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丁晖前,我脑海里是第六代导演的影子——“第六代”指上世纪80年代中期进入电影学院导演系,90年代执导电影的一批年轻导演。
第六代导演大多出生在60-70年代,如果按照时间推进,那80-90年代出生的导演,大概会被称为“第七代导演”吧。
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作品往往和历史以及政治大环境无法分割,从每一代导演的作品中,观众都能清晰地捕捉到时代特点,比如说,在贾樟柯的《山河故人》中,已然出现对不久后手机等科技进步的展望。
那,“第七代导演”的生活会为他们的思想带来哪些变化呢?
丁晖在意大利就读新媒体硕士,“新媒体”是他的专业直译成中文的意思,这门课程的内容实际是电影电视。硕士课程总共两年,但是为了让留学生们更好地适应意大利的语言和文化,即使你已经拿到了学校要求的语言成绩,仍需在入学前去语言学校“修炼”几个月。
采访前,我先看了丁晖为研究生作业所拍的两条短片。一个是时长九分钟的警匪片,颇有港产片的味道,讲的是好警察意欲枪杀坏人,却因信错了人,被坏警察反杀的故事。另一个是《星球大战:原理觉醒》里萌萌的机器人BB8穿过丛林、湖泊,去寻找守候在科洛桑星球的R2D2。
这两个故事,前者的重点是剧情,后者更多是镜头等技巧性的展现。符合当下主流电影的潮流:更多的技巧和起承转合的故事噱头。但是作为学生的作品,相信更多的是尝试不同类型的拍摄手法和技巧。只有当你把技能熟练于心,才能更得心应手。
和这两条短片一样,丁晖有着年轻一代潮流男性的特征,黑框眼镜、修剪整齐有型的短发、简洁的T恤、还有停不下来的香烟。尽管在意大利生活了几年,一口京腔还是很明显。大概是总要和形色各异的人交往,虽然是第一次聊天,但他很自在,礼貌得很自然,几乎没有生疏感。
丁晖的学校在罗马。这个吸引人们从“条条大道”前往的浪漫之地,这个几乎是被艺术品所堆砌出来的城市。浪漫与艺术的交汇驱使人们愈发崇尚自由与个人主义,在罗马,你会看到水平高超的街头艺人,和大量仿若电影中走出的俊男靓女。
但是懒散也是意大利人的特质之一,像是出行前早就预定的青年旅馆,到达后却无人营业;像是申报了网络安装,却分分钟让你等上一两个月才有人上门。剥去浪漫主义的外衣,这些行为却让人感到生活不便。
对此,丁晖早就不再大惊小怪,他的应对之策是:“他们不靠谱,那只要你比他们更不靠谱就行了。”
而近些年中东地区的局势不稳,又与非洲大陆隔海相望,地理位置的客观优势使得意大利成为不少难民的“登陆口岸”。在意大利街头,你总能看到操着流利意大利语的黑人悠然自得地行走,这些人似乎天生具有语言天赋,总是轻松掌握着几门语言,反而是意大利土著们沉浸在自身文化中缺乏“进步”思想。
移民和难民的大量流入还引发了社会治安问题,罗马街头的小偷到处都是,而且警察也睁只眼闭只眼,用丁晖的话说就是“警察都去喝咖啡了。”
经济退步严重,又懒得改善,意大利人的啃老现象甚至比国内要严重,不少年轻人终日沉浸在娱乐中不愿意找工作。这为中国留学生带来一定好处:意大利人眼高手低,不少工作招不到职员,而只要你愿意,拿到工作签证留在意大利不是特别困难的事。
但对于丁晖来说,即使能留下,也未必能从事自己喜爱的工作。所以,这个工作签证的吸引力还不足够强烈。
今年十月,丁晖将迎来毕业答辩。除了论文,这个专业的实操性很强,他拍了很多片子,类型各异,从商业性质的作品,到故事片都有。
本以为意大利的课程设置针对性会非常强,但丁晖表示,他的课程不仅仅是拍摄和后期,而是包括了:编剧、分镜、调色、音乐音效、布景、设备、漫画、艺术史、海报、前期和后期制作、甚至还有编程。
当然,有些课程是选修课。表面上看,这种设置能够让学生从0开始掌握电影制作的每个环节,更好地协调每个步骤,但丁晖也坦言,有些课程选了以后“真是后悔”。看来,“毕业率低”除了意大利人懒散,还有“难以承受”的课程难度啊。
