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新闻】她是央视名嘴,与倪萍齐名,63岁重拾话筒,惊艳所有人!

2019年09月01日 武汉人在墨尔本



点击上方“公众号”可以订阅哦

变老的时候


变老的时候,一定要变好

要变到所能达到的最好

犹如瓜果成熟,焰火腾空

舒缓地释放出最后的优美

最后的香和爱意

最后的,竭尽全力

——李琦《变老的时候》

敬一丹朗诵《变老的时候》


敬一丹这个名字

算得上是电视时代的符号了

《焦点访谈》《感动中国》《经济半小时》《东方时空》…

职业生涯的四十多年

这位“敬大姐”一直都在自己热爱的媒体领域

一直都在观众的视线里



今年,她在退休三年后重拾话筒

出任两档节目的主持人和嘉宾

重新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敬一丹

依然保持着当年的良好状态

一点也不像一个63岁的“中老年妇女”

眉宇间写满了女性的智慧和优雅

让人如沐春风!



1、信条:努力越多,手里的选择权和筹码才越多


敬一丹1955年出生于哈尔滨。中学时赶上文革,父母去了干校,姐姐下乡当了知青,13岁的敬一丹过早体会了人间惶惑、恐惧的滋味。


她在一夜之间长大,挑起家庭的重任,操持家务,还要照顾两个弟弟。突如其来的无助感,在她的一生中留下烙印,在此后漫漫人生路上,她不再相信命运,更愿意把赌注放在脚踏实地的每一步努力上。



敬一丹17岁中学毕业后下乡插队,四年后,在知青广播站工作的敬一丹作为末代工农兵学员被推荐到北京广播学院学习播音,从此和广播电视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初入大学时,一口东北口音的敬一丹在班里并不受重视。但她对新闻的独特敏感性一直都在,凭借自己对内容创作的专注还是得到了专业老师的认可。两年后毕业,顺利进入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工作。



按部就班地进展下去,应该是一份安稳静好的人生版图。但敬一丹始终对深造学习充满了渴望,回学校读研的执念越来越强。


在那个身边没有一个研究生的环境里,在从未学过英语、连26个字母都认不全的基础上,她的第一年考研,不出意外地失败了。


走出考场,她并未沉沦,反而一边工作一边复习,咬牙又考了两年。



敬一丹的母亲曾对她说:


“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真要想改变自己,什么时候都不晚。”


“什么时候都不晚”,就是这一句话,让敬一丹第三次走上了考场,终于在30岁的那一年成为了北广的研究生。


“拿到录取通知书时,我感慨万千,30岁,我的人生又有了一个新的开始。”



研究生入学后,她和在清华读研的丈夫依然住在学校集体宿舍里,吃在食堂里,身怀六甲时坚持论文写作。3年的苦日子熬过,敬一丹顺理成章地留校任教。


“汗水的河才能冲开理想之门。”


没有谁生来就是平坦顺遂的好命,努力越多,手里的选择权和筹码才越多。



2、追梦:33岁离开三尺讲台,进入央视从零开始


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考研和读研,敬一丹为自己争取到了这些:婚姻幸福、家庭美满、教师的工作体面又轻松。


可是人生才33岁,何必过早止步?“到一线去做新闻”一直是她的梦想,面对中央电视台经济部抛来的橄榄枝,敬一丹力排众议,毅然选择了再挑战自己一次。


就这样,33岁的她离开三尺讲台,进入央视从零开始。



没有靓丽的外表,没有青春的资本,在人才济济的央视,敬一丹只能通过成倍的付出来站稳脚跟。


她对自己要求苛刻,做节目的原则是:今天讲出去的话不能让明天的自己脸红。


通过扎实的努力,敬一丹渐渐在央视开辟出一席之地,智慧大方的形象、自然真实的主持风格深入人心,成为当年央视的一张名片,家喻户晓。



在外人眼中,敬一丹是央视举足轻重的“名嘴”,但她直言一度自己真的挺自卑的,“我比他们年龄都大,还是其中唯一的女性,我的空间在哪里呢?一度真的很自卑,觉得自己没什么特点,个性也不特别鲜明。”


但正是这种反差,反倒成了她的特点:


“后来慢慢变成了凡是弱者、苦难、妇女儿童等,这类温暖感的话题一般都由我来说。特别新锐的国际主题的,有水均益;小崔另成一路。慢慢的,我们几个人既有骨子里的一致,又有表达上的不一致。”



《东方时空》主创元老孙玉胜、敬一丹、崔永元、水均益、白岩松等人合影


3、家庭:岁月静好,稳稳的幸福


在自己的事业赢得辉煌的同时,敬一丹也把自己的家经营得温馨和睦。


当年,敬一丹终于金榜题名,不光获得了北京广播学院深造的机会,还和当年那个考场偶遇的男孩走入了婚姻的殿堂,伉俪情深,转眼已是30多年的时光。


那个男孩就是敬一丹的老公王梓木,现任华泰保险公司董事长。



不过,敬一丹对这些外在的东西看得很淡,她认为,好的婚姻一定是保证彼此完整独立的。


结婚多年来两个人很少一起露面,虽然都是大名鼎鼎,但为人都非常低调互相不提及,事业上互相支持,生活中互相欣赏,成为主持圈里公认的“模范情侣”。


在北京读研究生的三年时间里,他们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可以说是比翼双飞。后来敬一丹想到新闻第一线去做些实实在在的工作时,丈夫给予全力支持:“你去电视台吧,去做你愿意做的事情。”



