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十月,一个陪读陪到心梗的爸爸被送进医院装支架的话题热议了很久,大家争论不休,都感叹,如今的教育怎么了?到底要不要“陪读”?陪读是利还是弊?
近日,在浙江省衢州某学校,又见陪读现象,与之前不同的是,这次陪读都陪到学校坐在孩子的身边去了。
1月6日,晚上7点。
浙江省某中学,教室的日光灯,在寒夜里发着明亮的光。
高一学生在做习题,爸爸张建华坐在一旁,时而欣慰地看看儿子,时而低头写字。
(左边孩子在自修,右边家长在写诗)
这是这所中学这学期开始的周末家长陪学制,在周末的夜晚,家长可以陪孩子在教室里学习。
周六原本是寄宿生回家与父母团聚的时间,但学校一楼的几间教室里依旧亮着灯。
学校老师说,有些学生因为各种原因周末不想回家,可以自愿去教室自习。周末学校会开放几间教室,“有点类似大学里的图书馆,也会有值班教师维持秩序或者答疑解惑。”
有位做销售的爸爸说,这是我和儿子一起学习的难得机会,他下午5点多钟就到了学校。“儿子在家里很随性,也会自觉学习,但更多时间会去玩游戏。教室学习气氛浓,孩子既能好好学习,我又能看着他专注学习的样子,这种感觉很好。”
晚上7点,爸爸关了手机,默默地坐在教室里。“离开校园生活很久了,坐在这里的感觉很纯真,也会诗兴大发,其实我平时是不写诗的,坐在这里就是想写。”
诚然,在这个陪读过程中,家长在学习氛围中找回了学生时代的感觉,还写了一首小诗,看上去很美,可是学校和家长思考过吗,这究竟对孩子是帮助还是危害?
华东师大出版社教辅分社领导,看到朋友圈被各种家长陪读时“吼娃”的帖子刷屏。“而帖子里大多是家长在吐槽孩子,他们觉得应该给孩子一个表达的机会,听听孩子的心声。
于是,策划了一期“爸妈陪我写作业”的主题征文,让孩子们可以说说心里话。孩子们也果然没有让大家“失望”,说出来的话让人有想哭又想笑。
“对于妈妈是否陪我写作业,我一直处于一种十分纠结的状态。一方面,碰到难题时妈妈在旁边,我觉得心安。另一方面,对于妈妈不定时的狮吼,我又觉得胆战心惊!当妈妈开始关窗、我的全名又被叫起时,证明我的问题又严重了......瞧!这一幕又上演了!”
“一年级的时候,我做作业,外婆可以在房间里玩玩Ipad;二年级的时候外婆受不了我妈的声音去了另一个房间;现在三年级了,另一个房间的门关起来了,偶尔声音太响,外公会说:某某,你轻一点好哇,我心脏不好。 这几天我妈咽喉炎发作了,是在吼我的时候一下子失声的。就这样她还是用低音给我讲好好学习的道理。我有一点点内疚,但是就是想给自己多争取玩的时间......不做作业的时候,我还是很爱她的。”
“爸爸陪读时思维活跃,从诵读到数学,从古文到英语,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妈妈陪读时比较安静,她是典型的低头族,捧着手机爱不释手,让我也感觉心痒痒的,真想去看一看自己朋友圈里的同学趣事,可我却没有自由,你说公不公平?其实,我想告诉父母,我完全可以自己安排好时间,先学习再玩耍,再看些有趣的课外书籍。时间是我自己的,我一定会珍惜。同学们,你们也是这样想的吗?”
从孩子的可爱的言语中,不难发现,他们对爸妈的陪读,是又爱又恨。其实,有些同学完全可以自主的安排时间,不需要父母这样的陪伴,也许父母的陪伴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打扰呢。
每个孩子的发展水平和天赋是有差异的,每个孩子在安排自己的学习时也会有所不同,大人总是按照自己的节奏去要求孩子,逼着他们干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最后既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同时也把自己逼成吼妈。
面对着这些层数不穷,段位越来越高的陪读,网友也坐不住了,议论纷纷,而且似乎都一边倒的,不赞成这样的陪读。
家长“陪读”吼到“心梗”,是一种得不偿失行为,也是家教的越位。因为有家庭教育专家认为,家长的任务不是给老师当“助教”,而是专门生活教育和情感教育,辅导孩子做作业并不能发挥出家长的优势,对孩子的学习也未必都好。
毕竟,有发展前途的孩子应该具有主动性强和自制力强的特点与素质,家长的任务就是要教育和培养孩子的主动性,提高孩子的自制力,而不是吼甚至强迫孩子做作业。所以,家长如此“陪读”,并非能如愿以偿,值得家长们反思。
然而,更值得家长们反思的是,一些家庭放弃工作陪孩子读书,其舔犊之情跃然纸上,令人感动之余,又生出几许叹息。虽然这么“陪读”在督促孩子学习、约束孩子玩耍行为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长期“陪读”,不利于孩子健康的成长。
首先,“陪读”会无形中给孩子施加压力。
有的孩子表示,自己一回家,父母说话都轻声细语的,走路也蹑手蹑脚。做作业时,妈妈就坐在旁边,一会儿倒水,一会儿递水果。这种情况既让孩子注意力不能集中,还增加了心理压力。
其次,“陪读”容易使孩子养成学习依赖。
孩子学习时有父母“陪读”,包办一切,往往容易使孩子养成一种依赖心理。如上课时不用心听讲,回家后有父母讲解;题目不会做,也不反复思考,反正有父母帮忙。
第三,“陪读”限制了孩子自我发展的空间。
父母长期“陪读”,孩子多半时间只能围着父母转,于是,与同学联系少了,过集体生活的机会少了,久而久之,容易使孩子养成孤僻、独处的性格。
第四,“陪读”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父母长期“陪读”,孩子难免会受到父母的责骂,引发一些矛盾,使孩子产生悲观、失望等消极情绪,有的甚至无法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干出“傻事”来。
第五,“陪读”容易降低孩子的自理自制能力。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身子女,习惯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本身自主能力就差;加上父母长期“陪读”,自然会从多方面剥夺孩子锻炼的机会,使孩子遇事不会作主等,实则降低了孩子的自理自制能力。
其实,孩子学习成绩好坏的关键,不在于是否“陪读”,而在于学习方法和努力程度。何况,父母“陪读”只能“陪”一时,并非一世;当父母没有能力“陪”下去的时候,孩子怎么办?
再说,父母对孩子的爱并非仅仅表现在为孩子做了多少,而在于通过对孩子开展生活教育和情感教育来培养孩子的良好性格、习惯及美德,从而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为人处世的技巧和接受社会的能力。否则,把“爱经”念歪了,去“陪读”,不仅容易把孩子“陪”成“书呆子”、“笼中鸟”,还会“赔”掉自己的青春和全家的积蓄,得不偿失。
还有很重要的是,我们父母也有自己的事业,也要努力工作,赚钱养家。为了孩子的未来,我们父母需要不断给自己充电学习,尽职尽责的做好本职工作,为孩子树立一个很好的榜样,言传不如身教,这才是正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