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4年,我还是没能融进当地的圈子…

2022年08月12日 北美留学实验室


转载自破壳记

这篇文章送给所有留学生,希望通过描述我自己的经历能够让你们找到自己的影子或者得到启发。

 ▎离开中国公立校到私立寄宿美高


回想我出国之前,对于美国的印象仅仅处于电视剧上和自己脑补的层次。甚至在出国的时候还有一种不真实感,虽然身在机场,但总是有一种仅仅是出去旅游的错觉。

我在中国公立校从小上到了八年级,在中考的前一年,由于父母不太想要我接受题海战术充盈的应试教育,将我送出了国。

我还记得初二结束的最后一天,我和同班同学一个一个地说再见,说着说着眼泪就掉了下来。也许当时就已经隐隐有预感,以后再也不会有和这么一个集体一起学习打闹的经历了。

在去机场的时候,有五位小伙伴一路到了机场为我送行。到现在,每次看见当时的合照,我的眼前都会再次浮现出十四岁的我。

对于过去的不舍和未来的憧憬交杂在一起,到现在我都无法说出那混合在一起的情感究竟是什么滋味。

搬入美高的第一天非常忙碌。我妈在帮助我把行李箱搬入宿舍后就和我挥手告别了。我看着她上了车离去,然后转身继续面对着身边一张张不管是真实的还是强撑着的笑脸。

我穿过庭院中的人群,三五个成群的家长正忙着互相认识、介绍自家怯生生地站在一旁的孩子。还有的则是忙着帮自己的孩子找宿舍、搬箱子。


我回到宿舍的时候终于遇见了我的室友,尽管我的神经已经在不到半天的忙碌和社交中紧绷,但我还是摆出了一个大大的笑脸,拉高自己的声线、做出兴高采烈的样子和她打招呼。

我们两个一起结伴去食堂吃了饭,虽然我对于自己蹩脚的英文还不太自信,但是因为我室友真的是个天使,所以吃午饭的时候并没有尴尬的沉默。


在谈话中我了解到,我的室友来自洛杉矶,他们家是拉丁西班牙裔。我两眼发光地听着她的故事。

看着食堂里走过的一张张陌生的面孔,穿着发型族裔都和我以往所习惯的完全不同,我在紧张之余也不禁暗暗期待着和他们一起生活在这个校园的未来。

回到宿舍之后,我的室友和他父母去mailroom取东西去了。我走进我基本已经收拾好的房间、坐在空空的书桌前。就是那个时候,一阵恐慌如同潮水一般袭了上来。

和家人、朋友们离别的真实感突然扼住了我。我想着几个小时前已经乘车离去的妈妈,想着她这个时候在想什么呢?望着床外在阳光下摇摆的树枝,我唯一的念头就是,现在只有我自己了。

宿舍里都是空荡荡的,其他的同学不知道是不是都在吃午饭,或是和其他人社交。我突然有一种被left out的感觉。我打开微信却意识到国内这个时候已经是凌晨了。我一个人坐在书桌前,不知道接下来应该干什么,然后眼泪就这么掉了下来。

 ▎不敢说,说什么?


在进入美高前,我曾经期待着自己能够结交到不同种族的外国朋友,在他们的簇拥下一起欢笑打闹。所以我也特别典型地在开学前几天非常用力地去社交。当然,这个用力可能仅仅是内向社恐的我所用的指标。

我在学校组织的ice breaker里努力介绍自己,但是很多时候还是会因为对于自己的英文不够自信而不敢说话。我不停地担心自己的语法、口音、更别提还要费尽脑筋地去想究竟应该说什么。

当时宿舍common room经常会坐着一批新来的学生互相交谈,现在回想,那应该是介绍自己认识新同学的最好方式。但是在那个时候的我看来,沙发上好像都已经坐满了人,同学之间好像都已经非常熟络。我再硬生生地挤进去只会尴尬。

殊不知第一次见面就表现得像多年好友一样是外国人的绝手活。

食堂的饭桌都是6-8个人一桌的方桌。对于我来说,食堂一个人坐着吃饭是我人生的头等噩梦,所以每一次去食堂吃饭都是考验我智慧和勇气的时刻。运气好的时候会遇到一起去食堂的舍友,那样只需要跟着他们一起打完饭坐下就好了。

但是时常也有下完课落单的时候,那时一个人走向食堂是最煎熬的。我不断扫视着周围看看有没有熟悉的面孔。如果没有的话,在进入食堂的那一刻我就在祈祷希望有认识的人坐着的桌子。


尽管如此,每次加入桌子的时候我都要鼓起勇气去加入。不过大多数同学都会很nice地让你坐下。

在吃饭的时候,国外同学常常都会讨论各种话题。这种好多个人一起吃饭聊天从某种程度来说对于我还是挺新奇的。

在国内的时候我的家庭由于我是独生子女并不是特别大,父母忙工作的时候我常常是自己安安静静地在家吃晚饭。在国内学校时即使是吃饭,想着的也是吃完后要写的作业。

然而看着国外同学们在午饭晚饭间谈笑风生时,我不禁会去想象他们是如何长大的。在他们家会不会有电视里常见的dinner table上,和自己父母、兄弟姐妹聊各种话题的场景。

