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考上哈佛牛津,然后呢?”三位中国学霸,光鲜背后,一地狼藉

2021年01月19日 北美留学实验室



这几年,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愿意送孩子出国读书了。


有的家庭看好国外的教育模式和教育资源,有的家庭认为出国“镀个金”回国更好就业......


不论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和期望,每到录取季,那些考上“藤校”“牛剑”或者其他名校的孩子,都会被许多人视为“人生赢家”



不过,考上名校,故事就能“完美大结局”了吗?


显然不是。


对于那些如愿以偿进入名校的“天之骄子”们来说,冒险不过才刚刚开始......


他们进入了名校,然后呢?


凤凰卫视曾经记录了三位进入世界顶级名校——牛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的中国留学生的生活。



这群人们眼中的“天之骄子”,都会有什么样的留学经历呢?


一帆风顺,还是荆棘遍地?


接下来,小北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吧~



01

我要付出300%的努力

才能获得和白人同等的尊重


三位中国留学生中,要数来自牛津大学的Cecilia,最为人所熟知。


早在2018年,因为一段牛津大学辩论社的视频在网络中的传播,Cecilia一夜走红。



因为优异的成绩和突出的颜值,她还被国内媒体称作“比你美丽还比你勤奋的美女学霸”

9岁那年,Cecilia就独自来到英国读书。

英国的小学生,以科目考试成绩分班,她刚到英国的时候,因为不会说英文,被分到了最后一个班。

但是,仅仅三个月后,她就跳到了最好的班级。


原来,Cecilia有自己的一套复习方式

通过课下给身边朋友们答疑解惑的机会,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


高中时,她不仅凭借6个A+的A Level成绩毕业,还成为她所在高中唯一一名被牛津录取的学生。


根据《泰晤士高等教育》最新发布的2021年度世界大学排名,牛津大学已经连续5年占据第一名的位置。

历史上,曾有27位英国首相,69位诺贝尔奖得主毕业于牛津大学。


经历了“险象环生”的面试后,Cecilia凭借临场不乱、镇定自若的表现,如愿被牛津大学录取。

牛津学业繁重,Cecilia说,她很感激在中国上小学的那段经历,培养出了她刻苦的学习精神。

上高中的时候,平衡(学习和生活)对她来说还是比较容易的,但是上了大学,事情发生了一些变化。

“睡眠时间少了很多,平均每天最多只能睡4-6小时”。

因为,不光平时学习压力大,Cecilia参加了社团和各种活动

其中就包括牛津大学辩论社(Oxford Union


牛津大学的辩论社,古老且久负盛名,具有相当高的地位和非常深远的影响力,影响力仅次于英国的议会辩论。

当年在欧洲掀起的达尔文进化论大辩论,就是从这里引发的。

每周,都有来自世界各国的政界高官、商界大亨、宗教首脑、意见领袖、诺贝尔奖得主、演艺明星,在这里一展辩才。


牛津大学辩论社,一开始是不录取女性的。尤其是亚裔女性,更是难以上位。

Cecilia却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了辩论社首位华人女性委员

让她一夜爆红的辩论视频,就来自牛津大学辩论社的一场辩题为“技术帝国的兴起是否对社会形成了威胁”的辩论赛。

那是她第一次在500多人面前辩论,场下许多观众都是有名的政治家和科学家。


Cecilia是在辩论赛开始前几天才被通知作为辩手出战的,在那期间,她甚至还有三篇论文要交。

“当时的压力真的是无法形容。”

但就在短短四天内,她做了精心和夯实的准备,最终还是完美的完成了辩论。


从大一的第二个学期开始,Cecilia就开始准备竞选牛津大学辩论社常委。

并且,她是参选的十几个人中唯一的女性

Cecilia还记得,拉选票的那天下着暴风雪,气温低至零下十几度。

但是,就在这样的极端天气中,她依然坚持奔走在偌大的牛津校园里,为自己拉票。

那天,她从早上五点一直忙到晚上十点,在奔波中湿透了六双袜子。

幸运的是,她的努力并没有白费,一共打动了205位同学为自己投票。

最终,Cecilia以领先第二名几十票的成绩顺利入选,这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女性在牛津辩论社走到的最高位置