相对于团体创作,丁晖更享受一个人负责整个作品从概念到成品的过程。这个过程从编剧开始,到写剧本、选角、场景确定、拍摄,到后期,成片,听起来都让人感觉是个复杂的工程。
我以为会困难重重的拍摄其实只会占据一天时间,倒是前期的构思需要消耗大量精力。毕竟,要想出好的故事,不断完善它,从逻辑上和审美上让自己信服的确需要反复推敲。所以,如果学生的目标是成为一名编剧,那知识量的累积对于故事构思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学生的财力有限,丁晖和同学们拍摄影片时都是互相帮助,角色的选取基本都是同系的学生,一般就是请顿饭吃。这些学生的演技都算得上流畅,从丁晖的两个小作品中,至少看不出太多演技上的生涩感,大概是拍多了,他们更清楚什么样的情绪掌控以及技巧能更好地呈现出某个角色。
谈到作品,丁晖提到自己其实最想拍的是纪录片。但是记录片的拍摄需要稳定的资金投入,像他平时拍的小短片基本都需要两三千人民币的费用,而纪录片的投入远比这多得多。再者,纪录片更需要的是时间,在被拉长的拍摄过程中,变数很多,要承受的也很多,投入产出比也许会很低。
丁晖还在国内的时候,曾在Discovery的一个项目中帮过忙。那是个讲述外国人眼中中国的纪录片,主旨是表现中国城市的发展。那之外,他也拍摄过别的纪录片。但是他表示,即使是《舌尖上的中国》这种名噪一时的纪录片,也不过是火了一阵子而已。纪录片本身并不是主流大众的喜好,也不是导演们愿意做的事情。
从中国以张石川、邵醉翁、杨小仲等为代表的第一代导演开始,到近代的王小帅、贾樟柯等,中国的导演们走过了改革开放、旧体制的变革、旧观念崩塌、新思潮的建立,他们经历了从纯艺术式拍摄到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还原为一种文化消费品的无奈。
丁晖作为新一代学习影视制作的血液,尽管还在学习阶段,却已对种种现实表现出无奈:“影视制作的门槛降低,这就导致作品的水平普遍降低,而投资者和客户的品味也随之降低,这是个连锁反应。客户考虑的是经济成本,当更低的报价能够买到商品时,他们显然不愿意投入更多的资金购买相对精致同时更费时的东西。所以,认真拍摄的人越来越少。”
即将面临毕业,但丁晖不想留在慵懒又经济低迷的意大利,对于未来从事的行业,也没有坚持地想要做影视。但毕竟是热爱的,且投入了大量时间的方向,即使真的不去做影视,他也不会完全脱离这个行业。
本文图片源自网络
@版权声明:本文由时区公众号TIMEZONE(ID: timezoner)原创首发,版权所有。转载请在后台留言“转载”获得授权,对违法使用本内容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TIMEZONE,留学生原创平台,在这里聚集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
分子栏目栏主&作者 | 佐伊邱 在 通 往 嬉 皮 士 的 道 路 上 夭 折
如果你喜欢佐伊,就给她发个小红包呗
人物故事,由你来定义 这是时区的《分子》——留学生人物栏目 这是一个说出自己故事的栏目,作为一个“分子”,你不是非得成为大牛。但你可以告诉我,你的留学生生涯中,有过哪些能凸显你个性、值得分享的事件或想法? 已经回国的盆友们,我们还可以以一杯咖啡为约进行聊骚哦。 你可以,自荐 还可以,推荐别人 关于你或Ta的故事,请回复关键字,让我们进一步接触
往期的人物栏目都有哪些精彩故事?回复关键字:
空天阙 | 被美国拒签三次,不爱写文章的技术员不是好留学生
正能量 | 从清华到加州大学,我一直很正能量
MAX | 混迹美国中餐馆十年,说好的美国梦呢?
托马斯 | 进得了NBC,拍得了纪录片,玩得了架子鼓,没有三头六臂,只有一腔热情
米顿 | 本想偷渡美国做个餐馆打工仔,却成了最年轻的同声传译官
四大 | 在四大打拼又如何,人生又不只有竞争
✎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