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共4121字|预计阅读时间7分钟
澳洲有机婴儿配方奶粉厂商贝拉米(Bellamy’s,ASX:BAL)股价上周狂跌逾43.5%至$6.85,这也是自2014年贝拉米在澳洲股票交易所上市之后最大的跌幅,一个多小时的时间5亿澳币的市值就此蒸发。
与此同时,贝拉米还连累了其他相关股票;例如:A2 Milk(ASX:A2M)的下跌幅度也高达10%,Bega Cheese(ASX:BGA)下跌6%、Blackmore(ASX:BKL)下跌3.6%。
阅读导航
一、贝拉米暴跌,奶粉市场陷入恐慌
二、澳洲奶粉股“一飞冲天”,如何收场?
三、澳洲奶粉生产商未来前景会如何?
四、中资频频收购洋奶粉公司,喜忧参半
贝拉米暴跌,奶粉市场陷入恐慌
据悉,虽然目前澳大利亚依然是贝拉米的主要销售市场,2015年澳大利亚销量占总销量的78%。
但由于在中国长期的母乳喂养非常罕见,中国成为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厂商的核心市场,中国区销量增长迅猛。贝拉米在中国有超过2000个官方认证的销售商店,另外还通过例如天猫商城、京东商城等第三方网站进行销售活动。
受益于中国市场强劲的消费需求,澳大利亚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商贝拉米全年盈利翻三倍有余。8月29日,记者从贝拉米公司方面获悉,据该公司最新发布的财报显示:
截至2016年6月30日,贝拉米2016年财年出口至中国的产品销售额飙升了331%至6210万澳元,而其在澳大利亚本地的销售额也上涨67%至1.786亿澳元,公司收入跳涨了95%至2.446亿澳元。
此次股价暴跌,贝拉米公司在当日发布业务更新,公告中提到贝拉米公司的出口产品在中国“双十一”网上购物节中的销售额低于预期,中国销售情况疲软。
那么究竟是什么造成了销售状况不尽如人意呢?
1
史上最严进口新规出台
其中不乏受到中国监管规则改变的影响。根据新规定,所有的进口商都要在2017年12月前进行注册。如此一来,随着配方注册制实施,现有奶粉品牌将消减超过2/3,企业的产品将大幅削减,销售自然也同步削减。
在此情况下,乳企为获得高利润、保障业绩,纷纷押宝、借力于“有机”产品。而进口到中国的有机产品又需获得中国有机产品认证。消费者若要查验是否为合规品,可登录“中国食品农产品认证信息系统”查验。
贝拉米公司在声明中称,销售渠道在重建,无法完成注册的品牌正在通过打折去库存。
2
品牌竞争力隐患:供给难题
但事实上,除了贝拉米在官方通告中写到的原因,还有一个让其“羞于启齿”的问题:贝拉米有85%的收入来源于有机奶粉的销售,然而公司本身并不拥有上游奶源和生产设备,所有成分都是有受到有机认证的供应商提供,并且将这些原料再送往Bega Cheese进行加工。所以说,贝拉米根本无法100%保证原材料的充足。
所以贝拉米不愿发布利润或者产量指导,按照贝拉米的回应,有机奶粉业本身就比其他产业更难作出预测,因为其在供应和需求上都有很多变数。
贝拉米方面公开表示,公司预期营收额明年会下跌至2.4亿澳元,大大低于此前分析高于3亿澳元的营收额预测。另外,新西兰的奶粉厂商股价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
澳洲奶粉股“一飞冲天”,如何收场?
以贝拉米(ASX:BAL)为例,其在国内市场早已成为宠儿,在唯品会、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和跨境电商平台上,该品牌奶粉及米糊等均受到国内消费者追捧。
据其财报显示,该产品在中国的强劲销量使其股价飙升近200%。据悉,该公司计划在产品、人员、营销和促销互动方面投资1,500万至2,000万澳元,为了促进公司在澳大利亚和中国市场的渗透率,贝拉米还将扩展其产能。
中国的婴幼儿配方奶粉热曾一夜间催生了澳大利亚的百万富翁,澳大利亚奶粉生产商的股票价格也一飞冲天。
现在,随着中国最大的婴幼儿奶粉制造商之一发出销售量大幅下滑的警告,还有严格的注册管理办法正式施行前的激烈竞争,奶粉热可能正朝着混乱而痛苦的衰落方向下滑。
一年来,澳大利亚市场一些业绩最佳的股票借助了中国对澳大利亚生产的奶粉和维生素的需求大涨的势头,股价涨幅从50%到200%不等。这股需求热也催生了新的行业——代购者扫光了澳大利亚超市货架,把婴幼儿配方奶粉和维生素装进箱子运回中国。由于投资者突然大力投资这一行业,并从泡沫中获利,因而吸收了大量资本。
澳洲奶粉生产商未来前景会如何?
