到这样开明的领导,一瞬间竟为自己的离开感到惋惜。更令我感动的是,和领导交流完后,公司HR也找我单独聊天,和我聊职业规划、聊未来发展,祝我未来一切顺利。从一家企业对于离职员工的态度,可以看出这家企业的员工文化。我在这里感受到了温暖和被尊重。对比被前一家公司无情抛弃的狗血剧情,我真的感动到哭泣!说实话,要不是我实在对保险工作内容无感,我真的很舍不得这里的同事和领导。在这工作近一个月的时间,完全颠覆了我之前对于国企央企办公室的刻板印象。每天固定的下午茶时间,大家边分享小吃、边聊天玩笑,还有小姐姐会订鲜花布置办公室、每天悉心呵护。工作的时间就认真工作,休息的时候就尽情放松,张弛有度、和谐共处,美好得仿佛世外桃源。这就是放弃最困难的地方。万一下一个工作还不如你打算放弃的这一个呢?但是与其让自己痛苦,不如放过自己。也许下一个会更好,也许下一个不如预期。但无论怎样,都要有责任和勇气去承担自己选择的后果。除了你自己,没有人能替你做选择。家人知道我又想跳槽的时候,临近崩溃。没想到快过年了,我工作还没着落?每一次offer的放弃不仅是对我的考验,也是对家人心理的考验。他们着急地想给我介绍一个安稳又不错的工作。一月末的时候,经过熟人内推,我有了一个Fintech金融科技公司的工作机会。按照公司流程,我先以实习生身份工作6个月然后答辩转正。入职时间是农历新年假期后。快过年了,秋招之战已经基本结束。这次,我是真的穷途末路了。阶段二:最后的挣扎
2018年2月-2018年8月
曾经我是一个环境适应力特别差的人,每去一个新的环境都很不自在,要花好一阵子才能完全克服那种不舒服的感觉。曾经我还是个社交恐惧症患者,尤其害怕单独和人沟通。除了工作,我不知道该和同事聊些什么,总是很难放松自在地和人交流。经过求职这一遭,我竟然对新环境、对陌生人的敏感度降低很多,来来去去、相识再见,也见惯不惯了。农历新年伊始,我进入了新的公司。秋招已经结束,春招企业寥寥可数、基本无望,我现在没有任何退路了,必须认真工作,半年后转正。一开始我挺担心的,怕自己会不会像在保险公司一样,对工作内容不感兴趣、坚持不下来。毕竟金融科技于我而言也是完全陌生的领域。当时决定入职放手一搏的时候,也是因为听说金融科技行业比较有前景,“大数据”、“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人工智能”这些高大上的热词在各大互联网媒体上随处可见,不追热点的人多少也有耳闻。我的工作内容是数据产品推广、兼做一些数据产品功能设计的工作。工作内容和我的专业背景相对契合,还能做一些产品经理的工作,很完美啊!更惊喜的是,入职后发现,这里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简直就是我曾经入职的互联网公司和保险公司的完美结合体。办公环境开放自由,年轻人居多、但是也有非常资深有经验的leader领队;同事氛围融洽和谐,因为理工科程序员居多,大家处事都很单纯直接;工作节奏不快不慢、非常适中,中午除了午饭时间外还有时间睡午觉,也会有同事自带折叠小床午休;基本很少加班、即使加班也有加班工资;有mentor带领学习、领导也很开明。重要的是,薪资也令人满意,毕业生的起薪普遍高于互联网平均水平,年终奖丰厚。绝对称得上是一份decent(得体)的工作,似乎挑不出任何毛病。行业有前景、工作环境一流、高薪、压力适中、同事都是人才,还有比这更完美的吗?我也觉得非常满意!家人高兴坏了,觉得我终于可以安稳下来了。说出去也长面子啊!在前三个月的工作中,我陆续做过产品方案、画过ppt、写过文案、设计过网页,也用axure画过原型图、写过产品文档、优化产品功能等,为了让自己专业上更加精进,我阅读了很多产品经理相关的书籍和文章。在一家主体为科技的公司里如果不了解点数据说不过去,我甚至下载了python打算学习编程、了解机器语言。可是随着我对这家公司这个职位的了解愈加深入,我愈加觉得自己其实并不适合这里。渐渐地,我无法从这份工作中获得一种满足感和快乐感。