不管工作多忙,只要是敬一丹主持的节目,他都坚持看,从普通观众的角度提一些意见。


这份理解与支持,让敬一丹十分感动,也让她更加尊敬丈夫。在与别人提起丈夫的时候,她总是恭恭敬敬地称其为“先生”。



他们的女儿王尔晴,毕业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毕业后任职于一家从事专业化教育的非营利机构工作,后投身于公益项目。有如此出色的老妈,女儿也是青出于蓝。


敬一丹的质朴、淡定和从容不迫,对弱势群体本能的同情,也时刻影响着王梓木。和买豪宅大院和游艇相比,用自己的能力去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包括建一个学校更能让他感到满足。


因此,我们看到的敬一丹和丈夫同框的身影常常是这样的:


赴乡村助学



陪孩子们过“六一”



参加爱心捐赠活动



曾有人问敬一丹:“给你这样的人当丈夫,应该是个什么样子?”


敬一丹充满自豪地说:


从我先生的身上看,一个是宽容,一个是自信。


“宽容和自信结合到同一个男人身上的时候,这个男人就称得上是一个完美的男人、一个很有魅力的男人了。”


从敬一丹的话里,可以看出她对家庭生活知足和满意的程度。



4、领悟:变老的时候,一定要变好!


到了40岁时,看到镜子里眼角细密的皱纹,敬一丹一度患得患失,她认识到,40岁对女人来说,是道迈不过去的坎,尤其对女主持人更是尴尬的年龄。


“每一个人都不可避免会变老,有的人只是变得老而无用,可是有的人却会变得有智慧有魅力,这种改变,不是最好的么?”


母亲的这段话让敬一丹豁然开朗,虽然自己青春和美丽不再,但依然可以靠智慧、学识、修养和内在的气质来赢得观众的喜爱。


敬一丹再也不把年龄当做桎梏。在40岁这年,欣然接过了《焦点访谈》的重任。


阅历丰富的敬一丹更懂得识别人间疾苦,她在节目里评论时事,解析热点,一展新闻人的睿智和担当,勤勤恳恳一直做到20年后退休。



这20年是整个电视行业的黄金时代,也是敬一丹的时代。


除了《焦点访谈》,敬一丹和白岩松主持的《感动中国》,每年也在感动着无数观众。



任时光流去,敬一丹从没有抱怨沉沦,没有焦虑狰狞,定位清晰、方向明确,难怪电视镜头里的她永远镇定从容。


老,是生命的必然走向。老了,也会有另一种生命色彩,虽然失去了青春的鲜艳明丽,却拥有了厚重质朴的底色。


2015年4月,“敬一丹退休”成为“现象级新闻”,当事人敬一丹也觉得很意外。她后来分析,这是大家对曾经熟悉的电视和熟悉的电视人的一种情结。


带着这个问题,敬一丹也问过自己的8090后学生,“你们不是都不看电视了吗,为什么还愿意和一个电视人交流呢?”



一个男生回答,“敬老师,是这样的,我们现在都用数码了,可是当我们看到胶卷的时候,我们还是会觉得很亲切!”


“所以我就这样给自己定位了,我就是那个曾经给你留下深刻记忆的胶卷。虽然你用数码了,但是胶卷不也曾经陪伴过你吗?”



惜别舞台后,敬一丹并没有停下匆匆的脚步。


她出书回顾职业生涯,在多所大学担任教授,与当代大学生对话青春路上的迷茫。


也深入基层,到偏远山区支教,推进自己的公益项目。继续主持每年的《感动中国》特别节目,工作强度保持着退休前的节奏。



花甲之年的敬一丹,看上去远比实际年龄年轻,这不仅仅是外表,更是一种心态。


“当我有了目标时,就觉得生活过得特别充实。退休的时候,我是做好充分准备一步步走到那儿,心情特别平静,我已经看到了,有些事情会延续,有些新鲜的东西我会接触。”


退休三年后,敬一丹再次走进演播厅,她卸掉了《焦点访谈》的硬朗严肃,沉静宽和地在访谈节目中和五十多位嘉宾聊起家长里短,隔着屏幕都让人倍感温暖。


敬一丹在节目中



敬一丹和嘉宾鲁迅之孙周令飞



敬一丹和嘉宾倪萍



鲁豫在采访中曾问敬一丹:你会介意别人提起你的年纪吗?


敬一丹答:

我一点都不介意,我在哪个年龄的时候,会觉得这个年龄真好,我不会在40岁的时候觉得20岁真好,那么到50岁的时候,我觉得50岁真好,此刻我觉得60岁真好。


有人会惧怕岁月,说“岁月是把杀猪刀”,但对敬一丹来说,最好的时刻,永远是当下。



正如她在书中写的:年龄带来的转变,才能看清自己,有舒服的、自然的顺应,而不是徒劳地留恋青春,惧怕未来,那是在拧巴。


青春和美丽终究会凋零,灵魂却可以在时光中日益充盈。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







喜欢就添加微信号关注我们吧!

我们会继续为您提供更快,更丰富的澳洲资讯哦!

公众号:whrzmrb

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