1
对中国市场依赖性大
商务部网站消息,澳大利亚乳业局(Dairy Australia)日前发布研究报告显示:
受中国市场需求驱动,2015年3月-2016年2月全球乳品交易量整体上升近6%,其中大中华区进口量增长16%。
澳洲乳业局表示,受乳价走低、本国产量低迷等因素影响,中国乳品进口量一改上年下滑颓势,呈强劲增长,尤其是液态奶进口增长53%。
同时,中国进口乳品的来源地也发生重要转变,2015年3月-2016年2月中国自欧盟进口量同比增长60%,自新西兰进口量与前持平,自北美进口则下降13%。相比之下,澳对华乳品出口量增幅达21%,仅次于欧盟,同时澳对华出口乳品附加值较高,液态奶与婴儿配方奶粉增长强劲,澳对华乳品出口金额同比上升29%。
澳大利亚乳业局发布的数据还显示,2015年3月-2016年2月澳境内超市渠道的奶粉销售量达1.6万吨,同比增长37.1%,销售额达3.96亿澳元,同比增长45.3%,较前分别新增0.43万吨(约合500万罐)和1.23亿澳元。
澳乳业局认为,由于并无证据表明澳人口结构及消费者偏好发生显著变化,因此奶粉零售飙升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亚洲市场对奶粉巨大需求导致的非正常贸易出口。由此可见,澳洲乳业的未来还要依靠中国。
2
中国需求依然存在
在2000年以前,脱脂奶粉是国产的“地盘”,进口脱脂奶粉只占中国总消耗量的一小部分。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进口脱脂奶粉仅2.2万吨,中国总消费量为8万吨,进口占比仅为27.5%。到2007年这一比例上升到40.82%,国产脱脂奶粉仍然唱主角。
2008年三氯氰胺事件催生了进口奶粉的增长速度,此后进口脱脂奶粉年均增长1.94万吨,截至2016年7月22日,进口脱脂奶粉达21万吨,占国内消费量的比重已达84%。
液体奶由于保质期短,对保存条件要求高,一度被视为国产奶企的最后“阵地”。而这块阵地也出现了松动。美国农业部数据:2016年1-7个月,中国液体奶消耗量约4007.5万吨。其中国内产量为3945万吨,增长1.02%。进口65万吨,增长41.3%。尽管国产依旧占据着98.6%的份额,但进口液态奶已经在一线城市“攻城略地”。
近两年国内液态奶乳制品产能过剩,企业处于去库存的阶段。中国奶业协会数据显示:一些奶业主产省开始限收,限收量约占生鲜乳生产总量的10%。一些大型企业开始因为销售困难而鲜奶喷粉,近期喷粉数量约占总产量的5%。奶农只能忍痛将过剩的原奶倒掉。
根据商务部数据显示,2009年6月,国外品牌婴儿奶粉为174.7元/公斤,2016年11月份则为215.34元/公斤,增长约23%。国产奶粉在2008年以后与国外品牌每公斤一直有着50元左右的价差,双方在过去7年划出两条平行线。截至今年11月18日,国外品牌婴儿奶粉约215.34元/公斤,国产品牌为166.47元/公斤。
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乳制品的质量水平其实已经有了提升。在中国奶业协会召开的《中国奶业质量报告2016》发布会上公布:
2015年全国乳制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9.5%,三聚氰胺等违禁添加物检测合格率连续7年保持100%;在所有食品里面,奶制品的合格率达到了最高的水平。同时中国乳制品质量安全已经达到了国际水平。
但挽回消费者的信任并不容易。三聚氰胺事件已经过去8年,差不多相当于一场抗战的时间。但国产奶粉却依然没有在本土市场占有率上实现真正的翻身。
由此可见,中国市场需求仍然存在,中国的中产阶级消费者现在也更愿意为来自国外的奶粉买单。但是消费放缓也是不争的事实。加上监管政策变化以及需求上涨引发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澳洲奶粉生产商将会承受更大的压力。
但监管带来的波动预计不会长期持续,反而会在后期给一些高质量的奶粉生产商带来益处。这也就引出了最后一个问题。
中资频频收购洋奶粉公司,喜忧参半
国内奶粉价格偏高最主要的原因是国内奶源成本高。由于国外一般都是牧场主饲养,与国内工业化饲养相比成本偏低。像新西兰、澳大利亚这样地广人稀的国家,都是放牧型饲养、机器化挤奶,总体技术比国内牛奶制造业更成熟,产奶水平高,得益于澳洲机械化程度高,所以劳动成本相对中国较低,因而总体成本较低。
在国内,每头进口奶牛身价或媲美奔驰轿车。国内乳企在奶源方面投入了高昂成本。
于是,越来越多的国内乳企寻求在海外收购!