我做的事情很多、也有一些是独立完成的,刚开始还有些成就感,可后期愈发觉得无意义,常常觉得——so what (又怎样呢)?由于专业限制,针对数据产品的建议我仅能从交互设计的角度提出来、却无法从功能上提出建议。而交互设计并非2B端产品的重点,功能才是。可是要论2B产品功能设计,我根本无从下手。而产品推广方面,由于产品2B的性质、外加行业本身壁垒较高,也并非快消公司的那种推广和营销手段。如果真正想学市场营销、媒体传播,这里并不是一个适合积累相关工作经验的地方。我的专业背景在这家公司能做的,本质上更像咨询公司咨询师和产品销售的结合体。不仅要画得了一手好PPT,还要会讲故事、用故事来忽悠客户。忽悠,真的是商业社会里的生存逻辑了。哪一个手段不是用来忽悠呢?PPT是、视频是、公众号推文是、网站是、企业内部宣传邮件是。明明还没有开始做的功能,已经被大肆宣传得天花乱坠。看清这点后,我发现任何一家以盈利为目的的公司都是这样的。我出卖我一天至少1/3的时间和劳动力,为了让别人能买这家公司的产品,而我却对这个产品并不感兴趣、也并不认同,我并不觉得这个产品会让世界更美好,除了能让企业赚更多的金钱以外,我看不到其他价值,或者说,我无法感知也无法认同那些可能有的价值。我觉得我找不到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了。除了——赚钱。你可能会说,工作不就是为了赚钱嘛。工作都差不多,哪家钱给的多就去哪儿。生存第一,其次再是生活。再说了,这家公司不仅钱多行业好,而且工作也没那么忙,夫复何求啊?!是啊,不仅家人这么说,内心里的小人儿也这么说。所以像在保险公司一样,我又一次自我催眠:工作都差不多,别朝三暮四了,追求什么意义和价值啊,工作就是为了赚钱,有多少人喜欢自己的工作呢?大家都一样。工作三个多月后,mentor开始让我看一些数据产品的文章学习。当我看到文中那些复杂的公式和代码的时候,我仿佛回到了保险公司翻译那些天书般的法律条款的日子。熟悉的感觉又回来了。身体最诚实。工作着工作着就会情不自禁地走神,不停地反问自己:这真的是我想做的工作吗?我未来真的想天天和数据打交道吗?3年后、5年后,我还想做那些在这工作3年、5年的同事做的事情吗?
彼时已经6月初,我在这家公司已经快四个月了。因为内心实在焦灼、进退两难,我和家人分享了我的困惑,这一次,他们真的崩溃了。我记得我妈好像为此哭过,激动地质问我,“你马上就可以转正了,干嘛要走?这工作哪里不好了?你爸特地托熟人帮你介绍的,好不容易、为什么你又想走了?你都拒绝过这么多各行各业各种类型的工作了,你现在还能去哪里还能做什么呢?”一向鼓励我、支持我、给我信心的我爸这次也动摇了,有气无力地说,“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你自己决定吧,想清楚就好。”该如何选择呢?
这真是一段最最最痛苦的时光了。不知道人生该怎么选择,不知道未来该怎么走,不知道走下去是什么样。就像在沙漠里拖着疲惫的身躯还要努力迈开步子寻找方向不明的绿洲,没有地图、没有水,顶着炙热的太阳、步步维艰。真希望有神明能为我指引一条捷径啊。我该不该坚持?如果离职的话,我能去哪里?我究竟喜欢什么工作?我究竟适合什么工作?睁眼闭眼,每天睡前、每天醒来,地铁上、走路时,工作不下去的时候、发呆的时候、吃饭的时候,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束缚我、折磨我,从未停止。性格上,我确实不那么爱交际,说话比较实诚、不太会拐弯抹角,那么我可能更适合不太需要复杂沟通技巧、环境较单纯的工作。工作内容上,我还是希望能找个发挥我自身专业优势和性格优势的工作。在保险公司和这儿的工作经历已经让我明白,如果我现在重新起步,除非自身有极强的自驱力,否则根本比不过那些科班出身或者学生时代就有所积累的同龄人。很多职业规划师不都说嘛,找工作要找自己擅长做的事情。那我擅长什么呢?顺着这个思路,我回忆自己的过往经历顺藤摸瓜,试图挖掘出自己真正擅长什么。