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心造假的河南农民:干掉市场老大,征服最爱国货的韩国人,还带动全城致富

2017年10月31日 澳洲金融圈


文/祥燎

 

制假贩假,人神共愤,但有种制假,无数人为它大声叫好,那就是制假发。

 

脱发少发的人,用它呵护着爱美之心;热衷“顶上时尚”的人,不用折腾自己的头发;明星的浓密秀发,不论长短,其实都藏着假发。



假发行业,离不开中国许昌,这里是全球最大的发制品集散基地。但直到20年前,大部分利润还是日韩等外商独占。没设备没技术的许昌人,只能做粗加工,图个温饱。

 

风水轮流转,现在的许昌人,牢牢掌握着行业话语权。这一切的改变,从一个叫郑有全的普通农民开始。

 

打破技术封锁,从无到有;提高工艺水平,低价优质。他创办的瑞贝卡,一步步从韩国企业夺下市场份额,连最爱国货的韩国人都忍不住找他进货。

 

“我觉得天上不会掉馅饼,只有把握住机会,付出努力的人才会有回报。”


1


中国人辛苦干活,钱却被韩国人挣了

 

郑有全的出生地许昌小宫村,在一百多年前,那里的人就做起了收购人发的生意。

 

这个传统,是从一个叫白锡和的商人开始的。1900年,白锡和为德国商人收购人发,德国商人再加工成假发套,销往欧美。在白锡和的带动下,同乡人纷纷加入该行业,并渐渐学会了加工技艺,还将人发按不同长度分档次扎把,取名为“档发”,畅销国际市场。



和许昌的许多农民一样,郑有全子承父业,从事收购人发的生意。不同的是,受过高中教育、当过大队干部的他,并不满足于小打小闹。1980年,他和几个朋友一起,创办了小宫工艺毛发厂,他任厂长。


说是工厂,其实仅有5间手工作坊,30余名员工。走的还是收购人发、加工成档发、外销的老路。但他们从不掺假,加工后的档发色泽光亮,手感柔软,重染着色性好,很受青岛外贸部门的青睐,有多少收多少。

 

1983年腊月,青岛外贸部门一个电话打来,说急需20吨档发。郑有全二话不说,立刻装货,没想到刚出村,车就翻入池塘,货物全湿。郑有全重新找车装货,派副厂长和一名业务员,连夜赶赴青岛。夜里11点,由于雾大,货车撞上停在路边的卡车,人和机器都没事,但挡风玻璃全碎了。

 

为了及时赶到,副厂长用大衣当挡风玻璃,只留一孔给司机看路。寒风不停地往驾驶室里灌,把两人冻得直打哆嗦,每开一段路就得下车活动热身,就这样把货送到了青岛。青岛外贸部门深为感动,不仅免费给他们更换了挡风玻璃,还从库存里拿出20吨人发原料,让他们加工成档发再返销回来。



次年,青岛外贸部门又特地让郑有全派20多人,把仓库里人发原料梳理成档发的粗加工生意给他们做。

 

靠着信誉和工艺,郑有全的毛发厂做大做强。在此期间,他得知,祖祖辈辈辛苦经营的档发,竟是为“他人作嫁衣”!原来,日韩等外商从中国廉价收购档发,加工成假发后,便能获得数十倍的利润!

 

为了“肥水不流外人田”,1990年,郑有全成立了许昌县发制品总厂,他下决心要既收又制。但是,那时的渠道、技术、设备都控制在以韩国企业为首的“他人”手中,郑有全选择的这条路,注定艰难。


2

从尽力跟上潮流,到引领潮流

郑有全要攻克的第一关,就是设备和工艺。

 

制造假发,三联机是必不可少的设备。这种机器,郑有全在中韩合资企业里见过,知道它外形和缝纫机类似,但对里面的构造,一概不知。



与此同时,企业对设备和工艺技术封锁严密,郑有全费老大劲才请来了一位发制品企业的退休老师傅。老师傅工作中不直接和三联机打交道,只能凭印象和经验,想想画画,用了一个多月才画出三联机图纸。郑有全立即造出样机,随后又经过20多次试验和修改,终于造出了规范的三联机!

