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深陷语言困境,怎么破?

2020年07月01日 澳网


▲  关 注 '澳 元'   圆 澳 洲 梦  


—文章不代表本公众平台观点—


悉尼北区的车士活(Chatswood)的街头。不少华人居住在该区。(澳洲新快网图片)


日常生活里的语言尬境与困局

海外华人,双语是优势,但也容易变成夹心饼或三明治,似乎两头都不靠岸。刚刚到澳洲的时候或者是已经居住了一段时间,不少华人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语言尬境或困局。说话,尤其是把话说好了,变成了不容易的事情。

 

当用汉语思维、用英语开口说“You good. I good. We good(你好,我好,大家好)”,在澳洲的土地上,能让别人听得懂吗?

 

在中国如果说“中国”而不说“国内或者我国”的话,为何会引起一些人的不快?

 

“拥有了天空但失去了大地……有的时候我们好像一条淡水鱼游进了大海,我们看上去好像和其他人一样游得欢快,但有谁知道我们说不出来的那种难受,总觉得哪儿哪儿不舒服,”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如今在汉语使用方面,旧语新用成趋势,网络新词层出不穷,在和别人交谈中,怎么避免原意想夸人结果反成骂人的尴尬场面呢?

 

微信已经成为人们重要的交流平台之一,说得快,写得快,发送得也快,但快中难免出错,造成的误解或招惹的麻烦还真不少,又怎么避免这些情况?

 

……

 

以上总总,是“魅力中文”澳洲国际语言艺术大赛评委史双元博士于6月26日在悉尼所开展的在线讲座——“魅力中文”公益讲座第十讲“说话的艺术”中,所提到的澳洲的一些华人所遭遇语言困境的其中一些情况。该大赛与公益讲座由澳洲新快传媒集团主办。

 

史双元博士一一分析了华人面临种种语言困境背后的原因,以及给出如何更好地、艺术地“说话”的建议。

 

提高说话的艺术是为了提升素养,也是为了生存与发展。一起来看看有哪些说话的艺术。


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对?


史双元博士是中国语言文化专家。他曾任新南威尔士州教育部NSW DOE中文教学督导及中国战略合作中心主任,现任新南威尔士州教育联盟秘书长、新州私立学校联合会AIS特聘顾问。

 

讲座开始,史双元提到:“说话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也是最重要的沟通手段。作为华人生活在海外,获得了天空但是失去了大地。在语言的应用上,我们大都经历了来回折腾这样一个过程。”这引起了许多人共鸣。

 

史双元博士谈到,许多华人在使用自己的母语的时候运用自如,如鱼得水,但是出国之后,在公众场所,或者是重要的场合,需要用第二语言来交流,这在很大限度上限制了发挥,在语言应用上感觉使不上劲。

 

“我们看上去好像和其他人一样游得欢快,但有谁知道我们说不出来的那种难受呢?总觉得哪儿哪儿不舒服。其实就是语言和文化的问题。等到语言过关了,能对付工作了,应付日常了,看电视了…… 到时再回到中国,回到自己的母语国家。你又会觉得自己的母语哪里哪里不对了。”史双元说。

 

这种种的“感觉不对”或者“不舒服”是许多华人所感受到的说话困境,如何破解?史双元博士在是次讲座中分享了六大方面的内容,以大量的实例、幽默的方式和深入的见解与和听众们分享了他的心得。


“说话的艺术”六大内容 戳中你了吗?

“说话的艺术”在线讲座截图

这一讲座囊括的内容包括六大方面:

 

1、语言表达要准确

2、说话力求简练

3、含蓄是汉语表达的优势特色

4、说话要注意逻辑性

5、适当的幽默能增加说话的接受度

6、得体是说话艺术的最高境界

 

首先是语言表达准确的问题。

 

史双元博士提到,一些华人初到澳洲,英语并不算太好,往往用的是翻译的方法,用英语表达,但是思维还是汉语的方式。

 

比如华人说到物品物有所值、便宜,经常喜欢用的一个词是“Cheap”。但是在澳洲当地人看来,这个“Cheap”的产品,就是质量不好,他们不喜欢买Cheap 的东西。就从这小小一个词的运用,可以看到一些华人经常遭遇到的语言困境其实也是文化上的问题。