我的英文还不错,毕竟专业出身、还有留学背景;学生时代我非常喜欢做志愿者,因为帮助别人、让别人快乐会让我发自内心的开心和满足;我喜欢心理学、喜欢那些深入人心、洞察人性本质的东西,本科和研究生的毕业论文都不约而同结合了心理学理论做研究。我想找一个真正有意义、有价值,能帮助他人的工作;我有很多兴趣爱好,我想未来工作后依旧有时间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有自我探索的空间,而非完全被工作绑架生活、绑架自由;我想在工作中用到英文,不让我的英语技能荒废;我希望我的工作能和心理学沾边,未来可能还想往心理学方向转型。老师!老师这个工作不就是吗?!老师接触的对象是学生,不是那些冷冰冰的数据和代码。教育也离不开心理学,而且学校的工作环境相对简单,还有寒暑假、比较自由。对啊!为什么之前不去做老师呢?明明刚回国的时候还投过简历呢。真是连我自己都大吃一惊!6月份的时候,我竟然冒出了要去当老师的想法!差不多一年前刚回国没多久的时候,为了练手,我曾随手投递过一个教育机构并拿到offer,还投递过一个双语学校,但在终面的时候放弃了面试机会。刚回国时完全没考虑过去机构或学校做老师,因为我一直觉得做老师很无聊很无趣,学校里的世界太小,职业道路一眼望得到头,老师虽然很高尚、但这个职业钱不多、老师也普遍追求安稳、似乎看上去没什么上进心(这里没有丝毫冒犯老师这一职业的意思,是我当时想法太愚蠢)。而我当时一心想去一个大企业,想见识更优秀的人、想看见更大的世界、想通过一个好的平台打开自己的眼界,就像我出国留学两年带给我的震撼和眼界一样,我也想通过工作获得这样的提升。
我还记得当时面试学校的时候,人事老师对我说,女孩子挺适合做老师的,有寒暑假,而且等你有了孩子之后,你还能兼顾家庭和工作。我还记得当时听完这番话,更加坚定了我不要当老师的决心。身为女孩子,为什么要为了孩子牺牲自己的事业呢?我也应当有一份自己的事业,我要拼!我要闯!我还记得当时去那所学校的时候,夏日烈阳洒在走廊和教室里,仿佛世外桃源般宁静,内心还暗暗思忖:这世外桃源般的地方不适合锻炼我,这种地方更适合养老。后悔还有用吗?不知道,试试吧。我翻出一年前的邮件、找到联系方式,给当时邀请我终面的学校HR写了封邮件。满怀期待,可是收到邮件的时候,心灰意冷。6月底,各大中小学即将步入暑假,我趁着尾巴,赶紧又给其他双语学校的招聘部门发邮件、打电话,侥幸希望那些学校还在招聘英语老师。若再拖延,只能等到9月开学,届时金融科技公司这边肯定已经正式入职,到时候再提出离职就更难办了。可我又不想裸辞,万一再找不到工作,我不就失业了吗?然而,那个时候,大部分学校给我的回应不是已经招满,就是已经放假了。7月,几近绝望之时,我看到了母校暑期海归招聘会的消息。去年,我就是在这个招聘会上投递学校老师一职,今年再试试吧。抱着“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时隔一年,我又一次踏上了招聘会的征程。进入招聘会现场,同样的大厅、同样的展台、同样的企业,同样年轻自信的脸庞,在四大、投行、咨询、互联网展台前同样络绎不绝的应聘者。一切恍如隔世。我抱着精心打磨的简历,径直穿过那些热门展台前的长队,直奔那门可罗雀的学校展台。太好了!还是一年前的招聘官,还好人事老师似乎没有认出我。简单交流几句后,我递交了简历。临别时我问,大约什么时候会通知面试?招聘官答,可能要10月份左右。10月份左右?!确定不是在逗我吗!10月份都开学两个月了,即使通过面试,我还不得等到明年的下半学期才能入职?好吧,那试试教育机构吧。我失落地辗转到其他教育类展台,惊喜地发现去年拿到offer的那家教育机构也在现场!再厚颜无耻地投一次!招聘官似乎对我的简��很满意,说会很快联系我。果然,8月初的时候,我又一次顺利地拿到了先前被我拒绝过的教育机构offer!一块大石终于落地!我又有工作了!确定工作后,我和mentor提出离职,团队leader知道后电话我试图挽留,可我已经打定了注意要走。电话后,我站在盛夏的艳阳底下,周围蝉声鸣鸣,午后的街道异常安静。和去年求职时同样的一个夏天,但希望这次挣扎真的是最后一次了。