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女儿圈
ID:nverquan
如今,寄宿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现象,总有家长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在犹豫要不要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
家长们总是在纠结,一方面想亲身照顾孩子,却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想选择寄宿学校,又担心是否会对孩子造成影响。关于寄宿,一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我想说:孩子是否要寄宿,还需谨慎选择!而我们身边就有很多送孩子寄宿的失败案例,给孩子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伤害。住校的她,缺乏家人的监管,在校期间意外怀孕。最终,年仅14岁的小田在宿舍的厕所分娩了一个男婴。同学发现后,拨打了120,小田才在老师的陪同下去了医院。住院的小田全程一脸冷漠,没有任何表情。小田的妈妈看到女儿这个样子,后悔不已:“如果能重来,打死也不让孩子住校。”来自广西的男孩洋洋,今年12岁,在寄宿学校上六年级。某晚7点,洋洋哭着给爸爸打电话,说自己被同学殴打。洋洋的父母在电话这头安抚着孩子,随后迅速与老师取得联系,询问情况,没想到得到的回复是班主任、数学老师直接挂断电话,然后发信息:上班再打!没想到,不到半个小时,悲剧就发生了,洋洋从学校五楼坠楼。
一条年轻的生命,就此离我们而去。更令人心寒的是,校方和老师对此毫无内疚,反而振振有词:“没有任何一条法律规定老师下班后必须接听家长电话!”竟然还说出了“学生跳楼自杀,死了也白死!”这样的锥心之语。
像洋洋这样的个例虽然比较极端,但也仍值得为人父母者反思。在孩子年幼时将他们送到寄宿学校,那些可能出现的风险,真的是我们能承受得住的吗?可怜天下父母心,家长选择寄宿学校的初衷,都是为了让孩子更好的成长。“工作太忙,没时间照顾孩子,辅导他学习”、“在家就是玩手机打游戏,寄宿学校能管管他”、“孩子自理能力差,去寄宿学校锻炼一下独立性”。孩子在家写作业,要么没时间,要么辅导不了,不如让老师看管;
孩子去寄宿学校确实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好处,但本质是家长将绝大部分的责任转交到了学校和老师手中,说句大实话,当“甩手掌柜”确实轻松,寄宿学校是一种省心之选。如果父母和孩子隔断开了就能锻炼出很强的自理能力的话,那么孤儿院孩子的教育应该是最好的。然而真相却是,大部分在孤儿院长大的孩子都有较严重的心理问题,他们的自我意识和合作意识较低——与天赋无关,也并非院方没有好好照顾他们。究其根本,是因为他们缺少了正常的家庭成长环境和父母的关爱,从小就缺乏和家人的情感及语言交流,乃至成年后在心理及能力方面出现难以恢复的永久缺陷。脑神经科学已证实,早期情感的发育不良,会直接损害大脑正常发育,使其结构出现异常,最终形成无法逆转的病理性改变,这一点在二战后的罗马尼亚也得到了验证。二战后,罗马尼亚人口锐减,政府规定每个育龄妇女至少要生4个孩子,如果抚养不起,可以送到由政府出资的国家教养院进行集体抚养。然而,这些孩子先后出现了异常,具体表现为智力低下,情感发育不良,缺乏交流能力,不能与他人正常对视和对话,倾向在角落中独自前后摇晃或重复某种固定行为,对陌生人不恐惧,也无法正常沟通,后来科学家们将其称为“孤儿院现象”。点击话题#孩子该不该寄宿#,我们一起探讨交流,期待您的观点!当时邻居夫妇还很开心,极力劝说我也把孩子送过去,认为寄宿学校可以让孩子获得锻炼,变得独立自主。从前那个无忧无虑的小公主仿佛消失了,再也不会“妈妈长”“妈妈短”的跟在自己屁股后。现在的女儿,一回家就把自己关在卧室,也不会主动找自己沟通。每次他们夫妻两想和孩子聊聊学校的生活,得到的回复都是简短的“嗯,没事。”“嗯,知道了。”邻居怎么也想不通,自己的贴心小棉袄去读了个寄宿学校,怎么回来就变得冷冰冰的呢?有个常年出差、工作繁忙的母亲收到了一封来自孩子的信,信的名字叫《我的生活里缺少母爱》:
“自从母亲开了公司,我的母爱就像做索道一样飞快地降了下来,她每天都工作到七八点钟,有时候到九点多才回家,我就像鲁迅先生写的一样,只能看见高高的四角天空。我现在就想让母亲陪我一天,哪怕是一直坐着也好。”
很多家长认为自己努力工作,为孩子提供优渥的物质条件,让他们接受更好的教育才是对孩子真正的好。然而,对孩子来说,真正需要的、有价值的是家人的陪伴和关爱。亲子相处的时间一旦错过,就很难再弥补,也没有机会去真正的弥补。总有一天,那个总是黏在我们身边的小娃娃会长大,会拥有自己的圈子,会走向更大的世界。有人说,10岁的男孩,会有自己的语言体系和社交圈,妈妈很难再影响他。9岁的女孩,也会有自己的秘密和姐妹,不愿再和妈妈分享那些自己的小故事。如果条件允许,务必把孩子带在身边亲自看管,因为你是最好的老师,而亲情,就是孩子最好的教育土壤。如果实在没有选择的余地,那么父母们也要记得保持对孩子的关注和沟通。
另:大量读者还有没养成点赞的习惯,希望大家阅读后顺手点亮“在看”,以示鼓励!长期坚持原创真的很不容易,多次想放弃。坚持是一种信仰,专注是一种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