 

有了设备,还得掌握复杂的工艺。仅毛发深加工,就有10多道工序。很多工序,郑有全听都没听过。他二话没说,高薪挖来一名韩国师傅。不曾想,这位韩国师傅说得头头是道,经他指导造出的假发销往香港,却得不到港商认可,企业瞬间资金困难。

 

那个港商,叫张振亚,是香港有名的发制品批发商。当他得知这批货是中国人自己制造的,很是好奇,于是与郑有全联系,并飞到许昌实地考察。当他看到刚制作出来的产品时,就知道他们工艺不到家,建议郑有全另请高明。接着,他又和新师傅一起,帮助郑有全不分昼夜地攻关,最后成功掌握了档发、色发和工艺发等一系列工艺。



有了优良产品,许昌县发制品总厂成立的第一年就收回了投资。

但是,那时的产品只是内销,要经过批发商才销往海外,限制了销售渠道的畅通,在行业定价上也受制于人。在跨过工艺难关后,郑有全的下一步,就是打开海外销售渠道。

 

首要目标,当然是全球最大的发制品市场——美国。郑有全采取了“借船出海”的策略,与外商企业谈判近1年,说服他们合资。1993年,中美合资180万美元,在许昌创办了河南瑞贝卡发制品公司。瑞贝卡公司获得进出口权,进入了国际贸易大循环的行列。

 

在这之后,郑有全要考虑的,就是提高假发质量,要用低价优质的产品压过主导行业的日韩企业。

 

但制假发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农名工占了大多数,接受能力较弱。郑有全就开展岗位练兵,进行“技术能手”比赛,这过程中淘汰率高达80%,最后是笔试,全部通过的员工,才能获得“技术能手”的称号。



对于这些人,郑有全从来不吝奖赏,每年的奖金和技术津贴多达300多万。也正因为有了这群人,瑞贝卡才能紧跟潮流,甚至引领潮流。

 

2000年,郑有全在芝加哥看到一种刚上市的小辫头套,他眼前一亮,当即把样品寄回公司,让技术人员攻关。这种小辫头套长短两种,长的由100多条小辫组成,短的多达1000多条,全用手工编制,还要蓬松度适中,给人自然形成的感觉。这些“技术能手”们,没多久就攻关成功,投入市场后,瑞贝卡净赚了近1亿!



提高工艺的同时,郑有全还在自主研发方面下了狠功夫,相继成立了科研开发部,技术部以及工艺发、化纤发等开发研究室,高薪聘请全球各地的行业专家。

郑有全的科研开发有一个特点:根据市场选课题,依据课题定人攻关,不断开发研制产销对路的新产品。而且,他还强调新产品开发要根据季节变换、地域差别同步进行,最后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优,人优我廉”的产品策略。



那时,韩国的进口协会不停地开会,发誓不能在中国工厂买货。但很多客户,出了会场就飞去了许昌,“没有人会跟钱过不去。”

 

与此同时,瑞贝卡的工艺发、女装假发、化纤发、男套发块、教习头5大系列2000多个新产品,纷纷走进美国,迅速挤掉韩国企业,确立了领导地位。

 

拿下美国后,郑有全没有偏居一隅,马上把眼光投向了下一个大市场——非洲。


3


步步为营,因地制宜

 

其实早在2001年,郑有全就在非洲实地考察了1个月,走访了尼日利亚、肯尼亚等6个国家。

 

黑人发质与其他人种不同,又软又卷,不易打理,因此有很大的假发需求。大大小小的假发摊点,遍布非洲。郑有全做完市场调研,又做用户分析,最后在非洲直接投资建厂,定下了“中高档产品中国产非洲销,低档产品当地产当地销”的路线。



郑有全的“本土化”策略,立竿见影。仅用8年时间,他们就迫使韩国的发制品退出非洲市场,自己则占领了65%的市场份额。

经此一役,瑞贝卡也坐稳了行业老大的宝座。“全球每五顶假发制品中,三顶就是瑞贝卡。”



许昌,则成了全球最大的发制品集散地和出口基地,聚集了亚非、欧美的生产商和经销商。2016年,许昌发制品出口收入超10亿美元,占全国发制品出口的一半以上!

三十多年来,郑有全从无到有,从受制于人到掌握行业话语权,肥水终于不流外人田,一缕缕“黑金”,令无数农民走上了致富之路。

 

另一边,郑有全仍是那样的貌不惊人、话语不多,不显山不露水,几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地做事。

 

“做什么事都应该低调一点,

勤奋一点,胸怀大一点。

天样的胸怀做天样的事,

家样的胸怀,那你就回你家做事吧。”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 刀哥重磅推荐 ❖ 

点击图片直接阅读



 后台回复 或点击下列关键词 

获取更多 10W+爆文


靠毒品发家老人鞋5万洗车

千亿江南春 |任正非演讲 一年烧37亿

统筹:Max丨 编辑:徐旭丨 视觉:慕慕

金错刀

取干货,明误区,优战术,与创始人同行!


转载原创xu623700905

商务合作18518970237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