然而,命运总喜欢和我开玩笑。虽然有时候我挺喜欢这个玩笑的,比如这次。我接到了招聘会上投递的那所学校的电话,通知我尽快去面试。面试非常顺利!我拿到了offer,要求在开学前尽快入职。8月、不到一周的时间,我本已下定决心去机构,没想到又拿到了学校的offer?!去哪个呢?小小纠结了一番,我终还是坚守最初的选择——去学校。而机构那边,已经是我第二次爽约了,这家机构估计已经彻底把我拉黑了。虽然我拒绝两次的行为很不负责、我的内心很过意不去,但工作毕竟是自己的。公司从来不缺求职者,但每一个offer对求职者来说却非常珍贵,做决定时,求职者一定要做让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选择,这是在对自己负责、同时也是对企业负责。2018年8月28日,我签订了合同,正式入职我现在就职的学校,成为一名英文老师。自此,我回国这465天的漫漫求职路终于画上了句点。沙漠行走人找到了他的一方绿洲。小憩一下,下一段旅程才刚刚开始。不知不觉竟然写了快两万字,连我自己都吓一跳,没想到“废话”那么多,感谢你能看到这儿。本人文笔和能力有限,即使写了这么多也无法真实地再现我当时内心深处的各种挣扎和痛苦。
回头看看,如果我刚回国的时候就选择教育行业,也不至于中间兜兜转转这么一大圈结果又回到最初的起点。可是,对于这465天内经历的种种磨难和挫折,我毫无怨念、毫不后悔、甚至心存感激,是这些天的痛苦将我塑造得更加坚强、更加勇敢、更加自信。这是一场自我探索的旅程,看似我在向外寻找工作,其实我也在向内寻找自我,学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重新认识生长在我体内、熟悉而又陌生的自己,看清她的面貌、感受她的情绪、了解她的渴望,让那个曾经傲慢偏执又胆小懦弱的自我和她握手和解,坦然和平共处。可能有些人会质疑我、指责我,好多人找一份工作已经够艰难了,我还那么作,挑来挑去、跳来跳去,太不懂得珍惜了!那么我想问,如果把工作比喻成恋爱对象,相处一段时间后若觉得不合适,你会不会想分手呢?你是打算结婚前提分手、还是结婚后再离婚呢?
经济上总说要及时止损,找工作、找对象也是一样的。如果不合适,与其让彼此痛苦,不如趁早分手,否则越拖越伤害彼此,等到了难分难舍、各自纠缠的地步再想脱身就很困难了。而合不合适,也要试了才知道。如鱼饮水,冷暖自知。每个人对于合适的定义不一样,因为每个人的情况各不相同,没有什么普世的标准去衡量一个非常主观的判断。找工作就像找结婚对象。人有不同的性格和三观,工作也是。不同行业、不同公司也有不同的企业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选择一个行业,相当于选择一个与之对应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选择一份职业,相当于选择一种与之对应的生活方式。当然,完美的工作并不存在。即使是我现在这份工作,它也没有我最初想象中的那么完美。人无完人,工作也是,总有不尽如人意的缺点。但这些缺点你能接受吗?如果你更在意他的优点,而这些缺点你也可以忍受,那么,这就是一份合适的工作。好好过日子就行了。走过这465天,没留点经验教训对不起我流过的泪、跌过的坑,我也希望做点好事,帮助曾和我一样迷茫的求职者们,真心希望你们别走我的老路,避开这些雷,走向康庄大道。
当然,还是那句老话。这些只是基于我自己的经验教训,未必适用你。你才是真正掌舵的那个人!
别自视清高,留学生没有丝毫值得骄傲的资本。你的优越感大部分来自于你的无知,不要让它害了你。保持谦虚、清楚自己的优势但也要明白你的弱势。
不要轻易相信市面上那些求职辅导机构或中介平台的付费产品,大多数资源你都可以在网络上找到。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究竟喜欢什么、擅长什么,花一点时间仔细回忆你的历史,学生时代你喜欢什么?总结你喜欢的事物都有些什么共性。你有没有什么比较擅长的性格特点或特长?
