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全面禁止堕胎的最严州留学,亲历美国上演的「拉锯战」

2022年07月03日 北美留学实验室



“明天就出结果了,可能不妙,大家做好心理准备。”6月23日晚,我在关注堕胎法案的同学群聊里刷到这样一条消息。

上周五晚,果然所有社交媒体被同一条消息轰炸——Roe v. Wade的裁决被最高法院以6:3的投票结果推翻了。

这意味着女性的堕胎权将不再受到联邦层面宪法的保护,而是取决于各个州的不同政策。

■全美各地掀起抗议活动。
■标语「你们是在杀死我们」、「女性的权利还不如枪支」、「我可以自己决定我的身体」
■「我们子宫不是你们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我在田纳西州上学,这里是13个拥有所谓的触发法(trigger law)的州之一。从Roe v. Wade被推翻的三十天后开始,田纳西将全面禁止堕胎,哪怕是强奸或者乱伦导致的怀孕也不行,除非该孕妇面临严重的生命危险。

这是改变了历史的一天。

作为一名留学生,在美国读书从不是象牙塔,我身边的同学们都在关注着社会议题。在这种碰撞里逐步形成自己的视角,「撞」出自己面对世界的形状。

所以,我想通过这篇文章,从哲学和法律的角度,极其浅显、偏狭地跟大家聊一聊美国堕胎的争论。

■外媒统计,橘红色是已经禁止或大概率禁止堕胎的州,蓝色是没有也大概率不会禁止堕胎的州,这是一张外媒做了堕胎迁徙地图。

 ▎两个思想实验

先简单介绍下背景知识,什么是Roe V. Wade罗伊胜韦德案?

上世纪70年代,得州法律规定堕胎是犯罪行为,一位想要堕胎的单亲母亲化名罗伊Roe起诉达拉斯总检察长韦德,因为这侵犯了她的宪法权利。

上诉一直到最高法院后,在经过三年的论证,1973年最高法院以7:2的投票结果,裁定得州的堕胎禁令违背宪法的个人隐私权。虽然堕胎仍有一定的限制,但这个裁决改变了让女性的堕胎权在宪法上有了保障。

50年过去了,最高法院的裁决却不再从宪法维度来保障女性的生育权,才会被称为「开倒车」。


结果出来后,这次我的朋友圈被一片“哭声”淹没——哭女性权利的沦丧,哭美国民权的倒退,更哭那些即将沦为牺牲品的女性。我们都知道谁更有可能成为最直接的受害者:那些贫穷的、没有经济能力承担跨州堕胎的女性。

在已经到来的新现实里,部分女性将被迫选择违法的、或不安全的堕胎方式,甚至有可能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还有部分女性则将被迫生下孩子,人生就此改写。

但也夹杂着零星、确实存在的欢呼声。

他们欢呼美国高院拨乱反正,欢呼胎儿的生命终于得到了尊重,更欢呼“母职”再一次恢复了其神圣的、不可撼动的地位。

■把女性当做国有财产和生育机器的2017年美剧《使女的故事》,成为了预言

反堕胎的辩护逻辑是什么呢?

在经典哲学论文A Defense of Abortion中,提出知名有轨电车难题思想实验的哲学家Judith Thomson也提出了3个关于堕胎、影响深远的思想实验。篇幅关系,我先介绍两个。

思想实验一——病危的小提琴手

设想这样一个情境:

你醒来时发现自己和一位失去意识的小提琴手连在了一起。原来,这位著名的小提琴手因肾脏疾病病危,音乐协会发现全世界只有你一个人的血型与他匹配,便趁夜绑架了你,并对你进行了手术以使得你的肾脏能够帮助他解毒。

如果你选择拔掉你们之间的管子,这位小提琴手就会死;而如果你选择不拔掉,他就能够在九个月后康复,而你们届时也能顺利分离。

那么你有权利拔掉管子吗?


■Judith Jarvis Thomson (1929 – 2020) ,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提出著名的「有轨电车」难题思想实验,关注伦理学的人工流产领域。

思想实验二——人类种子

设想这样一个情境:

人类的种子像花粉一样飘在空中,如果你打开窗户,种子就有可能会飞进来并在房间的某处扎根。你不想要小孩,所以你用能买到的最好的玻璃把窗户都封起来了。

尽管如此,在很罕见的情况下,某一扇窗仍有可能发生故障,导致有一粒种子飞了进来并开始成长了。

那你可以把这颗种子清除掉吗?

■反堕胎团体认为受精卵/未出生的婴儿都是生命,堕胎形同杀人。

 ▎反堕胎的争论点


在Thomson看来,在第一种情境下下,主人公是有权利拔掉管子的。虽然小提琴手享有生命权,但其生命权的范畴并不包括“使用他人的身体”,尤其是在主人公并没有知情同意的情况下。

所以,当一名女性在做出堕胎的决定时,她也并没有损害胚胎的生命权,而只是收回了自己的身体,而胚胎对于这部分的身体同样不享有使用权。

第二种情境下,主人公仍然有权利把这颗种子清理出去。首先,她已经采取了能够采取的一切措施,其次,这毕竟是她自己的房间。所以当一名女性意外怀孕时,她也有权利选择堕胎。

这两个思想实验算不上一锤定音,但很好地点明了思考堕胎问题的两个角度。


第一个角度:珍爱生命——谁的生命?