再比如,有的华人回国探亲访友,看到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会感叹,“中国现在发展真快, 我们真高兴!”但是这样的说法或者腔调有时难免引起误会,或会让其他的一些朋友感到不快,觉得“似有得瑟之意”,认为“你一个华侨(华人),才出去多长时间?就中国中国的。”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如何准确地运用语言的问题。广为人知的一个例子就是主人家请张三李四王五赵六吃饭,结果有一人未到。主人家说了一句“该来的没来”,结果开启了赶客的模式,“不该走的走了”,“我说的不是你”……随后主人家的话语并不想得罪人,但是每一句都得罪了人,把到场的人都气跑了。

 

说者无心,听者却往往有意是常见的情况。说话的艺术考虑其实用价值,还要考虑是否有言外之意,是否准确地表达了意思,避免造成别人的误解。

 

语言的准确使用,还涉及到一些礼仪的问题。史双元博士谈到,华人回国之后所参加的一些聚会,也涉及到礼仪的问题,比如对他人的尊称和对自己的谦称等等。但这些尊称和谦称需要适度,并非越多越好;需要得体而又符合规矩。避免乱用,否则可能会贻笑大方。

说话简练的艺术

如今网络新词汇或者对成语的新解、新用层出不穷。 

在这部分的内容中,史双元博士谈到说话讲究简练。

 

在话语简练的艺术中,一个很有力的方式便是使用成语。成语包含的信息量大。在古汉语词汇中,一个字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两个字的意思。

 

比如,要形容有的人不根据实际情况,一昧地套用别人的做法或者规则,这并不适合自己的情况,效果适得其反。这里用一个成语就可以很好地表达——“削足适履”。

 

当然白话文也同样可以做到言简意赅,但这就要看个人的功力了。

 

此外还有一点要注意到许多成语在现在的环境中,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中的意思所发生的改变,许多被赋予了新的含义,用在了新的场合。因此无论是在使用或者是在交流当中,都要留意这些变化。

 

比如这些成语“夫唱妇随”、“度日如年”和“无微不至”等等,在如今都有了新的解释。分别是丈夫去唱卡拉OK,妻子尾随而至;每天过得很开心,就像过年一样;没有微信信号的地方,就不要去了。

 

史双元博士表示,成语是语言交流中的硬通货,保值,可以遗传和继承;而作为海外华人,还要不断地了解网络新词和成语的新解释新用法,与时俱进。 


含蓄的优势特色与逻辑性的研究

在澳的华人有时会遇上一些语言尬境。(澳洲新快网图片)

说话除了力求准确和简练,还需要注意什么呢?史双元博士谈到了第三部分的内容——“含蓄是汉语表达的优势特色”。

 

汉语是一种很含蓄的语言。但是英语也并不是一昧直白,不讲含蓄。比如如果有人去推销产品或者向上级提出自己的想法或者创意,别人用英语中的“Interesting!”、“That is a very brave proposal”或者是“I will bear it in mind”回答的时候,那么就要留意一下话外之意了。它们的言外之意就是“差不多吧,还好吧,就这样吧,自己去考虑吧”等等。

 

史双元博士提到,说话还需要讲究逻辑性、合乎逻辑性。生活中有些人在讲话的时候不考虑逻辑性,或者是胡搅蛮缠。如果顺着他的思路,被带进去,到最后说理也说不清楚。所以在交流的时候,发现讲不清了,被绕进去了,那么就停下来,思考一下对方的话究竟合不合逻辑,究竟是在哪一个原点上出了问题等等。


幽默与得体的魅力“六说”支招

“说话的艺术”在线讲座截图

史双元博士谈到了说话增加适度的幽默,会增加彼此对话的可接受度。
 
幽默感是智慧的一种体现,是个人魅力的加分项,也让社交的过程更为轻松。“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在交流的过程中运用幽默的话语,能让当时的气氛为之改善。
 
得体则是很重要的说话艺术。“外交场合,闲聊场合,流行语场合,有不同的话语风格。”史双元说。 
 
说话得体合适,能很好地解决生活中的许多矛盾。
 
此外,史双元博士还提到了人们如今更常通过微信来进行沟通和交流。他特别提醒在微信上的发言也非常讲究艺术。在微信上发言,因为和日常的发言差不多,写得快,说得快,发送得快,很容易引起误解。有人退群,或者吵架,原因之一就是误解。
 
在讲座的末尾,史双元博士总结了说话讲究“六说”:
 
复杂的事情简练地说
难说的话题幽默地说
着急的事情慢慢地说
* 重要的场合得体地说
* 家庭有纠纷八面玲珑地说
* 不讲道理的人不和他说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请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