去找适合你个性特长的工作,做自己擅长做的事。
不要刻意追求跳出自己的舒适圈。网络媒体都在宣扬走出舒适圈的论调,但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走出舒适圈,也不是一直要呆在舒适圈以外。舒适圈是人的安全区域,是提供给你自信和勇气的基础。在一个令你不舒适的环境里,反而不利于你的成长。如果一份工作完全在你的舒适圈外(在你的能力之外),请不要勉强坚持,它不能发挥你的能力和特长,反而在消耗你的能量。
没有工作是十全十美的,每份工作都有缺点,主要看你能否忍受他的缺点,并相信这份工作带给你的优点大于他的缺点。
有时放弃比开始更加需要勇气。放弃并不代表懦弱,你只是选择了另一条路。但你要敢于承担放弃带来的后果。
所有建议都是别人站在他们自己的立场、根据他们自己的经验提出的,未必适合你。不要轻信他人的建议,要有自己的判断。
社会很现实。不要带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试着从一个企业HR的角度看待作为千百万求职大军中的你,很多事情就能想明白。
相信自己,耐心点、沉住气,不要轻易妥协。(这句话看似很轻盈,但是当你发现周围的同学或战友陆续稳定下来,而你却依旧漂泊时,会明白这句话的分量。)
对于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份职业,都不要抱有stereotype,世界变化很快,你以为的未必是你以为的。试着放下你的偏见,去拥抱未知。
有工作先做起来,不要总想着下一份会更好就轻易放弃掉眼前的工作机会。
待业在家的时候,请预留足够的生活费。
有小伙伴说自己还没找工作就已经很焦虑了,这里说几点自己的心得体会。进入社会后会发现,焦虑是人生常态,每个阶段都有让你焦虑的东西。所以,要学会与焦虑和平相处。不要把焦虑、痛苦看作人生的对立面,把他们视作你生活的一部分、甚至视作时不时相见的朋友,心态会变得平和很多。还有,应对焦虑最好的办法就是:直面焦虑、着手去做那件让你焦虑的事。
不要和别人比较,人生而不同,没什么可比的。你有你自己的时刻表,走好自己的路。
如果你马上面临毕业且很迷茫不知道要做什么,再补充几点:立即、马上、开始行动起来!
最好能锁定三个行业,这三个行业是你觉得自己能接受的、想去工作的。你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了解不同行业的发展动态、有些什么岗位,以及每个岗位的要求和职责。
在这些行业内挑选出适合你专业背景、匹配你个人能力的多个岗位,在你锁定的行业和岗位范围内广投简历。
动用你的家人、朋友、校友等各种资源,为你内推相关的工作机会。如果能认识到在这些行业内工作的人就更好了,让他们帮你介绍。内推可以免去你走校招的独木桥,帮你更快速地获取工作机会。
我建议你花至少40%的精力在内推上,剩下30%-40%去针对海归的招聘会。海归专场招聘会上的企业青睐有留学经历的学生,抓住这些机会。
剩下20%左右的精力你可以试试自己找工作,无论是秋招还是其他平台,我建议你用这些平台上的企业去练习面试技巧,感受被碾压的痛感,积累面试经验。然后把你最好的状态留在其他80%的公司面试中。
如果你刚出国读研,还有一两年再毕业,再补充几点:
立即、马上、开始行动起来!
找海外实习!我知道你学习很忙,可是出国读研后的成绩没有本科那么重要,企业更看中你的本科院校,所以你需要用海外实习经历来PK掉你的竞争者。
通过学校career center找实习,或者请你的老师和导师为你推荐当地实习机会,不要不好意思。
如果你知道以后要做什么,那就去做。如果你不知道以后要做什么,那就看看你的校友们都去做了啥,问问他们的工作感想,然后选一个他们去的你也感兴趣的方向,先去做起来试试看。
如果你尚在本科阶段、计划出国读研,且研究生毕业后打算工作,再补充几点:
想清楚你出国是为了什么?想再玩耍几年、延迟找工作吗?如果是的话,我不建议你出国,留学生现在已经不值钱了。趁早工作,你会比别人有更多优势。
工作后你会明白自己想要什么的。想清楚了再出国读研也不迟。
在本科阶段的寒暑假,出去实习吧!去体验各种你感兴趣的实习,这是犯错成本最低的宝贵机会。
最后,祝努力上进的年轻人们都能在荒漠中找到心中的那片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