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吃才能填满我的空虚”这句话似乎并非玩笑,根据ANU在读博士Danushika Sivanathan及其团队的研究,自卑式自恋或许成为暴饮暴食的心理根源之一。
自恋与饮食
根据ANU在读博士Danushika Sivanathan的介绍,饮食问题有可能同人们是否具有自恋倾向,以及具有何种自恋倾向有一定的关系。每个人都有自我,但自恋者却把自我的重要性扩大到极致。
两种自恋类型
Ms Sivanathan介绍,“脆弱的自恋者”和“宏伟的自恋者”都在不同程度上成为饮食问题的根源。
“脆弱的自恋者”更容易暴饮暴食,这类人群在情绪不佳时将吃当做自我安慰的方式,他们用过度饮食去扫除自己的不快情绪。长此以往,对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宏伟的自恋者”则不太会造成过度饮食的问题。研究人员将这类人描述为缺乏同理心,并且“控制、专横、有报复心”,他们往往会夸大自己的重要性,而且不会从错误中吸取经验。
从某种角度上来看,虽然“脆弱的自恋者”也有夸大自身重要性的倾向,但他们将它隐藏得更好。他们有一种被需要的需求,因此他们可以很好地服务身边的人。他们经常寻求安慰和肯定以求消除顾虑。
自恋情结导致吃得更多?
研究团队对暴饮暴食高发的18-30岁年龄段女性群体进行了调查,根据近400个调查对象的问卷结果显示,“脆弱的自恋者”们更易患饮食功能失调。
除此之外,据研究人员介绍,家长的教育方法也是一大影响因素。持续的家长缺失可能会导致这种人格状况。
Ms Sivanathan讲到,儿童的关爱缺失并非虐待或疏于照顾,而是一种对儿童心理感觉和想法的忽视。“例如,当一个孩子跟家长说‘我真的很难过’,而得到的回应是‘过去了就好了’”。
实践应用
Sivanathan的研究已发表于Eating and Weight Disorders杂志。
Sivanathan介绍,她所研究的饮食失衡者的心理根源,希望能够被心理咨询师所接受,并为治疗提供一些信息和帮助。她认为,能够真正认清患者的根源,治疗将变得更加容易。因此,研究结果是十分有用的。
Sivanathan团队的实验向人们揭示了饮食失调的深层原因,而她的实验结果为心理治疗增添了更多的参考因素。对前沿科学和实践问题的研究一直是ANU研究人员的学术追求,同心理学一样,更多学科的研究人员也一直保持着前沿视角和实践关怀,不断获得学术上的新成就。
素材来源:澳国立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
关注澳大利亚政府教育资讯官方微信!
免责声明
部分图片及内容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微信账号及所属机构,旨在提供概括性的介绍,并非关于主题的详细信息,使用信息时必须了解本微信账号及所属机构提供信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