第一个思想实验直接回应了堕胎问题中围绕“生命”这一概念展开的辩论。

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反对堕胎的人士就打出“Pro-life”(支持生命)的口号,将反对堕胎的立场建立在捍卫婴儿的生命权的基础上。

这一讨论由两大部分组成:1. 胎儿到底是否算做一个具有生命的人;2. 如果胎儿确实是一个“活人”,那生命是否可以被剥夺?

第一个部分需要从生物学和医学的角度去思考,我们暂且不做讨论。Thomson的思想实验给我们提供了思考第二个部分的一个新思路。在决定是否应该支持堕胎时,需要考虑的不仅是胎儿的生命权,还有母亲作为一个毋庸置疑的“人类”的权利。

如母亲的选择权、对自己身体的使用权、自由行动的权利等。当我们强行捍卫胎儿的生命权时,我们的行为也可以被理解为在强迫女性让渡出她的部分权利。

因此,哪怕胎儿确实是一条“生命”,这也不代表其存活有绝对的优先级。

■这本书相对浅显,可以入门女性主义。

第二个角度:身体自主权

如Thomson在论文里强调的,种子是飘进了主人公“所拥有的房间”。值得强调的是,这一角度绕过了围绕“生命”这一概念展开的论战。

胎儿是否算做“人”并不起决定性作用,重要的是女性的自主性(autonomy)不应受到干涉。

值得一提的是,Roe v. Wade的裁决发生于1973年,正是第二波女权主义席卷美国的时候。

第一波女权主义的抗争为女性取得了投票权、财产权等一系列法律权利,而第二波女权主义则着眼于更多样、更根植于日常生活的议题,如性解放、反思家庭结构、生育权、反对职场歧视等。

身体自主权是这一系列抗争中的重要主题之一。

彼时的女权主义者们为了避孕药的普及四处奔走,提倡女性也有权利享受健康的、自由的性行为;同样,女性也应该有权利决定自己是否要生育一个孩子。


 ▎从堕胎到堕胎权 


是否应该支持堕胎是一个问题,而应当如何确立堕胎权才能最有效地保护女性权利则是另一个问题。

Roe v. Wade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通过美国最高院的判决宣布了堕胎在全国范围内合宪,进而确立了女性堕胎的权利。

当时最高法院的裁决依据,是把堕胎权建立在对美国第十四修正案中的隐私权之上,没有直接回应女性的生育权和生殖健康等议题。

这里需要提到美国的联邦法院,其最高法院的大法官是终身制,在川普任期间,恰逢几位大法官逝世,他接连任命了好几位保守派大法官。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第二位女性大法官金斯伯格于2020年去世,生前曾担心去世后堕胎权在最高法院发生倾斜,历史被预言了。

联邦法院之外,另一种路径则是通过国会立法这一套更“正统”的民主立法程序。

在Roe v. Wade被推翻后,现任美国众议院议长Nansy Pelosi发布了民主党正在积极探索的几条路径:

  • 保护用户在生育健康相关app上的数据隐私,以防这些数据被用于为女性顶罪。
  • 保障美国居民在美国自由和自愿流动的宪法权利。
  • 再次尝试通过Women’s Health Protection Act (女性的健康保护法案),该法案将通过立法来确立女性在全国范围内的堕胎权。

该法案在去年九月通过了众议院,但未能在五月份通过参议院。

当下的参议院由50位共和党议员,48位民主党议员,和2位独立党议员组成。而该法案至少需要60张选票才能通过。由此可见,立法确立堕胎权的前路仍是道阻且长。

■美国的三权分立

或许很多人都有同感,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2022年对于女性来说就是一个艰难的年份。

不管是唐山打人事件还是Roe v. Wade被推翻,都加剧了作为女性的不安全感,这只是一连串事件的开端。

接下来,会是什么呢?

这一在高院的裁决书里,托马斯大法官单独提到了另外三起和Roe v. Wade一样“逻辑不成立”的高院判决。这三起案件分别是:

  • 确立了人们能够合法购买和使用避孕药的Griswold v. Connecticut;
  • 裁定同性性行为入罪不合宪的Lawrence v. Texas;
  • 以及合法化了同性婚姻的Obergefell v. Hodges。

一阵阵“腥风血雨”似乎又已经开始酝酿。

■民众举着托马斯大法官的头像抗议

短短几天内,Roe v. Wade的直接后果也已经开始显现。

根据cbsnew的报道,美国紧急避孕药的销量上涨了3000%。作为回应,CVS,Riteaid等公司已经将每单避孕药的购买上限定为三盒。全国各地的抗议活动也仍处于现在进行时中。

我所处的城市就正在组织七月四日美国独立日时进行堕胎权游行。

其实,在学校,我们时不时会收到学校通告性骚扰相关事件的邮件,学校也经常会组织举办的生育健康、女性权益的活动,越来越多留学生开始关注社会议题,并积极为此发声。

■美国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在威斯康辛麦迪逊被攻击到头破血流。

若我们不为正义站出来,下一次受伤的可能就是自己。如在美国谈种族平等议题时候亚裔常被忽视,愈演愈烈的Asian Hate下暴力时常发生,若我们冷眼旁观,谁还会来为我们发声?

我相信,他人的自由即是我的自由。

越是这个时候,我们越应该守望相助,我多希望有朝一日,这个「我们」,指的是全人类。


本文授权转载自「谷雨星球」,中产妈妈不焦虑俱乐部,以真实故事对抗焦虑,用专业判断规划升学,以战略思维探索志趣。


-END-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