最开始我会因为对自己蹩脚的英文不自信而仅仅在桌子角落吃饭。后来,我会发现很多时候,是国外同学们所聊的话题让我完全无法插入。


比如当他们聊到小时候常看的书和电视剧,看着喜羊羊与灰太狼长大的我既不知道他们所说的电视剧的名字,也不会觉得同学们能够理解笑猫日记的有趣之处。

除此以外,不同于国内,我发现在这里,身边的人会非常积极地去讨论各种社会政治问题,比如美国大选、政党、枪械管制、宗教等等…


在最近餐桌上的一次讨论中,美国堕胎合法的问题也被提了起来。当时餐桌上坐着来自墨西哥的女孩信奉天主教,她和其他几位信奉天主教的学生提到了许多天主教徒反对堕胎的理由在于教义中对于生命的看法。

在这样的一个宗教、种族、政治观点都如此多样的环境中,我第一次意识到世界上还有这么多的人有着和自己如此不同的生活和价值观。


而对于宗教和政治都不了解的我,在谈话中依然插不上话。

 ▎那个融不进圈子的中国人


在出国之前,我常常听到的一个观点就是留学生应该主动多去认识外国朋友。和朋友们的合照里除了自己以外都是外国面孔仿佛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

反而,如果周边都是亚洲面孔,好像就成了呆在舒适圈成天说中文的那个人。

在刚进入学校的时候,我也和年级中其他的中国人打过照面,但是秉承着想要和外国人多交朋友的想法,我并没有和其他中国人有太多的来往。后来也发现他们所讨论的八卦话题并不太适合我。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开始注意到年级里friend group的分组:白人占多数的圈子、黑人的圈子、亚裔似乎也常常和亚裔在一起玩。


这不禁让我开始对所谓的diversity & inclusion产生疑问:虽然大家都在这个宣称多样化的校园,但是最后还是会以种族和文化去各自分组,这不会很讽刺吗。

我最后所在的friend group其实是年级里比较marginalized的friend group,有来自菲律宾的小哥,包括我室友在内的两个来自加州的Hispanic,还有一个来自日本的混血小姐姐。

我们之间时常也会开玩笑地点出我们friend group的diversity。但其实在美高生活了四年的期间就是一个我慢慢和社交这件事和解的一个过程。

我接受了自己可能不会是popular kid的事实以及同学们根据文化族裔分组的这件事。毕竟人都会喜欢和能够理解自己或者有着相似背景的人玩。

到了最后,找到能够让你舒服地做自己、一起hang out的人就好。


 ▎孤独的时候


在国内的时候,我自认为在班里人缘还是不错的,但是当我出国了以后,由于自己的社恐加上语言能力,在美高的第一个学期是让我identity crisis最严重的时候。

我变得非常insecured,不自信,甚至一度以为自己永远也不会交到朋友了。因为九年级的时候课后的时间还比较多,我常常不知道自己应该说什么。

自己一个人呆在宿舍的时候总会觉得别人应该都在和朋友闲逛,而我连个可以说话的人都没有。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开始去学校的琴房捡起了自己荒废已久的钢琴。一开始本是自己排解孤独的方法,但是到了第四年反而变成了能够拿得出手的一项技能。

所以,就算是孤独的时间也可能会变成意想不到的宝藏。


随着在美高的时间越长,我也发现自己变得更加自然和舒适地去和别人互动了。当然,也可以说是变得更佛了:因为久了我也发现别人没有你想象的那么care你说或做了什么,因此也变相地让我能够更有自信地做自己。

所以如果你初来乍到,或者仍在insecurity 和confidence之间苦苦挣扎,我会告诉你一定要坚持走下去,然后你会发现overtime,一切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糟糕。

 ▎写在最后


写这一篇文章的时候我并不觉得四年下来我就能够自信大胆地去社交并参与各种话题;归根究底我的内心还是一个内向的社恐,只是在这个过程中为了适应环境,我进化出了能够让我融入美国社交文化的外表。

在刚到美国的时候,我时常会想,如果当时留在国内,我会不会更加地自信、过着更加快乐的生活呢?但是现在看来,我最感谢的就是过去四年的生活,因为我在这段时间里遇见了那么多不同的人。

他们每一个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价值观,让我意识到,哦,原来人还可以以这样的方式活着。


我觉得这一点是我在国内生活如何也得不到的经验。这对于多样性的短暂一瞥让我更加虚心地想要去学习和了解关于这个世界和他人的经历。

对于我来说,这种持续的求知欲和对于世界的好奇心是我最大的收获。

-END-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