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尔本两天的探访行程结束后,原本计划写下一篇谈论留学生生活的文章,但奈何自己思维太过跳跃,于是在飞往霍巴特的飞机上,我敲下了这四个字:寻找自己。
布莱顿海滩
学业和工作总是繁重而忙碌的,它们一点一滴地侵蚀着时间,从太阳升起到灯火通明,这一天之中余下的、属于自己的时间屈指可数,而在这个间隙,似乎也不想用来思考些什么,只想好好地休息。
于是,大部分时候,匆忙往返于分秒之间的我们,其实都不太明白,学习是为了什么,工作又是为了什么。
在墨尔本大学探访时,我们认识了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一年级的高同学,他高中的时候便离开家,来到了墨尔本,到现在已经整整八年。长期生活在海外的他,身上散发着一种谦逊的自信和脚踏实地的感觉。我问他,你以后打算做些什么?准备回国吗?他几乎条件反射般地回答我,想做教育。
墨尔本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学生高同学
我很疑惑,既然想做教育,又何必苦读土木工程,而且还读到了研究生的学位?这不是相当于走弯路吗?
但我也理解,大部分中国的孩子,从小生活在学习学习再学习的环境中,成绩即是目标,高校就是结果,而在这个过程中,多的是孩子为了把时间让给学习而没办法随心所欲地施展自己的才华或是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以至于在整个人生的前18年,我们都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想成为什么、能成为什么。所以,当厚厚的择校指南发下来时,当拿起铅笔填写志愿表时,对学校、专业没有太多概念的高同学和绝大部分的我们一样,听从了父母安排。
相比较之下,外国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似乎强很多,他们的个性、爱好等等都被尊重,他们可以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并做出判断和选择。所以,选专业这件让中国学生略微“懵圈”的事情,对他们而言,只是一个早已经过长期思考而产出的结果,清晰且笃定。
在蒙纳士大学探访时,我们参观了由本科学生自发组织的赛车兴趣小组,与其说是小组,不如说是一个赛车公司,一百多名不同专业、不同学院的学生因为兴趣而聚集到一起,学习动力学的负责赛车制动,学习机械的负责制造器材部件,学习市场营销的负责找到投资方……然后将亲手制作出来的赛车送去参赛、获奖、再赢得更多投资……而在这个过程中,大家都将自己的专业和能力最大程度地应用到实践中,而这也极大地帮助了他们去抉择未来。
蒙纳士大学赛车兴趣小组
这种典型的国内外教育差距,让高同学决定在毕业后回国做教育相关的工作,而这正是他自己深思熟虑之后的结果。
“Some people die at 25 and aren’t buried until 75.”
“有些人25岁就死了,但是要75岁才埋葬。”这是美国政治家、科学家富兰克林的名句。大意就是比喻很多人过早地在匆忙之中过得毫无意识,从此碌碌一生。而在我的理解里,这个“毫无意识”意味着“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想成为什么”。
所以,我由衷的为高同学感到高兴,他能在20出头的年纪想清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这很难得,也很幸运。我也期待着,有一天,他能给我发条微信:
“嗨,我回国了,一切顺利。”
以上图文均为新东方原创,作者为澳大利亚名校之路记者,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