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国际禁毒日番外篇,打气【笑气】简史

2020年06月26日 AU贵圈吐槽酱



划重点:防失联防走丢
加我私人秘书吐槽酱微信投稿挂人树洞推广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国际禁毒日。由于近几年,中国青少年吸毒人数比例的逐渐上升,在禁毒方面的宣传也水涨船高。

对于那些很常见的毒品今天就不一一给大家列举了,相信无论是官媒的报道还是其他公众号的在这个求生欲满满的日子里一定不会放弃宣传的【嘿嘿】。


今天呢,本Up还是决定,围绕这个非常具有争议性的,被称为新型毒品的笑气,也是大家常说的打气,从这个东西的历史,发展,以及背后各方利益动机,来给大家呈现一个没见过的视角。

根据史料记载,hei tui。有坊间传闻,打气这个玩法,最早起源于欧洲,跟打气关联度最高的活动是电音节,而在欧洲有一个电音文化底蕴深厚,同时也是个毒品文化深厚的地方,叫荷兰,对,就是那个诞生了很多天才DJ的国度。


在毒品盛行的地方,毒品的研发也如同产品研发一样日益革新,曾有传闻【听好是传闻啊,别抬我】一边飞叶子,一边打气,几下上头,非常刺激,从此老外开始叶子+气的组合。因为打气并非是摄入身体里的精神类致幻物质,所以本质上没有实质证据证明是毒品,而且打气的材料来自工业用品,在甜品店,咖啡店随处可见,所以在采购环节难以进行分别和监管,而同时玩气球致死的案例极少,所以即便到今天,打气这个东西在全世界各地,对其是否为毒品的定义仍然非常模糊。


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有印象最早应该是2013-2014年左右,国内的夜场开始售卖气球,罐装的,瓶装的都有,气这个东西,良莠不齐,就像毒品也分纯的不纯的【狗头保命】。曾经也有个非常著名的娱乐频道公开做过吸食笑气的节目,当然现在肯定下架了。


与国内的笑气市场相比,显然还有另一个大量吸食笑气的群体,留学生。Up自己也是留学生,也是几年前第一次在国外听说过这个东西,最早的印象就是,这个东西不致幻,不上瘾,效果跟飞叶子吃糖差不多,都能上头,但是会损伤脑子。


由于打气没有定义成毒品,所以很多人就不把打气当成吸毒,而同样跟喝酒相比,很多人会选择打气的原因是,喝多了会吐,会恶心,而打气不会让自己提前摄入很多酒精,同时,在国外打气的成本很高,澳大利亚,英国,美国,加拿大的价格在一箱1000-2000人民币不等,平均每次玩一场每个人就要消费2000人民币左右,所以,这样的门槛,导致无论你是请客打气,还是自费打气,消费门槛都不低,假如你是个富二代请客打气,你肯定希望陪你打气的小姐姐长得漂亮。如果你自己掏得起钱打气,嗯,你肯定家里也不差钱。所以长此以往在外海,打气变成了一个富二代白富美们的游戏。


所以说,当你看到一个长得漂亮的小姐姐经常打气,或者一群富二代整天聚众打气,给你一种打气是上流社会的一种配置的误导的话,其实真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打气很费钱,而且还对脑子不好。

那么打气打多了会造成哪些影响呢,相信很多公众号做过科普,这里也不详细叙述了,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很多人出国原本在好好读书,但由于开始打气造成了无法集中注意力,变懒,精神恍惚,神志不清,最后变得几天不出家门,根本无法完成学业。最后只能靠挂名学校,冒着被学校开除的风险留在国外,生活费只增不减,如果被父母发现第一时间喊回国,没有被发现的长期打气,甚至变成了各种借债,最终住进医院的惨剧,当然并不是每一个打气的人都这么惨,很多人也只是凑凑热闹,偶尔玩玩。


所以当你觉得打气的都是一群有钱不学习的孩子在海外浪费父母的钱,其实很多也不是,只是在打气的过程中渐渐的迷失了自己,这也和20岁左右的年轻人,背井离乡,离开了父母的管制以后,对自己人生观的树立缺乏自律而直接引发的后果,加上打气这个新型的产品在很多人眼里毫无概念可言。


随着很多家境不错的富二代留学回国,在国内则形成了一类新的海归圈子,一般是家境不错,普遍在国外呆了不到两年未完成学业,我们管他们叫留学一轮游吧。这类人在国内,也是娱乐消费的主力军,在近年来夜店蹦迪文化,电音节文化的走红,一部分是电音在中国的流行,一部分也是这群00年左右的年轻富二代拥有比90后更多的零花钱投入到这些产业里,同时也有更多相关产业的衍生,比如职业混圈,比如职业气氛,当然还有一部分人专门给他们卖气。