收购案例
澳优乳业全资收购了荷兰海普诺凯乳业集团、光明乳业收购了以色列乳品公司TNUVA集团、荷仕兰也全资收购了一家新西兰工厂及四万亩的牧场。
2016年2月,澳大利亚政府证实,已批准将澳洲最大的乳品企业VDL(Van Dieman‘’s Land Co),也是澳大利亚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奶牛农场企业,出售给中国买家,交易金额约合13.16亿元人民币。10月26日,澳大利亚VDL公司在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霍巴特推出高端牛奶品牌“Van鲜奶”,旨在将塔州自然优质的新鲜牛奶直航出口至中国市场。
在境外乳企频被收购的情况下,不禁有消费者产生疑问:未来真正的进口奶粉会不会越来越少了?进口奶粉质量又会如何发展?
2016年11月23日,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认监委)官网更新了境外乳制品企业在华注册名单,澳大利亚的乳企维爱佳乳业(VIPLUS DAIRY PTY LTD)婴儿配方奶粉从11月4日被暂时停掉的在华注册资格依旧没有恢复。
公开资料显示,维爱佳乳业始建于1893年,至今已有一百二十多年的历史,是澳大利亚最早从事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研发的乳企之一。在华销售的奶粉品牌包括维爱佳、安乐宝、坦图、澳励娃、麦凯瑞等近十个品牌。
国家质检总局信息显示:维爱佳乳业生产的进口婴幼儿配方乳粉在今年1-5月的检测中,检出两批次不合格产品共计3.8吨,原因均为标签不合格。
今年9月澳媒体曾报道,维爱佳的工人举报称公司向中国销售的婴儿配方奶粉中涉嫌使用过期基粉,从而引起了国内认监委的关注,要求澳方再次进行检查。而维爱佳中国方面否认使用过期基粉的情况,称这是当地被解雇工人的恶意举报,公司同时向记者出示了相关声明。而这家百年澳洲乳企的老板实际上已经是中国商人。
根据澳大利亚咨询公司GHD官方主页上显示,居住在墨尔本的中国投资者李大健先生寻求在澳大利亚建立一个奶粉厂,并建立了ViPlus Dairy Pty Ltd(ViPlus)项目,GHD负责项目开发阶段提供支持。
那么作为消费者和投资者,我们到底应该怎样看待“洋奶粉”多中资背景这件事呢?
结语
从国际贸易角度来看,外资奶企在本土化,本土奶粉在国际化,可以说未来根本不需要分什么国产和进口奶粉。“任何一个产品,只要能满足市场需求,就都是好产品。”
中国是巨大的奶粉消费市场,仅靠本土供应是不可能满足需求的,海外进口是必然补充。那么从这个角度来看,一些进口奶粉有中资投资背景,其实也是很好的发展方向。
在奶源上,仅靠国内不行,仅靠国外也不行。国际资源与国内要共同发展,协调发展而不是冲突矛盾、分而治之。
中国市场未来一定会跟国际市场融合起来,但与此同时,质量监管需求将也会空前巨大。
本文作者:Cynthia高晨曦
制图:Chloe
(声明:AFN《澳洲财经见闻》对本文拥有全部著作权限,转发使用注明来源,并附AFN《澳洲财经见闻》微信平台二维码,澳洲财经见闻:AFNDaily)
下载手机app“荔枝FM”、“喜马拉雅”或苹果系统的Podcasts,搜索“悉尼话报”可收听和订阅我们的播客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