Cecilia还以优异的表现,获得了去麦肯锡实习的宝贵机会。


在西方人眼里,亚洲学生普遍都是“只会学习的书呆子”,而西方社会则更青睐“运动型人才”。

让许多人没想到的是,在这一点上,Cecilia依旧是学校的风云人物。

每星期,Cecilia都会保证6次的运动时间。


她不仅做过牛津大学拳击队副主席,而且早在中学时,她就已经是利兹市队的篮球队员


她一路以学霸的形象,改变了周围人对中国学生的刻板印象


Cecilia也深知,自己作为一名亚裔学生,所身处的艰难境地。

在纪录片的末尾,她说了这样一段话

“我是一个女性,一个亚洲女性。我怎么可能会一开始就获得了他们的尊重和支持。
一个白人走进来,他们就会很自然的,得到了应有的位置。
而我要比他们付出300%的努力,要10倍甚至更多,才可能得到一样的尊重。”

“但是没有关系”,面对这样的现实,Cecilia耸了耸肩,说道——

“因为本身就可以比他们更好。”



02
进了哥大,却连收拒信
这让我深受打击

在纽约最繁华喧嚣的曼哈顿岛上城区,隐蔽着一处犹如世外桃源般的宁静校园——哥伦比亚大学

这所拥有百年历史的世界一流学府,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五所大学之一,吸引着世界各地的莘莘学子前来。


郑爱欣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数学系本科生

小时候,由于父母经商的关系,她经常转学。三年级后,她就经常随父母迁移,这造成她独立的性格

2013年,郑爱欣到美国留学,起初就读于加州一所学院。

偶然的机会,她了解到美国本科生可以转学到更好的学校

当时她也将信将疑,但觉得失败了也无所谓没什么损失,就大胆申请了。


凭借着3.96的高GPA,郑爱欣她顺利地被哥伦比亚大学数学系录取。

成功转入学分后,可以在哥大直接就读本科三年级。

然而,东西海岸不同的教育氛围,让刚到纽约的她,感到了强烈的不适应

以前在加州,生活很惬意,人们都非常放松,好像处在“养老退休”状态。

但是来到纽约后,她在聊天时总被人问及“投了几份简历”,人们的话题也总是和学习工作相关。

郑爱欣瞬间觉得压力特别大


郑爱欣还发现,这所学校里,大家都分秒必争

有一次,为了完成关于“校园内小规模的压力测试问卷调查”的暑假课题,在校园内徘徊了2个半小时,就为了找到5个人完成问题。

最开始,郑爱欣一连询问了几个路过的学生,他们都神色匆忙,赶着去考试、去图书馆、去见导师,并没有时间能够留给郑爱欣的课题。

郑爱欣的调研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点:感受到高压氛围几乎是每个哥大学生的普遍心声……


郑爱欣自认为对数学非常有天赋,所以即使在学霸云集的哥大,成绩仍然名列前茅。

但在求职中,郑爱欣却意料之外地遭遇了“滑铁卢”。

有着名校背景和优秀的成绩,郑爱欣在别人眼里“完全不愁找工作”。

但现实却是,她正在不断地收到各种拒信

每天醒来都会收到拒信,“一年时间接受的拒信是20年来的总和”,心里难免会有一定的落差感。

再加上大三的期末成绩,并不像她想象的那样理想,郑爱欣终于绷不住了。

她第一次拨通了学校的心理咨询电话......


在哥大,有50%以上的本科生都会接受心理咨询。

并且,这不是个例。

美国心理学会曾公布一份《大学校园危机(Crisis on Campus)》报告,其中提到:

接近一半的大学生感到“绝望”;近1/3的学生承认,在过去12个月中,由于心情过度低落而影响到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对留学生而言,不仅要承受来自学业和求职的压力,独在异国的孤独文化差异语言障碍家庭压力......等等都有可能成为“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或许当一个人的成绩越优秀,对自己的期待越高,内心的焦虑感反而越强烈。


这样的情况在名校尤甚。

在斯坦福,有一个说法叫“鸭子综合症”(Stanford Duck Syndrome)。


意思是,每个斯坦福学生都像一只生活在加州温暖的阳光下的鸭子,表面上看起来悠闲自得,其实在水下都在拼命划水赶超他人

这些精英学生向外展示出的自信和游刃有余背后,或许并不难看出“怕被同辈赶超的焦虑”。

在名校这个多元化的象牙塔里,有着诸多留学生的艰苦和难言之隐。

和心理咨询师聊过之后,郑爱欣感到,自己需要一些东西去调剂自己的生活

幸运的是,郑爱欣真的为自己找到了一个释放的出口——钢管舞



第一次去上课时,她心理很忐忑

因为性格偏向保守,起初还担心自己“会不会不太好意思”。

不过,在看到老师优美的舞姿之后,这些忐忑就被郑爱欣抛在了脑后......