相对于国外打气产品品种单一,国内打气成本低,选择多样性,对于常年在境外打气的选手们来说,似乎在国内打气如同进入了天堂。

推动打气这股黑暗势力的还有一个隐藏关卡就是满分。


在早期,由于打气是一件私密而且小众的聚会,很多男男女女互相对对方有感觉,而借助打气上头的一瞬间,擦出了“爱情”的火花,发生了一些接触。从而通过人传人让人觉得,打气比喝酒更容易跟女生发生关系,的确在早期会有一些刺激的事情发生。但是后来由于越来越多的人接触了打气,而更多的人尤其女孩子知道很多男生喊女孩子打气是为了满分,有些女孩子会找自己本身就心仪的男孩子一起玩,有的就跟自己熟悉的朋友一起玩,有的直接就是交易,所以当你以为打气就可以把女孩子满分的时候,现实却无情打了你的脸。


之所以会经常有人给你灌输打气可以满分女孩子,一方面有的人是真找人一起打,还有的就是卖气的,有些女孩子有喜欢打气,又不是特别富裕,就加入了卖气的行业,渐渐的买气买的多的客人提议要找她一起玩,半推半就就发生关系了,这是不是跟某些也带有灰色性质的行业如出一辙呢。


截止到2020年,本Up关注到的打气的人群分为以下几类。

一种是国内的所谓常年的“化学组”,他们经营着一系列跟酒吧夜店电音节等一系列没有底薪全靠拉生意赚提成为收入的年轻人,可能彼此也都是拿最低价在打气。

一种是富二代,在国外就吸食笑气,有的已经把自己打废掉,有的已经回国,继续打气,有的被父母发现,坚决看在身边直到保证不玩为止。

大部分人是偶尔打一打,成瘾性不高,当然这里面有一部分人比较叛逆,总觉得这东西不会成瘾,就不停地在打,运气好的没有成瘾,运气不好的已经凉了。

还有一部分,叫演员。他们明知打气对脑子不好,他们不直接吸进去,会吐出来,假上头,至于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目的,大家应该能到,总之有的人为了进入这个圈子,还是要做出一些牺牲,当然大部分人也不懂为什么要进入这个圈子。


最近几年,笑气在很多地方已经等同于毒品,以前是拒绝黄赌毒,现在是拒绝黄赌毒+笑气,但是文章开头说过,由于其采购方式便捷,同时也是工业产品和用料,再加上并非精神类药物,所以在这个产业链中仍然和真正的毒品相比有着更多的争议和隐蔽性,但同时更多的新闻报导以及各大公众号的科普,让更多人了解到这个东西对人体的危害性。

PS:打过气的通过检查是可以检查出来的,如果法律哪天认定打气算吸毒的话。。。。。


一位悉尼的非常有名的网红转型做了卖气的,他说过一段话,我没有义务去劝我的客户该不该控制自己打气的量,这些义务本应该是他们父母去做的,因为这个行业竞争大,你选择不去卖他气,后面会有十几个卖气的去选择卖他气,我做这个行业就是为了挣钱。


听上去有些冷酷无情,但这也是事实,我们不能去抱怨那些吸毒的人为什么能成瘾,我们也没有办法去指着那些贩卖气球的人,因为管控他们的一个是戒毒所,一个是法律。我们除了在道德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剩下的只能通过自己的认知和教育层面去改变自己的前提下,再去改变周围人。就像是类似的行业上,我们没有必要去指责那些吃青春饭的人过度透支自己传递错误价值观,最终损人不利己,站在资本,挣钱的角度来看,他们就是在用自己的青春,自己的胶原蛋白来交换财富,因为就算他们不选择透支自己青春,也会有人前赴后继而我们能做的就是要认清自己的青春究竟是要用来学习,要提升,要为以后的未来铺路,还是选择在有限的青春里换取一些要承担风险的东西,无论你从事什么行业,无论你背后有什么利益,也请你记住,法律仍然是横在每个人内心为所欲为的枷锁。道德是约束好人的,也要约束自我认知不足的人。希望大家对打气这个东西有足够的了解。



PS:笔者在澳大利亚悉尼留学工作移民生活十多年,从语言学校到高中到大学再到工作以及创业,接触过富二代,土豪,学霸,普通留学生也接触过底层打工者,近两年在国内时间更多,也在渐渐接触世界各地留学神仙以及国内选手,欢迎各路杠精抬杠,不支持人身攻击以及飙脏话。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