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爱凌,全网刷屏。
她用“惊天一跳”,超越了自己,也创造了历史,为中国人斩获冬奥史上首枚自由式滑雪大跳台金牌。
自此,中国跃居金牌榜前三。
不过,今天我不准备和大家聊冠军、数奖牌,我想和大家说说几位“失败者”的故事。
她叫朱易。
5天前,顶着“00后花滑天才”的美誉,带着无数人的期待,亮相冬奥会。
两天后,当她的名字成为舆论的“风暴眼”,却充满了争议,甚至是揶揄。
两次上场,两次摔倒,两次哭泣。
有人质疑:冬奥会如此重要的一个名额,怎么轻易交给了她?
可这个19岁的姑娘,走到这一步,真的像你想象的那般简单吗?
2002年,朱易出生于一个美国华裔家庭。
父亲是世界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家。
朱易从7岁开始学习滑冰,便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
不到16岁就已经掌握了所有种类的三周跳,并拿到了全美花滑锦标赛新人组的女单冠军。
连美国大名鼎鼎的《花样滑冰》杂志,都对朱易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
朱易(左二)获得美国锦标赛新人组的冠军
9年的时间,朱易每天保持4节上冰课,以及辅助练习和芭蕾等艰苦训练。
2019年,当她放弃美国国籍,代表中国参赛的消息传来时。
那个17岁的少女,正经历着人生最重要的抉择。
一次非常普通的常规训练。
眼看就要结束。
一不小心,冰刀扎中脚面。
深刺入骨。
伤情严重,需要一个漫长的恢复期。
是该继续自己喜欢的滑冰运动,还是就此打住?
成了摆在朱易眼前的一道难题。
最后,朱易选择了重返赛场。
第一次手术后,医生遗留了一块海绵在伤口中。
为了及时赶上国内的比赛,她推迟了再次做手术的时间。
之后,便是我们看到的朱易参加国内的各项赛事。
并且在2022年1月,北京冬奥会花样滑冰五场选拔赛中,以总积分732.60排名第一,取得了北京冬奥会女子单人滑名额。
结果我们也看到了,在花滑团体赛中,因为首次参加世界大赛,心态不稳,朱易屡屡失误。
虽然中国队取得历史性突破,位列第五。
可朱易在女子单人自由滑项目中排名垫底,拖了中国队的后腿。
在一些人看来,如果不是因为朱易,这个名次还会提前。
于是,铺天盖地的质疑声袭来。
赛后,面对记者的发问:
“有没有计算过自己拿多少分能帮助中国队晋级自由滑比赛。”
她哽咽着说道:“我昨天一直在算,算了好几遍……”
在当日的比赛中,虽然朱易有两次明显失误,但她的全部三个旋转都被定级为4级,达到顶级。
而且她在原本计划的连跳出现失误后,将原来的后外点冰三周跳改为后外点冰三周接两周连跳,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基础分的损失。
可在很多人眼中,这样的朱易入选国家队是“不够格”的。
其实女子单人滑是中国队的弱项。
朱易的水平在国内算优秀,可距离世界顶尖运动员仍有不小差距。
朱易深知这点,却还是拼尽全力奔赴赛场。
面对失利,朱易坦言:
“(我的)女单水平没那么高,但我还是站在这,希望做到最好的自己,能得到一个好的成绩,但没能做到。”
“跟昨天比感觉好一些,当然还有一些失误。但今天已经过去了,我希望调整好自己,好好比赛。”
能承认自己的不足,也能承担最坏的结果。
朱易的冬奥赛程刚刚开始,一个19岁的姑娘,未来也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摔倒后,拍拍身上的尘土,再次上路。
那条向上攀爬的路,不比站在顶峰更让人热血澎湃吗?
也许是宿命。
同年同月同日出生。
19年后,朱易这个名字和陈虹伊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朱易开始接触滑冰的那一刻,陈虹伊已经在冰场上飞驰了两年。
展现出不俗的冰上天赋的同时,小姑娘的学习成绩也没有落下。
从上小学开始,她每天一边上学,一边训练。
因为太过刻苦,伤病便成了家常便饭。
一次,母亲看到女儿肿得像猪蹄一样的脚踝,哭得泣不成声:
“要不然咱们就别滑了吧?”
