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经典—故宫用屹立讲述历史!

2017年08月16日 玩转悉尼



中国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数不胜数,这些历经数百年风雨洗礼的建筑,在现代化的今天依然屹立,向人们诉说着的历史的故事,而这其中,最具有的代表性的恐怕要数古老的“紫禁城”了。



前几日九寨沟地震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

震中许多建筑变为废墟

它们年代并不久远

但却无法逃脱地震的厄运

然而历经了

600多年风雨的故宫

却是这般景象



为何600多年来

经历了暴雨地震的故宫

仍旧岿然不动呢?


一部《紫禁城的秘密》

解密了这一切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木结构建筑群

这座占地72万平方米


大小宫殿七十多座

房屋九千余间的古建筑群


说它是

最伟大的奇迹之一毫不为过



明代永乐年间

明成祖朱棣将原在

南京的都城迁往北京

然而修建宫殿需要大量材料



为了将天南地北的

建筑材料汇集在京城


千千万万人以生命为代价

从1800公里外

把10万多根楠运到京城



得靠当地的人们冒险

进入陡峭的山岭采得

古话“入山一千,出山五百”

采木的艰险不言而喻

而后利用京杭大运河将木材漂向北方

同时每年还有载着4.2亿升的

粮食的船只也沿着大运河行驶

以供给给做工的百姓们



而8000万块宫殿所需的石板

每块都重达24公斤


开采同样艰难

由大块汉白玉铺成的

故宫中轴上的御道


太和殿前的汉白玉台阶

原石材料就有300吨重



保和殿后那块最大的丹陛石

也有200多吨

采于北京西南的房山


而这些巨石如何运到这北京呢?

答案就是冰



每到冬天

北京都会结冰


明朝的修建者发明了

一种独特的冰道


据史料记载

当时数万名工人

在运送石料的道路两旁

修路填坑

每隔一里左右掘一口井

用井水泼成冰道

就着神奇的冰道运输



这600年前就能想出如此聪明的

“旱船拖运”的办法

确实了不起


当时的工人用巨大的圆木垫在巨石下

充当实验中雪橇的作用

再借由人力和骡群拽拉

一步步在这冰道上将厚重的

汉白玉石料运输到京



而故宫地板铺着的金砖

则来自遥远的1000多公里外的南方

金箔则来自南京

无法想象当时的人们

为这座宫殿付出了多少



去年7月份

北京遭遇暴雨袭击

在持续近一天的降雨中

故宫博物院金水桥下的池水上涨了不少


虽然大雨如注

但故宫内路面几乎没有积水



游客数量达3万多人

不少游客还看到了难得一见的

太和殿“九龙出水”的景观


而这一景观的出现

得益于这座600多年建筑内的

排水系统



所谓“九龙出水”

其实是指各宫殿台基上的排水装置

螭(chī)首


“螭”,传说龙之第九子

嘴大,肚子能盛水

是古代的一种神兽



由于故宫大殿台基较高

其上又有栏杆环绕

雨天台基上便会形成内渠 

渠内的水经由望柱下方流入螭首

再由螭首口中孔洞排出

形成“千龙吐水”盛况



雨水从螭首“口中”流出

进入石槽沟

除了大殿前

螭首下面的这些石槽沟



各庭院屋檐下也都遍布着

这种地面上的沟

被统称作“明沟”



雨水落入到这些明沟后

会顺着沟槽一路通过入水口

而“掉进钱眼”



落入“钱眼”的雨水

汇入地下各种暗渠内


流入到各种沟渠的雨水

经过支线汇入干线

最后汇总于内金水河



“内金水河”是指金水河

流经紫禁城内的一段

是故宫内排水系统的主干线


汇入内金水河的雨水

蜿蜒曲折围着故宫大殿流至水闸处

最终排到外金水河



紫禁城西北高东南低

城中排水系统

正是充分利用了这一地形特点 



这庞大而精妙的设计

让紫禁城历经了六百年的风雨

而安然无恙


在为古代匠人技艺所折服的同时

更赞叹技艺背后更为宝贵的匠心



微信公众号代运营

中澳共享链平台,致力于打造与品牌主题高度契合的精品文案,创造产品和服务流行元素,创作有价值、有情怀、引发流量暴增的文案。

 

现特别推出

 

微信公众号代运营服务半价优惠,原价$1000/月的套餐,现仅需$500/月(仅限前20位合作商家)。 

 

服务内容包括每月四篇品牌宣传资讯(中英文均可),商家需提供相关资料。

 

平台将会挑选部分优质资讯,在玩转悉尼公众号上进行同步推广。

 

中澳共享链平台,意在为澳洲优质中小企业及个人强化品牌影响力,创造商业价值。

 

 

最终解释权归中澳共享链平台所有!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