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也是好消息频传,新州已经连续几天无本地传播病例,本周一,维州州长Daniel Andrews召开了发布会,并宣布墨尔本将于今天开始放宽限制。
12.7万名工人在按照疫情复工计划回到公司或商铺工作墨尔本小学生、特殊学校学生和VCAL学生10月12日起回校上课托儿中心对所有儿童开放,不需要许可证,也不需要遵守5公里内的活动范围限制如果有需要,一个家庭可以配备一名儿童保育员/保姆上门养老院和医院每天最多允许一个探访者,每次探访不超过2小时;18岁以下病患无需遵守探病时间限制,父母双方和监护人可以同时前往无需专门设施的室外体育活动,如钓鱼和登山,活动范围依然在家附近5公里以内,不超过2小时非紧急的医疗服务恢复,牙医诊所可以在遵守新冠防疫规定的情况下开业包含宗教人员在内的5人可以进行户外的宗教聚会或仪式不过,在今天的发布会中,维州州长Daniel Andrews又公布了一份澄清清单,详细说明了解封规则的具体变化和要求,该清单能全面解答居民的相关问题:新手司机: “允许出门练车,但需要合理的理由,比如开车去超市,但不能只因练车而出门。”婚礼: “婚礼没有5公里的范围限制,不过,除非是婚礼主持人或场地工作者,否则不能前往维州偏远地区参加婚礼。”公寓大楼游泳池: “公寓大楼的所有室内或室外游泳池需保持关闭,这一步仅开放非住宅场所的室外游泳池。”
照看孩童: “允许进出大城市边界去照看孩童,但仍要遵守该阶段的限制,除非不得不照看孩童,否则建议不要远距离出行。”板球网: “可以在公共场所使用板球网,但不允许摆放其他设施,并且要遵守‘2小时和5公里’的出行限制。”宠物美容师: “在动物福利问题上,我们一直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墨尔本内,仅允许在店进行美容,不能在家中。在维州偏远地区,允许在家中美容。”
装修: “在有住户的房屋中,可以进行紧急维修,但不能进行室内设计和装修。”园艺和环境美化服务: “允许个体从业者非接触式、安全地完成工作,鉴于该工作的性质,允许在有住户的房产中进行。”
和昆州州长Annastacia Palaszczuk外,
新冠感染人数的减少使得新西兰总理Jacinda Ardern表示,年底之前可能在新西兰和澳大利亚某些州之间恢复旅行。Ardern女士声称她需要向所有人保证,没有人可以从澳大利亚的新冠热点地区“进入我们正在推进的泛塔斯曼安全旅行圈”。关于旅行安全圈的议题,新州州长表示她希望在卫生建议允许的情况下,与新西兰就免检疫旅行达成互惠安排。他首先称赞维州疫情追踪工作有所成效,能明显看到该州的新增病例数正在稳步下降。“这就意味着,政府在确保“COVID safe”的同时,也能为人们提供自由,这就是真正的成功。”昨天,维州仅有5例新增病例,但澳洲政府一直批评维州的解封速度。卫生部长Greg Hunt证实,政府和相关部门已就新西兰人进入澳大利亚的计划进行会谈,“目前,我们还不允许澳大利亚人立即前往新西兰,但我们在努力想办法。我们希望允许新西兰的朋友,家人,游客来澳,新西兰的疫情局势目前非常安全。我们将根据澳大利亚的病例数,来确定澳洲人是否能在不久的将来进入新西兰,且无需检疫。”除此之外,莫里森还透露了解禁后澳人能去到的国家和地区,除了新西兰
同样是在今天,澳媒报道,莫里森提出了“家庭隔离”。
据SBS报道,如果卫生专家同意,
澳洲总理莫里森将允许
抵达澳洲的人在家中进行隔离。
周二,莫里森证实,Australian Health Protection Principal Committee正在研究家庭隔离的安全性。
莫里森今天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家庭隔离显然是由健康建议来决定的,这些建议可以为家庭隔离开绿灯。”一向保守的西澳率先迈出了一大步:西澳州长Mark McGowan表示,10月5日(周一)起,维州到西澳的旅客将在珀斯接受新冠检测,在疫情爆发初期,抵达澳洲的人们同样是在家中隔离,之后澳洲政府建立起了酒店隔离机制。
“今年二月和三月的时候就是这样。
特别是在风险最大的地方,
家庭隔离也是成功的。”
随后莫里森还表示,
“我们确实考虑
对一些相对安全的国家开放
比如新西兰或太平洋部分地区
或是像日本、韩国这些
疫情控制得成功的国家”
并且莫里森还表示,
对于“低风险地区”来澳的人
他还以丹麦和希腊为例
可以只要居家隔离
不过莫里森表示:“很明显,这将主要取决于专业的健康建议,证明可以为这些国家开绿灯。”澳洲华人社区
遵守家庭隔离规定
对澳洲成功应对
第一波疫情至关重要
只不过虽说澳洲开始慢慢松口,但还是要以实际情况为基础。
澳洲如果选择了解禁,那么肯定也会考虑可能再次让病毒进入的后果。
第二波疫情带给澳洲的冲击巨大,因此怕是澳洲政府还会仔细斟酌。澳新互航推进、国际旅客上限提高、入境人员或无需酒店隔离、再到莫里森盛赞华人社区,
澳洲的第二波疫情逐渐平稳,相信还会有更好的消息传来!
再次之前大家也不要掉以轻心,还是要时刻关注疫情,做好防护!