这时小姑娘却反过来安慰母亲,比起疼痛,她更怕离开冰场。
在她看来,这个项目吃苦受累实在太平常不过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陈虹伊14岁就在全国花样滑冰大赛中获得亚军,16岁获女单冠军。
2019年在日本埼玉举行的花滑世锦赛上,陈虹伊作为中国唯一一位女子单人滑选手以总分157.59的成绩排名第19位。
因为出众的长相与优美的姿态,她获得了外界极高的评价。
“从她身上能感受到东方女性的典雅韵味。”
“这就是东方神话中的仙女出现在现实当中吧。”
在很多人看来,陈虹伊一定会在家门口的北京冬奥会上为国争光。
毕竟2021年,在斯德哥尔摩世锦赛上,她以最终排名第21位,为中国保下了2022年北京冬奥会女子单人滑的唯一一个参赛席位。
但是遗憾的是,在国内举行的拔赛上,陈虹伊以7.96分的微小差距,惜败朱易,无缘北京冬奥会。
这也是为什么,在朱易失误垫底后,很多网友为陈虹伊“鸣不平”的原因。
这也是竞技体育的残酷。
就像陈虹伊自己说的那样:
“这项目跌宕起伏太平常了,这个比赛可能全成,下个比赛全摔也有可能。”
奥运落选只不过是她无数挫败中的一次。
可能会有遗憾,但是她说自己有好多梦想:
“想考清华,想创业开甜品店,有机会还想当演员……我不想只会滑冰,把路走窄了。”
滑冰给予她的已经不是一项运动的输赢,而是一股人生的勇气:
“通过滑冰,现在的我更坚定、更敢去拼。面对一些困难和挫折,会更积极去面对。”
这才是真正的体育精神。
在朱易和陈虹伊这两个名字登上热搜那天,一个名叫徐铭甫的中国小将站在了被称作“雪上飞人大战”的高山滑雪男子滑降赛场上。
面对海拔2179米处,垂直落差达894米,全长3152米的赛道,25岁的徐铭甫内心忐忑。
“我站在起点,心里60%是恐惧。因为达到100多公里时速,我们以前没有在冬奥会的比赛中尝试过。欧美选手只练速度,不练技术,他们从小开始,循序渐进,我们没有时间循序渐进。”
来源:北京日报
比起欧美国家,中国的冰雪运动只能算开端。
高山滑雪男子滑降,对于很多国人来说更是陌生的名字。
训练不足,经验不足,是年轻的徐铭甫无论如何也无法在短时间弥补的。
但是一声令下,他没有丝毫的停留。
100公里的时速,对身体是一个极大的考验,耳鸣、腿酸。
中途有6位运动员因错过旗门、出现失误等原因未能完成比赛。
徐铭甫咬牙坚持了下来。
最终成绩,第36名。
来源:北京日报
在北京冬奥的赛场上,鲜少有人注意过这个中国小将的名字,以及他为国而战的姿态。
可在完成比赛的那一刻,他却激动得溢于言表:
“终于完成比赛了!感觉肯定是激动,咱们国家开展高山滑雪项目的时间比较短,大家付出了很多努力,就为了今天能够参赛,而且完赛。完赛了,也是对自己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来参加奥运会,竟然不是为了拿个好名次,而是因完成比赛而心满意足。
这样的赛后感言,也许很多人都是破天荒的头一次听到。
可你不知道的是,这个不起眼的第36名。
承载的却是中国男子滑降首次在冬奥赛场获得的有效成绩。
“我们已经走出了第一步,未来中国队会越来越好。我的感觉就是,我们中国人愿意尝试的东西,如果在同一起跑线,不输给任何人。”
为了备战奥运,徐铭甫除了睡觉,不是在滑雪,就是在练习体能。
这是中国人的第一步,也是一个年轻人“全力以赴,挑战自己极限”的一大步。
有人说:“竞技体育,菜就是原罪。大家只会记住第一名,第二名和最后一名没什么区别。”
我想和大家分享《超越》中的两段经典台词。
一段是老一辈运动员的感慨:
“金牌在我们那个年代非常重要,因为它对国家很重要。不过你现在完全不一样了。
你生活在一个新的时代,现在运动员只要超越自己,这很关键。”
我们这个时代,早就应该和“唯金牌论”说再见了。
还记得去年夏天的东京奥运会吗?
获得银牌的刘诗雯哭着说“对不起”,网友刷屏式安慰;
女排失利,网上多是温暖的祝福和专业的分析,少见苛责……
因为我们明白:
人和人在某些方面是有差距的,即使我们再努力,也可能难以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既然如此,人生的意义到底何在?
其实那句奥林匹克格言早就告诉了我们:“更快、更高、更强。”
努力,并且努力去超越自己,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另一段是年轻一代的自白:
“每个运动员都有自己跨不过的上限,作为一名运动员,不管什么原因,只要是输了,咱就得认。 但心里面不能输,心里面得憋着一股赢的劲儿。”
体育竞技,就一定有输赢。
但是人生,不是一场比赛。
丁俊晖曾坦言,自己面对失败的时候也常常会出现急躁的情绪,他说:
“最难的部分是在比赛结束后”,而“失败是最难的”。
人类天生就知道怎么迎接成功,却很难和失败共处。
然而成功是小概率事件。
输不可怕,可怕的是输了,站不起。
冬奥还在继续。
最后,祝福每一位奥运选手,以及看奥运的每一个人,都能不负时光,无愧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