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中国,就像是一对分开许久的恋人,或许仍然爱着,但是……

原创 2016年12月19日 TIMEZONE





有个朋友前几天在微信上:“我感觉还是东京住的习惯。”我没有反驳他的理由,因为我自己,也同样不约而同的产生了这种感觉。


为什么呢?我在东京的时候,曾经在无数个夜里幻想过回国时的情景,熟悉的街道,熟悉的乡音,熟悉的面孔。


然而事实证明,这些都是我的臆想。



这次回国,我在家门口不远的街道转了三圈才找到小区的入口。不一样了,一切都变了。朋友说,欧洲小镇可能过了百年,街景还是一个样,而中国只需要几个月,你就可能找不到自己的家门了。那一刻,我深以为然。


我和中国,就像是一对分开许久的恋人,或许仍然彼此喜欢着,却在多年后的见面的欣喜之余,有着一份不自觉的疏离感和陌生感,这大概要归功于中国那令人难以置信的发展速度了。


到家还没歇上几天,父母就开始帮我们安排着各种和亲戚朋友们的饭局。虽然饭局让我感到亲戚朋友浓浓的关怀,却也让我感受到互联网饮食压迫实体店后,所形成的更加夸张的餐饮规模。


作为一个标准的吃货,跟在东京时不同,这一次我却对吃的欲望越发冷淡。过多的菜品选择反而让我有些疲于应对,而当前饮食业膨胀的商业化也让"吃"这件事慢慢失去了过去的用心和诚意。



老巷里的面多了压面机来应付慕名而来的食客,街角饺子馆的菜单多了一条又一条。色纵有万千,味却千篇一律。


朋友聚会,餐桌间的谈资也随着时代而变化。在房子、孩子和票子的压迫下,过去和朋友隔着肚皮侃大山的岁月也已经不在了。这一次我也并不愿意提太多关于东京的故事,毕竟东京的故事早几年回来便已说尽,而这边的话题早已经翻篇儿了。


忙忙碌碌的生活下,大多人一边吹着牛逼,一边自怨自艾,一边谈国家大事,一边哄老婆孩子。谈钱伤感情,但似乎不谈钱就没啥好谈的样子,毕竟在中国,钱才是衡量你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而许多海外华人的尴尬在于,明明没赚多少钱,赚的也是辛苦钱,还必须要被卷入"国外一定好赚钱"的误会里。


海外华人早已不是当年的"海外华人"了,但亲戚朋友们还是觉得我们是那个时候的"海外华人",甚至,有时候连我们自己都觉得是。



过去的海外华人,能出去的不是学霸就是有背景的,大多本身就是精英,无论在哪里都是精英阶层。但现在华人去海外的门槛越来越低,海归的光环早已黯淡不复当年


在迪拜,有着大量低收入的华人,也有着大量高薪的中国面孔,何况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海外华人同样生活得艰辛不易。"海外华人"现在只是一个好看的标签,具体赚不赚钱赚多少钱仅在乎自身实力和际遇。倒是在东京如果问老外觉得哪个国家的人最有钱,中国人一定首当其冲。


过去的海外华人回国好像是城里人回村,可以光宗耀祖,现在我们回国则更像土老冒进城,不仅要重新适应全新的生活经验,还要被各种妄断,所以呐,请善待海外华人这类"弱势群体"吧


 

朋友亲戚时常会问我,什么时候回中国发展?诚然,中国有许多难以放下的思念,比如年纪越来越大的父母、始终如一的儿时玩伴、还有那一份戒不了的乡愁。而转过头去考虑一些实际问题,也有子女的教育、未来的生活保障、和国内留存的根基等等需要我们去解决。


然而迫在眉睫的一个更现实的问题是:回国后的我们究竟可以做一些什么?


选择了长期的海外生活,也就等于自主放弃了国内的大部分的资源建设和关系维护。在中国这样的"关系社会",没有了"关系"这种"基础建设",也就等于丧失了发展优势


而即使回国马上运作这种"基础建设",也需要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但其结果哪怕和普通人相比,依然差得很远。更何况对于许多海外华人而言,习惯了国外的关系模式,会很不习惯这种"关系"的处理。再去学习这种“关系”的处理又要花很长的时间。


中国的高速发展,对海外华人本身就是一个大课堂,需要一个学习和适应过程。这使得在中国庞大而饱和的市场中,能留给海外华人发现和获取的机会越来越少,纵使在能力上,说不定也竞争不过那些长期在中国社会洪流和逆境中逐渐成长起来的本土精英。在海外,人们可以选择驻足守望,在中国,不奋力追赶就没有生存空间



然而,又有多少海外华人愿意放弃海外简单有序的生活,还算不错的工作和收入,怀着诸多未知去打开一个"潘多拉盒子"呢。更重要的是,那时候的我们还会像从前那样快乐么?


回国才两周,我刚刚适应了中国的节奏,却又要马上离开,我想当我再次归来的时候,我是否仍需要手足无措地再次跟上脚步,在这块好像即属于我又不属于我的土地上。


中国社会已经回不到我们刚刚离开时的纯真和简单,我们的心智和状态也回不到过去,当一切都往事随风,剥离后剩下的,已经是不同的世界和不同的自己。



图片来自:电影《到阜阳600里》




时区作者 | 常东华

再写一篇文章,我就回老家结婚



看留学生在海外还有什么烦恼,回复关键字

英国代购 | 在英国读研的我为什么坚决不做代购

自杀重灾区 | 为何名校成为华裔学生自杀重灾区?

出国出柜 | 出国如出柜,不出憋屈,出了后悔?

制霸课堂 | 为什么制霸课堂的我在职场上却一脸懵逼?

德国难民 | 说实话,从没想过“这里是德国”意思是“这里不安全”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版权声明:本文由时区公众号TIMEZONE(ID: timezoner)原创首发,版权所有。转载请在时区后台留言“转载”获得授权,对违法使用本内容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TIMEZONE,留学生原创平台,欢迎坐标在世界各地的你。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