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知会澳洲系列:澳洲拓殖记(62)

2016年05月26日 澳大利亚联合时报


《澳洲拓殖记》简介

《澳洲拓殖记》包含英国人沃特金·坦奇所写的《植物学湾远征亲历记》和《杰克逊港殖民全记录》两本书,第一本书初版于1789年,第二本初版于1793年。这两本书记述了英国向澳大利亚殖民的“第一舰队”航行过程及到达澳大利亚后头4年在悉尼的殖民拓展情况。作者依据他本人亲历及转引他本人的日记而写成两本书,叙述真实、严谨,现场感很强,叙述依照时间先后顺序,引人入胜。两本书故事连贯,并不重复。

(接上期)

要不是一位战士喊那些已经过河的人砍下树枝(作者注:我曾经多次在书里头读到过,人们用这种聪明的办法通过沼泽地。但是我承认,在当时那种混乱的情况下,我彻底忘记了这种办法,而且可能会一直都想不起来,直到最后,我可能会想起来,但也许那时已经没用了。)扔过来给我们的话,我们这些陷进去的人就完了。这真是一个幸运的主意,它拯救了我们许多人免于悲惨地死在那里。而且即使有了这种帮助,如果我们是带着背包的话,我们也没法从泥淖中脱身。我们费了半个多小时,才把几个带背包的同志解救出来。那个掷弹兵中士,胸骨以下陷进泥里,且被死死地吸住,叫了许多人去救他都没办法把他拉出来,进到我命令把一条准备捆印地安俘虏的绳子系在他的胳膊下面,才把他拉出来。


 

我们每个人都互相祝贺逃出那个“塞波尼斯大沼泽”,(译者注:古埃及北部的大沼泽。)擦擦胳膊上的泥(大约一半人的胳膊被泥弄的不好使了),我们再一次朝着约定的目标出击。离那个地方还有几百码的时候,我们发现离日出只剩半个小时了。在那里,我把队伍分成三组,吩咐每组人都要做到尽量不出声,同时,为了迷惑印地安人的守夜人,每组走不同的路过去,以便做到三组同时到达目标。


 

我们快速冲过去,三组人分秒不差地同时到达。可是,让我们大吃一惊的是,那些窝棚里连一个印地安人的鬼影都没有!附近的海湾也看不见一支小划子。起初我把这归因于我们在路上遭遇的无数的麻烦使我们来迟了大约半个小时。但是经过进一步的检查发现,最后一个印地安人离开这里已经有许多天了,因为我们没发现新鲜的火堆或者吃剩的鱼骨之类的东西。


 

又是失望又是累,我们真后悔没在河边好好享受一下,或者停下来好好歇一歇。但是,大家碰头开了会以后,突然反应过来:除非在一小时内渡过我们才渡过的那条河流,否则潮水上涨之后,我们要到晚上才能到达放行李辎重的地方,在这之前,我们得一直饿着。我们于是赶紧往回返,跑一段走一段,紧赶慢赶,到了那个浅水湾滩,还好,有足够的时间轻松、安全的渡过去,由于我们太过拼命,走的太累了,所以有几名士兵,在剩下最后两英里的时候瘫在地上,说他们再也走不动了。对这几个可怜的家伙,我所能做的就是命令他们的同志帮他们抗着滑膛枪,并让几个感觉不太累的人留在后面跟着他们,帮扶催促他们往前走。三刻钟以后,我们过了河,而他们也已经赶到河边,刚好够过河的时间。



 

因为实在太困了,再加上接下来白天的酷热,我们一直休息到下午四点,才又重新开始在半岛的另一边展开行动(和早晨行动的地点相反的那一边)。日落时分,我们的行军暂停,一路没见到一个土著人。我们经过了那个被植物学湾的发现者称为“世界上最好的草地之一”的地方,(作者注:这里所引的话可能出自库克先生的首次航行,是他对植物学湾描写的一部分。好像注定总是要我去承担否认这些虚构的草原的任务,我也不止一次的听到有人破口大骂那些信口雌黄的旅行者。)那些草地,地上长的不是青草,而是覆盖着又高又粗糙的灯芯草,草底下是像腐烂的海绵一样的沼泽,走进那片沼泽地,我们每一步都要踩到没膝深。


 

我们的最后一博是在次日凌晨一点半的时候实施的。在历经四个小时的艰辛跋涉之后,又像前几次一样,以失望和烦恼告终。上午9点,我们返回悉尼,报告我们毫无结果的游历。(待续)


本文由Finny整理,图片来自网络

澳洲《联合时报》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