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锦囊 | 当论文遇上拖延症下篇.docx

2019年06月30日 新东方澳洲新西兰留学


还记得小编上次说到勉强通过了一篇学术论文。

前文回顾点这里 → 留学锦囊 | 当写论文遇到拖延症上篇.docx

小编想在潘老师来催稿之前跟大家分享完拖延症经历。

那些拖延症还在的日子

时间过得很快,剩下的科目小编都兢兢业业地完成,成绩也还算能交待过去,但是过程确实很艰辛。

那时的小编早已不再奢望能拿到杰出学位,而只是想着能够顺利毕业。最终,小编走到了最后一关,著名的dissertation(硕士毕业论文) 。

小编当时要求毕业论文是12000字以上,而且需要用比较国家差异的写作方式。虽然小编已经经历了两个学期的论文轰炸,但这种要求无疑使难度再升一级,更不用说dissertation是只给一次机会。如果不通过,之前所有考试成绩再好也换不来学位。

可偏偏就在这个时候,小编......谈恋爱了。

在这里我不想写太多细节,总之在美丽的校园里,不来一场恋爱,反而是遗憾的。在风花雪月的年纪,谈恋爱自然就要腻来腻去。

但是问题来了,之前安排的学习节奏呢?

写毕业论文大概需要三个月,我们需要每个月月末见导师汇报论文进度。我本来对第一个月每天码字计划是这样的:

但最终变成了这样的:

而事情往往就是这样,一旦你泄了气,就会短时间内一下跌入谷底。如果不自制,可能就此再也无法重振旗鼓。Tim Urban在 TED里就《拖延症人群的内心世界里》形容拖延症发作时,“患者”心里就像有两只猴子在争夺大脑的控制权。得过且过的那只猴子基本上长期掌舵,而积极的那只猴子只会在Deadline这个大魔王即将到来的时候,才会重新夺回战略高地。

如何克服拖延症

大论文期间第一个月月末,是小编见导师汇报论文进度的日子,也是一个小deadline。在讨论完并批评了小编的进度后,小编和帅帅的Daniel导师深刻地聊了一下写作拖延症这个问题,小编当时做了笔记,总结后现分享给大家:

Daniel告诉小编即便是国外很多学术界的牛人,也会在学术创作中深受拖延症其害。其实很多学术界人士和研究生一样没什么区别,总是在学术写作的泥潭中挣扎。

他指出,学术写作高产者并不是天赋异禀,他列举了众多拙劣的拖延借口,并一一驳斥。比如,“我没时间”、“我需要多看文章,多收集数据”,“我没灵感”,甚至是“我的电脑不够快”等等。其实,这些理由对于写作的效率毫无影响。

他建议可以将目标分解、具体化地分配写作任务。当然,只有任务不执行显然是不行的,需要使用各种激励方式来保障执行的力度

如果你真的控制不住自己,那么可以借助外部的力量,比如成立论文小组。但论文小组最好人数可以多一些,这样可以将惩罚或者激励的措施最大程度的保障施行。

比如,如果大家都喜欢吃中餐,没有按时完成进度的同学就可以给大家买单一份中餐。而如果仅仅是两个人的话,可能对方因为面子很容易就宽恕了。另外,小组应只关注写作,而非其他,比如一起逛街等(我想想之前和同胞们犯过的错误,确实如此)。

最后,Daniel也建议完美主义者最好克服边写边改的习惯,因为这种模式很容易导致进度滞后,并卡在某个节点,同时也会影响思维的连贯性。

他解释道:写作一部分是创作,一部分是批判,一部分是自我,一部分是超我。首先应该是让自我尽情发挥,然后让超我来批判和修正。而且每个人都很难保证每天的写作状态是一致的,应该趁着状态好的时候尽量一气呵成。

后来,在导师的介绍下,我加入了一个very international的论文小组,组员一共10来人,但包含9个国家。大家都很友好,除了互相监督进度外,也会定期组织活动,互相提出论文修改意见,把写论文变成了一项乐趣,我的论文还被很多本土博士成员修改。

最终,我的毕业论文顺利通过,并获得71的高分,总算是拿到了毕业论文Distinction。

其实,每个人都应该理性地认识到拖延症是人类本性的体现,应该正视它的存在。同时,就像Tim Urban在TED演讲时结尾说的那样:人的一生就像一本日历,每一天如果是一个格子,其实也就是3万多格。我们都需要花些时间,静静看看生命这本日历,认真思考我们真正拖延的是什么,得时刻意识到自己应该做的事儿是什么,而且你想做的事情现在就应该做起来。

这篇分享建立文档的日子是在两个月前,今天我写完只花了两个小时。而如果我们不能战胜自己,最终一定会留下遗憾,而且这种糟糕的感受一定会持续很久。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海外学术写作的相关内容

欢迎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哦~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