也许常春藤名校只是一个标签,并不能概括这些名校学生身上的一切。

但在校园里,这片自由的土地上,孕育着充满希望的年青一代。


03
不是说我人在哈佛
我就能代表哈佛

早上8点起床吃饭;

8点45到实验室;

做实验到12点然后吃饭;

从12点半开始做实验直到下午六七点;

晚上到家查文件看资料到凌晨2点。

这就是哈佛大学材料工程系博士一年级学生金师鉴的生活。

每天,金师鉴的活动轨迹就这样,实验室、宿舍两点一线,周而复始。


2010年,由于爸爸曾在杜克大学担任访问学者,金师鉴得以在美国读了高一。

美国学校的自由氛围一下就吸引了他。

天性爱自由的金师鉴默默决定,以后要到美国读大学。

2013年,金师鉴在上海读完国际学校后,到美国埃默里大学完成了本科阶段的学习。

化学专业的他,因为研究方向一致,如愿申请到了哈佛大学的博士项目


初进哈佛一年,金师鉴发现身边“高手如云”

周围不说来自国内清北的学生,MIT的学生一抓就一大把。

“原来这些人从小就这么厉害,那我怎么和人家比啊。”

哈佛校园里也充斥着热情的学术氛围

每天走在校园里,身边的人谈论的都是自己的课题、实验……尤其是大部分的话题他都听不懂。

这让他感到压力很大


不过,但当他选了数学课后,发现这些MIT、清华北大的人也不过如此,“大家水平其实都差不多”。

上了一两周后,他就完全忘记了自己置身学霸周围的事实,很快调整好自己的状态

金师鉴的博士课程第一年,主要是上课为主,第二年的重心就从课程转到研究。

第二年结束后,他要对前两年的学习进行总结,并由导师考评是否展示出一个研究者的潜质。

这将决定他能否继续留在哈佛进行博士课题研究。


正值暑假,和大多数博士生一样,金师鉴留在了校园,把大部分时间留给了实验室。

这也是他未来的博士生涯里,需要重复数百次的基本过程

同样的夜晚,金师鉴一次又一次地从实验室回到宿舍。

尽管这是他来到哈佛的第一年,但决心投身于科研事业的他,注定要踏上一条漫长的征程


科研道路上的未知和不确定性,也让金师鉴的求学之路,掺杂着些许苦涩。

他生怕五年下来,自己做不出像样的科研成果,或者说成果出来后却没有任何意义。

一旦经历数百次的实验没有获得研究成果,或是没有做出想要的数据,那就意味着他五年的付出面临功亏一篑的危险。


但在看似枯燥乏味的哈佛博士生活中,金师鉴也被周围的同学们所影响,产生了许多积极的改变

在哈佛校园,人们都积极踊跃地尝试着各种新的事物,这也让金师鉴受到感染,变得更加开放,更愿意去挑战自己

虽然金师鉴被哈佛的光芒所笼罩着,但他对“名誉”的概念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

不是说我人到了哈佛,我就会认为我自己能代表哈佛。

在群星璀璨的哈佛,即便道路坎坷,金师鉴也在摆正自己的心态,调整节奏,学会成长,不计得失。



写在最后

一直以来,一旦拿到名校offer、进入名校读书,就会被许多人看做“成功者”和“别人家的孩子”。

但是,考上名校,并不是拼搏的结束

或许为了考上名校,他们已经付出了许多努力,但进入名校以后,还有更多想象不到的难题在等待着......

拥有一份耀眼的入学成绩单,不意味着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获得一切,也不意味着之后的人生将会一马平川。

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人,实现多少人生价值,全靠自己在漫长的求学和求职之路中一点点争取。

踏入名校,人生副本只是翻开了一个新篇章,它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


-END-

资料来源:
凤凰卫视《生活在别处》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勾搭小北→微信号:Bmlxsys_520
欢迎来撩~

为了防止大家找不到小北,
建议大家给小北标个小星星呀!
方法看这里
↓↓↓




关注北美留学实验室
关注最新留学信息

看到点赞和在看了吗,点一个嘛~🔽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